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余 向婉芹
[摘 要] 當前職業(yè)教育背景下,教學、科學研究和為社會服務已成為高職院校的三大職能,文章從經濟學勞動力的供求角度淺析了高職院校三大職能情況,并對如何培養(yǎng)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教師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 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科研;社會服務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7. 079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8)07- 0192- 02
0 前 言
在知識經濟時代下,教學、科學研究和為社會服務已成為當代高職院校的三大職能,而三大職能的直接完成者就是教師,教師如何把三者協調起來,并使其充分發(fā)揮作用,是高職院校挖掘教師潛力的關鍵所在。因此,要充分發(fā)揮高職院校的職能,就必須培養(yǎng)出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和社會服務為外圍的三位一體的教師,才能適應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和滿足社會的需要。
1 三大職能的涵義和關系
教學是高職院校教師的首要職責,是高職院校質量管理及教師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是超越課堂講授和討論的學術活動,只有通過教學活動,學校的使命和教師的職業(yè)滿意度才可能實現。
教師對社會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如何影響和教育學生上,還體現在科學研究的貢獻上??茖W研究能促進教師與自己專業(yè)領域的新進展保持一致,從而進行高質量的教學。通過科研,學生和教師都能獲益良多。科學研究水平同樣會影響社會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通過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fā),取得創(chuàng)新性成果,通過成果轉化、宣傳和貫徹,提高社會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社會服務是指高職院校直接為社會所做的具體服務,如科技服務、教育服務等。高職院校屬技能教學型高校,社會服務具有鮮明的區(qū)域性和行業(yè)性特征。主要任務是向區(qū)域和行業(yè)提供技術應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訓與培養(yǎng),提供技術創(chuàng)新、推廣和服務,實施先進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使學校成為區(qū)域的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新技術的研發(fā)推廣中心、區(qū)域學習型社會中心。包括崗位技能培訓、技術研發(fā)推廣與服務、文化教育傳播與輻射、對口支援與交流等。
高職院校的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是培養(yǎng)應用型技能人才系統(tǒng)的三個子系統(tǒng),均應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根本目的。教學是人才培養(yǎng)系統(tǒng)的首要職能,但也應鼓勵教師從事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對于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三位一體共同構成完整的有機系統(tǒng),三者相輔相成,才能促進現代高職院校的可持續(xù)協調發(fā)展。
2 教師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相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高職院校教師更愿意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教學中。相關調查數據表明,高職院校教師參與到教學中的時間占40%以上,甚至有的院校70%的教師將工作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學方面,教師將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課堂教學、備課等工作中。這是高職院校教師存在的普遍現象,畢竟高職院校不是研究型和學術型的高校,科研項目和社會服務相對缺乏,使得很多高職院校都把教學作為主要職能,而另兩種職能投入的精力明顯不夠。
基于高職院校三大職能有所偏頗的情況,從經濟學視角分析,是受教師這一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影響的。經濟學認為資源是稀缺的,任何抉擇都要付出成本,又因為人是理性的,為了實現其效用最大化或利潤最大化,往往會對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教師將勞動力投入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當中,而勞動力是稀缺的,時間和精力對于教師來講也是有限的,如何將有限的勞動力和時間合理地分配到各項工作當中,從而帶來最大的效用和收益,不僅學校層面需要衡量,教師自身也會分析和比較。顯然,在大多數教師看來,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前提下,將勞動力投入到教學上,比起投入到科研和社會服務上更能使效用和利益達到最大化。
從經濟學角度看,勞動力供求主要由勞動力價格決定,結合高職院校三大功能的情況,教師這一勞動力的供求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影響。
2.1 教師本身
2.1.1 教師規(guī)模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比如教師參與率不變,教師數量的增長必然引起勞動力供給總量的增加。在保證教學任務完成的基礎之上,能有足夠數量的教師投入到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當中。
2.1.2 教師結構
教師性別比例和年齡結構的不同勞動供給也不同。從性別上看,大多數女性教師更愿意投入到教學中,很大原因是由于要照顧到家庭,而教學工作相對科研和社會服務更單純和完成度更低。從年齡結構上看,年輕者相對年長者更愿意投入到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中,一方面由于年輕教師走出校門不久,對科研和社會服務保持著充足的熱情,另一方面,家庭牽絆較小,時間安排更靈活,更重要的是年輕教師更具有創(chuàng)新性,更適合從事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工作。
