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微博、微信已成為我國最普遍使用、最具代表性的社交應用,并在高校圖書館(以下簡稱“高校館”) 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很多高校館并未對這兩種應用的定位進行明確區(qū)分或未意識到兩者的不同,在兩種應用上發(fā)布的內容基本相同。這兩種應用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如何根據(jù)兩者各自的特點與優(yōu)勢有針對性地進行利用以更好地開展服務?本文旨在對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在高校館的應用進行比較,分析兩者的異同,揭示各自特點與優(yōu)勢,為高校館更有針對性地利用微博和微信提供依據(jù)和建議。
筆者對中國知網(wǎng)、萬方、維普等數(shù)據(jù)庫收集的資料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隨著微博、微信的問世和快速發(fā)展,研究者敏銳地注意到這兩個社交應用對于圖書館的價值。早在2009年,就有學者意識到圖書館利用微博客(微型博客,微博為其簡稱)的重要性[1]。微信甫一推出,就有學者探討其在圖書館應用的可能性[2]。隨后,有關微博、微信在圖書館中的應用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筆者分別以“微博+圖書館”“微信+圖書館”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相關研究成果均已突破1000篇。但是將兩者相結合進行研究的成果為數(shù)不多,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圖書館如何綜合應用微博、微信開展“新媒體服務”或“微服務”,如兩者在圖書館服務中的融合研究[3-4]、圖書館服務的創(chuàng)新[5]與拓展[6]研究、圖書館微服務的團隊建設與管理[7];二是微博、微信的特點與差異分析,如二者在圖書館應用現(xiàn)狀的異同[8],在營銷[9]與宣傳[10]、參考咨詢[11]、信息推送[12]、用戶服務[13]方面的區(qū)別等。筆者對這些成果進一步梳理,發(fā)現(xiàn)相關研究在探討微博微信在圖書館的應用時,大多將二者等同視之,或不作區(qū)分,沒有探討兩者各自的特點與優(yōu)勢;雖然有研究者注意到兩者間的一些不同,但欠缺系統(tǒng)的分析,這不利于圖書館在新媒體時代充分利用二者的優(yōu)勢,更好地開展服務。筆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從推送頻率、推送內容、信息表現(xiàn)形式、信息時效、與用戶互動以及運營效果等方面對微博微信在圖書館中的應用進行系統(tǒng)的比較分析,以期為圖書館在新媒體時代更好地開展“微服務”提供參考和依據(jù)。
國內微博平臺主要有新浪、騰訊、搜狐、網(wǎng)易等,其中新浪微博的用戶最多,影響力最大[14]。因而,筆者選取新浪微博和騰訊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比較分析。考慮到開通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高校館數(shù)量多,限于時間和精力,分別選取微博粉絲量排名前十的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和暨南大學等高校館和微信公眾號預估活躍粉絲數(shù)(來自“西瓜數(shù)據(jù)”網(wǎng)站data.xiguaji.com,是通過對公眾號的近期綜合表現(xiàn)情況來預估真實粉絲的數(shù)量)排名前十的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工業(yè)大學、寧波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館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比較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網(wǎng)絡調研法,通過瀏覽樣本圖書館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認證公眾號,分別統(tǒng)計其開通時間,以及截至2017年4月30日微博和微信的發(fā)文量、粉絲量、平均被點贊和被評論數(shù),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本文的調查時間為2017年3月1日到2017年4月30日。樣本高校館微博微信應用服務情況見表1。
表1 樣本高校館微博、微信應用服務情況
在上述調研的基礎上,筆者從樣本高校館微博、微信公眾號的推送頻率、推送內容、信息表現(xiàn)形式、信息時效、與用戶互動以及運營效果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由表1可看出:(1)樣本中高校館微博開通時間均早于微信,平均早3年以上。這可能是由于微博出現(xiàn)的時間比微信早(新浪微博成立于2009年8月,而微信2011年1月問世);(2)高校館微博月更新頻率遠大于微信的月更新頻率,這可能是由于微信有發(fā)文量限制,而微博沒有。進一步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高校館在寒暑假期間堅持更新微博和微信,其中寒暑假仍在更新微博的有四川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等圖書館;寧波大學和山東大學等圖書館在寒暑假堅持更新微信。
