文 l 袁俊杰
睢縣澗崗鄉(xiāng)崔寨村有個馬永蘭,是遠近有名的“老信訪”。如今,馬老太不再上訪了,還逢人便夸:“王所長這人,靠譜!”
馬老太今年60多歲,花白短發(fā),精明能干。其宅基地與丁樹申家開墾的荒地南北相鄰。馬家宅基地居南,系20世紀80年代初原生產(chǎn)隊為其規(guī)劃所得;丁家荒地居北,周圍栽種了一些雜樹。由于宅基地北側(cè)是洼坑,馬家堂屋后墻無法蓋到邊界處,就在房后留出2米寬的土地作為“滴水”。1984年,縣政府為其頒發(fā)了集體土地使用權(quán)證,多年來,兩家倒也相安無事。
后來,為保護房屋,馬家便將這2米寬的“滴水”硬化了1米。丁樹申認為,馬家堂屋以北的土地全部歸自家使用,硬化地面侵犯了自己的使用權(quán)。于是,丁樹申找馬家理論。結(jié)果,一言不合,兩家大打出手。丁樹申一氣之下將馬家硬化的水泥地給掀了,并栽上了樹苗。馬老太也不甘示弱,一怒之下,將丁家所栽樹苗全部砍掉,并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法院受理后得知,由于1984年縣政府頒發(fā)集體土地使用權(quán)證時,“滴水”部分均未載入集體土地使用權(quán)證。因此,本著尊重歷史的原則,法院認定侵權(quán)不成立,駁回馬老太的訴求,并判令賠償丁家樹苗款。
馬老太不服,上訴失敗后便走上信訪之路,曾多次到省、市法院信訪,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
4月8日一大早,鄉(xiāng)黨委書記袁東坡將國土資源所所長王凱叫到辦公室:“你是老土地,調(diào)解糾紛有經(jīng)驗,崔寨村馬老太的事兒還得你出面呀!有啥困難回頭再說?!?/p>
“請書記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王凱當即表態(tài)。雖然領命,但王凱心里也暗暗嘀咕:“馬老太上訪多年了,許多部門調(diào)解均未成功,我能圓滿完成任務嗎?這心里沒底兒??!”
接到任務后,王凱非常慎重。他并不忙于見雙方當事人,而是先到鄉(xiāng)司法所調(diào)取案卷、了解案情、梳理分析,然后走訪該村的老干部、老黨員……
經(jīng)過多日明察暗訪,終于理清了頭緒。王凱認為,兩家本來并無太大矛盾,主要是缺乏溝通,加上馬老太和丁老漢都是倔脾氣,這才導致雙方積怨越來越深。如果草率作出處理,問題雖能解決,但效果不佳,糾紛還是不能妥善化解。解鈴還須系鈴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要先解開雙方的心結(jié)。
王凱和司法所所長研究后,決定充分結(jié)合村委意見進行調(diào)解。于是,他們兵分兩路,分頭找馬老太、丁老漢及其子女談心,做雙方的思想工作。從“六尺巷”講到鄰里矛盾給自己和子女帶來的危害;從我國現(xiàn)行法律關于土地確權(quán)的有關規(guī)定,到鄰里間應該注意的問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于法。一句句入情入理的話語,終于打動了雙方,兩人同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分別作出讓步。丁老漢同意將爭議的2米土地歸馬老太使用;馬老太也同意給對方一定的經(jīng)濟補償。
趁熱打鐵,在雙方簽訂調(diào)解協(xié)議書后,王凱為兩家定下了界樁。臨走的時候,馬老太拉著王凱的手,眼含熱淚,激動地說:“小王呀,你放心,大媽再也不上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