2.1.3 教師個人的身體條件及工作偏好
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對教師的身體條件要求更高,身體欠佳的教師相對不愿投入進來。工作偏好也會影響勞動的供給,比如有些教師本身就對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有著深厚的興趣,還有一些專業(yè)骨干教師學術水平較高,在某一領域有較深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也愿意從事科研和社會服務。
2.2 工資及績效體制
工資是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的價格體現,學校的工資體制及構成對勞動力的供求造成直接的影響??冃羌畲胧ぷ鞒晒D換成經濟收益的直接體現,教師認為收益越高,或越容易轉化價值的工作,就會更愿意投入勞動力,反之亦然。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工資結構參照事業(yè)單位體系,尤其是公辦院校,教師收入穩(wěn)定、差距小。甚至在有些院校,獎金占整個收入的比例較小,吃大鍋飯的現象還存在,收入分配只體現了公平,未能有效實現按勞分配,不利于提高教師的工作各極性。
加之,目前高職院校仍將教師的首要職責定為教學,教學任務作為教師的基本工作量,大多數教師容易接受,而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是附加工作,其收益并未直接體現在工資結構中,且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在績效體制方面也未能充分地銜接。
2.3 工作的彈性
三大功能的工作彈性不一樣,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不同。相對而言,教學彈性最小,其價格變動引起勞動力的需求量影響小,教師投入到教學工作的趨勢較穩(wěn)定;科研和社會服務彈性較大,其價格變動會引起對勞動力更大的需求量,比如其收益提高,或轉化收益更快,就會吸納更多的教師參與到科研社會服務當中。
3 培養(yǎng)途徑
基于以上分析,高職院校如何充分利用教師這種勞動力資源,并在三大職能方面進行合理配置,以實現效用最大化。教師則要計算如何付出最少的勞動成本,就能獲得最大的收益。如何解決這對矛盾,這就需要尋求到勞動力的供求均衡。培養(yǎng)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教師隊伍能解決這一問題,既使高職院校要適應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又使教師提升自身的能力,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從而實現高職院校和教師的共贏。
3.1 以人才培養(yǎng)為宗旨,將科學研究融入到教學過程
以培養(yǎng)能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為宗旨,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師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樹立創(chuàng)造性教育新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打造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體系。針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不斷更新專業(yè)知識結構,把科學研究過程引入教學過程,讓教師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參與教學,而并非分離,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可讓學生協助教師從事科研活動,學以致用,以此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其創(chuàng)新能力。
3.2 搭建更多平臺,挖掘教師潛力
高職院校通過與眾多企業(yè)和行業(yè)協會建立合作關系,搭建起服務平臺,引進更多的科研項目和社會服務項目,擴大項目需求,給教師創(chuàng)造更多的參與科研和社會服務的機會,從而挖掘教師潛力,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同時,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帶頭人,在帶頭人的引領下,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團隊工程實踐,提升教師的生產實際能力。
另外,通過派送教師到企業(yè)生產實踐、掛職鍛煉、與企業(yè)精準對接等方式,讓教師走出校門,把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
3.3 制定管理辦法和激勵措施
高職院校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科研、社會服務進行管理,通過制定相關管理辦法,加強對科研、社會服務項目的規(guī)范管理,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并取得高水平成果,促進科技進步和服務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為教師參與科研和社會服務項目提供保障。
同時,制定相應的獎勵措施,不只是物質的獎勵,還要有精神上的獎勵,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以吸納更多的教師參與科研和社會服務,讓教師付出勞動成本的同時,能獲益良多。
3.4 加強人力資本投資
教師是高職院校的一線勞動力,是院校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要想獲得更大收益,途徑之一就是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加強人力資本的投資。高職院??赏ㄟ^各級正規(guī)教育、在職培訓、技能培訓、外出學習考察等,加大對教師的投資,提升教師的素質和能力。
3.5 教師結構的調整
教師作為高職院校的生產要素,需要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在人員的引進和管理上,高職院校務必要根據院校的發(fā)展規(guī)模、發(fā)展目標、現有水平等,結合教師年齡、性別、專業(yè)水平、工作偏好等進行合理、有效配置,并根據情況作適時調整。
主要參考文獻
[1]楊河清.勞動經濟學[M].第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徐耀生.高校教師三位一體培訓體系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3(15).
[3]武向榮.教師科研激勵機制研究——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J].教師教育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