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琳波
[摘要]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支柱。把紅色文化有機地融入師范院校的語文教育教學,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艱苦樸素意識,便于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傳播、傳承。語文課堂內外相輔相成,教學實踐巧妙實施,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將充分顯現。
[關鍵詞]紅色文化;紅色精神;語文教學;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3-0132-02
紅色文化是革命先烈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深深打上了中國共產黨人浴血奮斗的歷史印記。它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再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樸素、堅貞不屈的英勇歷史,凝聚了共產黨人崇高遠大的理想、堅韌頑強的毅力、團結向上的力量,彰顯了革命前輩不怕困難、不畏犧牲、終生奮斗的精神,蘊含著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共產主義信念。
師范院校的學生是未來的人民教師,他們肩負提高社會整體素質、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繁榮國家教育事業(yè)職責,他們更應該深入領會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培育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敢于創(chuàng)新、樂于奉獻的價值觀念,發(fā)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yōu)良作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而不懈追求。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這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方向:借助地域優(yōu)勢,多渠道、全方位收集社會生活中素材,有效服務語文教育教學,全面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搭建學生認識生活、體悟生活、感受生活的平臺,在廣袤的天空中獲得思想上的熏陶、洗禮,更好投身工作崗位,鑄造精彩的人生。郴州作為革命老區(qū),是井岡山的前哨,是紅色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那么,如何充分利用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融入語文教育教學?
一、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對接課堂教學
我國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單說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就有井岡山革命精神、湘南起義文化、紅色文化遺址、紅色文化故事、革命先烈事跡等,每個內容中又涵蓋無數點滴,輻射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而縱觀當今高校對大學生紅色文化的教育,整體是拼湊式、一盤散沙式的課程模式,缺乏科學的統籌。那么,以上諸多內涵豐富的文化需要我們梳理,厘清,然后精心選擇甄別遴選,分門別類加以合理利用,構建生活化、人文性的語文課堂。
(一)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明晰其精神實質紅色文化博大精深、厚重凝練,目前我們挖掘不夠,利用不多。需要我們深入實地進一步掘發(fā)、辨析,然后按類收集、整合。為此,教師需引導或帶領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廣泛地搜集本地紅色文化資源,既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又能促進他們深刻理解其歷史底蘊和人文價值。為做好這項工作,教師在踐行中可策劃兩項活動:一是要求學生關注周邊的紅色文化,收集相關資料,撰寫文章“我心目中的紅色文化”;二是征集紅色文化小故事和紅色文化成果。學生通過親自體驗,發(fā)揮了主體精神,他們對紅色文化便會有進一步的認識,能把握其精神實質。教師再在語文課堂與學生一起探究研討,結合學生搜集到的素材再對紅色文化及其精神進一步深化,定然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譬如對革命老區(qū)桂東“沙田戲臺”的認知,師生探究的結果是:它不僅僅是一個呈現戲劇藝術的場所,而是宣傳紅軍精神、傳播紅色文化的舞臺,更是星星之火能夠燎原的有力保障。指引紅軍行動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頒發(fā)、完善便是明證。
(二)思索紅色文化內涵,編寫紅色文化讀物
紅色精神也是博大精深的,其意蘊是深厚的。不同的紅色文化,體現的精神有所差別,其育人功能也不盡相同。我們把各項紅色文化分門別類整合好,從其歷史淵源出發(fā),揣摩其“紅色意圖”,感悟其“紅色精神”,體會其內在的文化基因和教育功能,然后精心選擇一些紅色小故事、英雄人物按照一定的體例或主題編寫紅色文化讀物或建設紅色文化宣傳欄目。這些內容既能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素材,又能作為語文課外讀物,還可以有效配合語文課堂教學?!跋婺媳﹦印钡暮芏嗉毠?jié)與《陳涉世家》不正有諸多契合嗎?“窮則思變”“官逼民反”儼然亙古不變,貫穿歷史。語文學科有效借助課堂教育教學,借助這些媒介宣傳,能更直觀生動地引導學生樹立高尚情操,弘揚紅色精神,達到育人的目的。如唐家大屋的故事”、“軍規(guī)廣場”等都是極好的素材,是體味紅色文化的有效抓手。
