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 閆成剛
警察職業(yè)具有高風險性,尤其是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在執(zhí)法過程中遭受執(zhí)法對象的突然攻擊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因此一套切合警察實際工作需要,簡單可行的訓練方法與手段十分必要。本文以其中的肢體防護為出發(fā)點,以提臂格擋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人在遇到各類襲擊后的第一反應,將已有教學動作與人的本能反應相結合,在本能的基礎上進行訓練。
“本能”簡單理解就是生來就有,具有先天性與遺傳性的能力[1]?!掇o海》對本能的定義為:“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而遺傳固定下來的,對個體和種族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行為?!薄胺佬l(wèi)”是指防御危險,保衛(wèi)安全。有關本能防衛(wèi)學術界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本文根據相關文獻,結合相應的訓練基礎與經驗,提出本能防衛(wèi)的基本定義。本能防衛(wèi)是指在本能的基礎上進行防衛(wèi)。具體來說就是:在人遇到危險時第一反應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方式加以訓練,提高其反應速度,強化反應動作,使其在遭受攻擊時本能的做出有效的防衛(wèi)動作,更好的保護自己。本能防衛(wèi)可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在這里我們以徒手格擋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2.1 提高警察在實戰(zhàn)中防衛(wèi)能力的需要
近年來,全國多地連續(xù)發(fā)生警察被暴力襲擊傷亡的惡性事件,“黑龍江慶安火車站槍擊事件”、“甘肅蘭州張掖路‘11.15’暴力襲警案”等等,在社會上都造成極大影響,警察的執(zhí)法安全,以及執(zhí)法權威受到嚴峻挑戰(zhàn)。據統(tǒng)計自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共發(fā)生714起襲警案件,平均每天發(fā)生1.3起,發(fā)案率成倍增長。通過對其中媒體關注度比較高的73起進行分析,這些案件中暴力襲警方式以及比例如下:
暴力襲警方式持械恐嚇/襲擊推搡打罵/拳打腳踢持槍攻擊駕車沖撞比例50.7%38.4%9.6%1.3%
在這些案件中,我們面對對方的突然襲擊,一是被襲擊者自身不能快速反應合理有效的運用防控技能保護自己。二是隊友沒有第一時間進行支援,當警察與對方糾纏在一起之后,警械、武器的使用空間減小,不能有效發(fā)揮作用。通過本能化的訓練方式,可以強化警察的本能反應,使其在執(zhí)法中受到對方攻擊時,能夠迅速反應躲過對方的突然襲擊,通過推擊后撤拉開距離,為使用警械武器創(chuàng)造條件。
2.2 完善現有訓練體系的需要[2]
通過調研發(fā)現,當前民警的徒手防衛(wèi)訓練情況不容樂觀:
2.2.1 在訓練內容上,很多地方重視單警裝備的使用與訓練,對于徒手防衛(wèi)訓練內容安排的少,導致許多民警對徒手防衛(wèi)了解甚少。雖然每年都會組織輪訓,但是由于年齡、職務、傷病等原因,實際訓練效果并不好。而且很多徒手技能是使用警械武器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訓練,警械武器的訓練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2.2.2 在訓練時間上,“時間短,任務重”,許多訓練片面強調課程的系統(tǒng)性,導致參訓者難以整體把握,每一項都練不好,學不精,很快就會遺忘。從技能形成規(guī)律方面來看,我們的許多防衛(wèi)控制技術都是從拳擊、散打、武術中演化而來的,這些動作都需要成千上萬次的反復練習,才能真正達到實戰(zhàn)效果,而警察沒有較多的訓練時間,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切實有效的防衛(wèi)動作。
2.2.3 在訓練的有效性上,許多內容在理論上合理有效,但在實戰(zhàn)中難以發(fā)揮作用。例如很多控制動作,動作繁瑣復雜,在緊張狀況下很難反應,完整做出整套動作,進行有效控制。部分訓練內容脫離實際,參訓者普遍感覺無效,訓練熱情大大降低,不利于訓練開展。