(三)選擇紅色文化內容,恰當融入課堂教學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語文教師更應該有效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這一載體,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語文課文與本地的革命史和身邊的革命遺跡這一篇篇活教材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以激勵學生,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建設家鄉(xiāng)、建設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習近平總書記幾次提到了“半條被子”的故事,不就是一個范本嗎?它溫暖了整個中華大地,哺育了一代熱血青年。湘南這塊土地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重走長征路,感受偉人情懷”,這些都可以在語文課堂進行專題討論。回溯湘南紅色歷史,不可忘卻“讓出擔架”的領導風范,“半條被子”的軍民情誼,“一張借據”的誠信情懷,“一塊山楂片”的紀律意識……它折射紅色文化之魅力,凸顯優(yōu)秀文化之精髓,都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源泉。
二、選擇優(yōu)質紅色文化,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基于紅色教育的語文實踐活動要求從多個維度挖掘紅色文化活動素材、設計活動項目,并按照既定教學目標,使學生在活動中習得紅色文化的精髓,培養(yǎng)熱愛中華、珍惜生活的情結,旨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綜合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一)參觀紅色場館,刻下歷史印記。紅色文化陳列館、紀念碑是很好的教育資源,它記載了革命先烈英勇不屈的斗爭歷史,記載了仁人志士大義凜然的不朽事跡,再現了革命前輩的艱苦卓絕,再現了開國元勛的運籌帷幄。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軍規(guī)廣場”、“湘南起義紀念碑”等,從中感受先烈的崇高品質和戰(zhàn)斗豪情,這都是后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配合語文課堂教學,帶學生參觀這些場所,能潛移默化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滋潤學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氣度,對苦難的藐視怡然,是引導學生珍愛生活、奮發(fā)圖強的力量源泉。
(二)走訪革命壯士,見證歷史榮光。中國革命歷史一曲曲催人淚下的悲歌離我們漸漸久遠,那動人的一幕幕卻不斷激勵我們。有些陳年事件因為口口相傳走樣不少,聽來缺乏激情,如若構擬相應的情境場,得知便會耳目一新。走訪老紅軍、抗日老兵甚至他們的家屬,聆聽他們的事例、故事,讓我們仿佛親臨其境,深深感受到“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燒驅夜寒”的堅韌,“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的氣氛,心靈豈不震撼?紅色精神必然會深深鐫刻于心田,生根、發(fā)芽,興我中華、愛我祖國之情油然而生。這種語文實踐活動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的豐富、能力的提升,更是精神的凈化、境界的提高。語文教育的魅力不也就在寓教于樂中得到了升華嗎?
三、搭建內化知識平臺,弘揚紅色文化風尚
語文教育呼喚情感迸發(fā),語文教育呼喚回歸生活,語文教育呼喚陶冶情操。讓師范院校的學生,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內化知識、端正品性,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師范院校語文教師的重要目標。學生對紅色文化認同并接受,崇尚并傳播,繼承并弘揚,將紅色文化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正是新時期的迫切需要。
(一)延伸課堂之外,弘揚紅色文化
我們不僅要自身感受紅色文化,受到美的熏陶,接受德的洗禮,而且要自覺傳播紅色文化,把民族精神、無私奉獻情懷傳遞給每一個中華兒女。課余,組織開展“品紅文,唱紅歌,說紅事”活動,組建“弘揚紅色文化服務隊”走向社會。平時,以《展示湘南起義意義,詮釋紅色浪漫本質》等宣講啟迪心扉,以“日頭出來滿天紅,好得領袖毛澤東,打土豪來分田地,窮人翻身樂無窮”等桂東民謠架設教育橋梁,以“半條被子故事”演說激發(fā)軍民魚水情懷。暑假,組織學生“重走長征路”,宣傳紅軍精神;寒假,組織學生派送春聯,傳輸和美能量。通過各種途徑把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傳輸給廣大人民,弘揚它們,讓它發(fā)揮更廣泛的教育功能。
(二)開展課題研究,深化紅色精神
問題即課題。紅色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其底蘊深,內涵足。我們對于紅色文化的理解、建設、教育都還很不夠,其中面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如何更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怎樣繼承其愛國主義、民族主義、集體主義風尚,弘揚其艱苦樸素、堅定信念的精神依然是我們的心結。多元化價值取向沖擊下現實變幻莫測,尤其需要我們與時俱進探索適應新時期的紅色文化的傳承方式、途徑和手段。在語文教學改革中,教師要拓寬校本研訓的新路子,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把視覺聚焦于紅色文化的傳播、傳承,研究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內在聯系,研究紅色文化教育人、塑造人的途徑,開展相關課題的研究,將問題引向深層次,破解目前弘揚紅色文化的瓶頸,毋庸置疑這將極利于紅色精神在年輕一代心目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新的時代,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每個師范院校的學生的必修課程,順應需要與時俱進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是語文教師的神圣使命。身先士卒挖掘“紅色”資源,滲透“紅色文化”教育,傳播“紅色”精神是每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有效借助語文教育教學,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掘紅色資源,品紅色文化,樹紅色精神,揚紅色風尚,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孫海英.論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與機制建設[J].江西科技大學學報,2016(4).
[2]舒雅婷.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路徑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