2.3 強化自我防衛(wèi)的需要
人人都有本能的反應,例如碰到高溫、開水時,會閃電般地做出反應,這超出了神經反應速度,并且是正確有效的,用不著事先進行多次的操練。當面對高速接近的襲擊時,本能反應同樣會存在,大致都是閉眼、閃躲、后退、提手、抓握、反擊這幾個動作,盡管如此,多數情況下我們并不能有效的避免攻擊,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的本能并沒有強大到對任何傷害都可以快速反應。第二個原因是我們本能的反應動作并不能有效的制止攻擊動作[3]。只有在進行相應的訓練后,才有可能逐漸接近實戰(zhàn)所需的高速本能反應狀態(tài),實現力度、擋擊姿勢都足以阻擋對方的攻擊。這就是所謂的“遇敵好似火燒身”,但是一旦受到外界條件的激發(fā),就能激發(fā)出來。因為它是超越了技術層面的,通過合理的刺激練習,不斷強化,提高反應速度與防衛(wèi)力度,逐漸形成本能防衛(wèi)。
3.1 提臂格擋的基本動作
3.1.1 格擋基本動作
①在站姿方面,本能防衛(wèi)是在人體自然站立的基礎上,實戰(zhàn)中可結合垂手戒備、搭手戒備、扶帶戒備、提手戒備等。第二,在手部動作方面,結合人在遇襲后的抬手動作,將兩臂迅速抬起,大臂略與地面平行,大臂與小臂夾角約90°—120°,左臂指向右上方約45°,右臂指向左上方約45°,左臂略高于右臂,兩掌呈八字掌,略有交叉。兩小臂略向外旋,尺骨一側進行格擋。第三,在身體姿勢方面,在側身站立基礎上兩腿微曲,重心下移,同時稍提前腳,以增加提臂與重心下移速度。第四在格擋的部位方面,主要是通過小臂外旋用尺骨側,擋擊攻擊者的小臂內側神經叢。
②格擋后的反擊動作
格擋后的反擊動作采取分層分級的形式主要包括后撤和推擊兩種方式,這種區(qū)別的主要根據依據是襲擊對象的不同。具體推擊動作:在格擋同時,兩臂在原有動作的基礎上,通過前腿微提使重心下沉,依靠身體的力量將對方推出。如果是推擊胳膊,在格擋的同時,直接用兩小臂分別推擊對方的大臂與小臂。如果是推擊上胸部位,在格擋同時,重心下沉,兩臂伸直,再次形成加速運動,直接推擊對方上胸部位。對于推擊力度,通過訓練,可以實現一定的收放。
對于一般性的攻擊,主要采取格擋后撤的方式。例如在處置某些糾紛類案件中面對婦女、老人的扇耳光,采取格擋后撤的方式較為合理。在遇襲后的第一戰(zhàn)術反應首先是后撤,但是很多情況下由于距離較近,后撤已經失去時機,這種情形下我們通過格擋躲過對方的攻擊后,再選擇后撤。經過強化訓練我們的尺側肌肉骨骼得到強化,一部分襲擊者會因為胳膊產生的疼痛和心理畏懼而后退,民警可利用這一時機拉開距離,取出警械或者實施其他控制。
對于較為暴力的攻擊,主要采取推擊,具體根據年齡、性別、精神狀態(tài)等采取推擊胳膊,或者上胸部位,相應的力度也有不同。對于絕大多數的襲擊者選擇推擊手臂。推擊上胸的動作雖然威力大,能夠有效拉開距離,但是這一動作很容易使對方失去重心,倒地受傷。而推擊胳膊即使力度很大,通常只會讓對方轉身前傾,不會摔倒,同樣能夠拉開2-5米的距離,為我們的下一步行動提供足夠的反應時間,在訓練中我們也要著重練習這一動作。對于精神病、青壯年、其他嚴重暴力的襲擊者,由于精神、身體的原因,格擋動作對其產生的疼痛感并不明顯,推擊胳膊不能有效制止其暴力行為,這時候我們選擇推擊上胸部,推擊力度適當加大。
3.2 提臂格擋的優(yōu)勢分析
3.2.1 在動作難度上,傳統(tǒng)的單臂格擋動作是在格斗式的基礎上形成的,格斗式的規(guī)范就需要大量的時間,且其中配合轉腰發(fā)力,配合步伐,需要大量的體能、技能訓練,在短時間內難以掌握,發(fā)揮實戰(zhàn)效果。而提臂格擋是根據人在遇襲后本能反應的基礎上形成的,動作簡單易學,只需對本能動作傳稍作規(guī)范,經過短時間訓練就可達到較好的實戰(zhàn)效果。
3.2.2 在反應時間上,提臂格擋反應迅速,防護面積大,能夠實現用一個動作防護來自前、左、右面的攻擊。在本能反應下,一是提手,二是重心降低后閃躲,一上一下形成加速運動。在增加速度的同時,攻擊面積減小,重心降低使身體更加穩(wěn)定。并且雙臂同時格擋的方式省去了單臂格擋中的判斷環(huán)節(jié),從而使防護面積更大,反應更加迅速。
3.2.3 在實戰(zhàn)效果上,實際處警過程中,民警由于體力、心理的原因不可能一直保持戒備狀態(tài),在這種狀況下很多防護動作難以快速反應,發(fā)揮作用。提臂格擋可以讓民警在體力、心力疲勞的狀態(tài)下,仍能依靠本能,快速反應躲過對方攻擊。
4.1 情景引導法
情景誘導法就是通過設計、演示一些貼近實際的情景,來引導參訓者,從而引發(fā)其思考,引入課堂內容的訓練方法。在本次課程開始前,讓一名參訓者A出來與教官面對面站立,由教官突然對他進行襲擊(攻擊動作突然,但是又要把握分寸),通過0.5米、1米、2米的不同距離,讓其他參訓者直觀的看到A的第一反應和動作是什么,以此來引入我們的課程內容。警察執(zhí)法,通長要求與執(zhí)法者間隔1.5米以上的距離,但是在實際處警中,很多情況下我們都在1米以內。青壯年的出拳速度是6—10m/s,普通人反應時間在0.1-0.3s左右,這樣即使是站在1.5m左右的距離,如果沒有合理有效的防護動作,仍然會受到攻擊。通過情景演示,理論講解,動作分析,來提高參訓者的訓練熱情,提升自信心。
4.2 本體感受訓練法
本體感受訓練法就是讓參訓者親身感受教官所講授的內容。在熟悉了訓練內容之后,第一步不是直接教授規(guī)范大家動作,而是通過兩兩分組練習,首先在睜眼的情況下,讓參訓者體驗思考自己的動作,逐漸讓其加深對于本能的理解,感受自己的內在反應,與外在動作。其次是在閉眼的情況下,模擬現實情況,讓參訓者更真實的體會,面對對方突然襲擊時的本體感受。
4.3 持續(xù)重復訓練法
持續(xù)重復訓練就是在一定時間內重復對某一動作進行不間斷的練習,反復刺激小腦與肌肉,使得這一動作成為我們的本能。一種技術的掌握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即是是本能的反應也需要經過一定的重復訓練才能在我們警察執(zhí)法中真正的發(fā)揮作用。通過講解、演示與反復練習,固定參訓者動作。通過教官的合理引導逐漸強化其內在反應與外在動作??赏ㄟ^教官統(tǒng)一組織與參訓者分組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強化訓練[4]。
4.4 輔助器材訓練法
輔助器材訓練法就是讓參訓者的技術動作作用在一定的物體上,使參訓者能夠直觀的感受自己的動作與反作用力。首先讓一名參訓者手持腳靶,另一名保持格擋姿勢,感受胳膊被擊打的感覺,然后進行一令一動練習(聽到哨音時,攻擊者進行攻擊,防守者進行防守),通過這兩種練習可以有效提高參訓者的反應速度和抗擊打能力。再進行隨機擊打練習,持靶人員隨機對對方發(fā)起攻擊。通過持靶練習可以讓受訓警察更真切的感受到實戰(zhàn)中對方的攻擊速度與力度,也使得參訓者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增加訓練動力。
4.5 分層分級訓練法
這里所說的分層分級訓練是指對于一個技術動作首先要把要點分開逐步訓練,其次是對于整個技術動作要通過設定不同的難度等級來使參訓者對整套動作收放自如。首先是讓參訓者掌握整套動作。第一步讓參訓者把手提起來,糾正其手部動作。第二步重心下移。第三步,提手的同時重心下移。第四步,在第三步的基礎上稍提左腳,以達到速度更快,力度更大。其次再是通過設定不同情景來使得參訓者對于整套動作收放自如,進退自如。在推擊訓練中,通過設定,老人、青年、婦女、持械等情景,對參訓者進行刺激練習,以達到控制力度的目的。
4.6 多種遇抗訓練法
遇抗訓練法是指以真實的案例為素材,模擬當時的執(zhí)法情景,讓參訓者參與其中,檢驗提高其警務技戰(zhàn)術的綜合運用能力。主要包括條件遇抗訓練、綜合遇抗訓練、模擬遇抗訓練等。首先通過單一情節(jié)設定,讓參訓者只能格擋后后退。接下來通過設定情景讓參訓者進行格擋后推擊。最后通過完整的情景模擬,來檢驗參訓者的臨場應變能力。通過遇抗訓練既可以檢驗提高參訓者對于提臂格擋動作的實際應用能,又可以提高其綜合執(zhí)法能力。
通過訓練來保留強化有利的本能反應,克服不利的本能反應,從徒手到警械武器,都可依照這個思路進行適當的調整,但是實際執(zhí)法情況復雜,任何一項技能,都不可能通過一個動作解決所有問題,除了動作本身的缺陷,主要整個執(zhí)法過程是一個綜合體,它需要意識、心理、知識、裝備、技戰(zhàn)術、心理、體能等多方面的素質,技能動作的有效發(fā)揮,還需要多種能力的配合。
:
[1] 劉欣然,樂嚴嚴. 基于人類身體本能的體育運動哲學解讀[J]. 體育學刊,2009,12:27-31.
[2] 王珍,曹超,屈晨曦. 警察防衛(wèi)控制訓練理念新探[J]. 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1,04:149-152.
[3] 王德軍. 本能活動·生產勞動·體育運動——從人的活動形式看人的生存特性[J]. 中州學刊,2006,06:134-137.
[4] 趙美環(huán). 加強警察防衛(wèi)與控制技能訓練的幾點思考[J]. 河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01:35-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