為比較樣本微博、微信推送內容的異同,本文選取樣本高校館2017年3月1日到2017年3月31日期間發(fā)布的微博、微信的內容進行分析。其中,微博共627條,微信共248條,詳見表2、表3。由表2、表3可以看出,樣本高校館微博和微信推送的內容均包含了“活動資訊”“書目推薦”“校園通知”“數(shù)據(jù)庫資源”四個方面的信息。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活動資訊”所占比重最大,且比例基本持平(微博43.9%,微信42.7%)。此外,“書目推薦”在微博(11.5%)和微信(12.1%)中所占的比例也基本持平。然而,微博更側重于發(fā)布“數(shù)據(jù)庫資源”的相關動態(tài),而微信則更注重對校園相關事件的宣傳報道。同時由表2、表3還可看出,樣本高校圖書館更多地利用微博與用戶互動,利用微信向用戶推薦好評率高的影視音樂作品。
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樣本高校館注意到微信微博這兩款應用各自的特點與優(yōu)勢,并取長補短,綜合運用。比如武漢大學圖書館在宣傳“云想衣裳花想容|漢服與妝飾賞析分享會”活動時,利用微博發(fā)布該活動的時間、地點,利用微信發(fā)布活動詳情,并在微博中通過鏈接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
表2 樣本高校館微博內容分類
表3 樣本高校館微信公眾號內容分類
在信息主題的呈現(xiàn)形式上,樣本高校館在發(fā)布微博時多采用“#話題#+內容”形式;在發(fā)布微信時,將每期內容劃分為幾個欄目,每個欄目以“欄目名稱+小標題”方式進行發(fā)布。這是為了便于用戶對信息的選擇,提高信息的閱讀率。
在信息內容的編輯與排版方面,樣本高校館發(fā)布的微博以簡明扼要的活動資訊為主,同時采用圖片、超鏈接、視頻等方式以豐富信息內容。而微信以詳而精的長文為主,并且文中直接顯示圖片、視頻、語音等多媒體內容,排版精美。
雖然微博有“短微博”和“頭條文章(曾經(jīng)的‘長微博’)”兩種推文形式,但發(fā)文量較大,用戶傾向于快速瀏覽,因此樣本高校館更傾向于利用短微博來推送信息。考慮到短微博有140字的限制,樣本高校館發(fā)布微博時通常會簡明、準確地表達內容的重點,便于用戶快速獲取所需信息。微信沒有字數(shù)和版面限制,樣本高校館對于每條信息,就會花更多精力去設計版面、構思內容,給予用戶視覺、心理和精神上的多重享受。
信息時效是指信息從發(fā)布起到不再被利用所經(jīng)歷的時間。為便于考察,本文將其定義為:信息(如圖書館發(fā)布的微博和微信)從發(fā)布后到最后一次被用戶評論所經(jīng)過的時長。由于大部分樣本高校館發(fā)布的微信沒有顯示用戶的評論,因此,本文選擇了樣本高校館微博和微信中均有用戶評論的四川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廈門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為對象,收集了其2017年4月份發(fā)布的所有微信和微博及其評論。共采集到四川大學圖書館微博82條(其中19條有評論)、微信6條(均有評論);武漢大學圖書館微博89條(其中25條有評論)、微信54條(其中29條有評論);廈門大學圖書館微博46條(其中10條有評論)、微信28條(其中20條有評論);清華大學圖書館微博3條(其中2條有評論)、微信30條(其中3條有評論)。筆者以這些評論的時長為依據(jù),考察兩者的信息時效。本文對微博/微信的平均信息時效的計算方法是:將各圖書館所有有評論的微博/微信的信息時效總和除以有評論的微博/微信條數(shù),得到微博/微信的平均信息時效。以廈門大學圖書館的微博為例,其有評論的10條微博的信息時效總和為312.56小時(約13天),即平均每條微博的信息時效為1.3天。筆者以這些評論的時長為依據(jù),考察兩者的信息時效。
圖1 4所樣本高校館2017年4月微博、微信的平均信息時效
從圖1可以看出,4所高校館微信的信息時效均長于微博的信息時效。究其原因,這可能是由于微博沒有發(fā)文數(shù)量限制,所以發(fā)文量較多且更新頻率高,導致用戶在有限的精力和時間內瀏覽到高校館發(fā)布的信息的可能性降低,影響了微博的信息時效。
微信公眾號雖然有發(fā)文數(shù)量的限制(服務號每月只能推送4條消息,訂閱號每天僅可推送1條消息),但每條推送都會一直存在用戶關注的公眾號中,不會被“淹沒”,且“已閱讀”和“未閱讀”的信息會區(qū)分顯示,提醒用戶查看,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信息的到達率,也提高了微信的信息時效。
本文以“評論回復率”即“回復評論數(shù)”(有回復的評論)占“被評論數(shù)”的比例作為衡量樣本高校館微博與微信互動程度的指標(“互動”寓指至少兩方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微博和微信的點贊和轉發(fā)均是單方面的作用過程,因而,筆者沒有將這兩種行為作為衡量圖書館與用戶“互動”的指標,而是選取了評論中“有評論且有回復”的部分作為衡量“互動”的指標)。為比較微博和微信的互動程度,筆者統(tǒng)計了樣本高校館微博、微信在2017年4月所有消息的評論總數(shù)和互動評論數(shù)(見表4)。
表4 樣本高校館2017年4月微博、微信互動情況
由表4可知,樣本高校館的微博回復率普遍高于微信。雖然樣本高校館的微信有更多的用戶評論,但館員回復率低,互動程度反而不如微博。筆者認為,這是由于微博在互動的功能上優(yōu)于微信公眾號造成的,微博用戶可以對圖書館發(fā)布的微博進行點贊、評論、轉發(fā)、@好友,而微信則僅限于點贊和評論。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與用戶的互動方面,樣本高校館微博的表現(xiàn)都較微信更為出色。圖書館發(fā)布的微博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不論是否關注該賬號,都可以瀏覽這些內容;用戶登陸后,不論是否關注圖書館微博,都可以進行點贊和評論。因而,圖書館、粉絲、未關注用戶之間可以進行多方互動,例如對于圖書館發(fā)布的消息,所有用戶都可以自由評論,且可以代替圖書館進行回復;圖書館也可以對用戶的提問帶答案轉發(fā),一方面增加了親和力;另一方面也為有類似問題的用戶提供了參考,減輕了圖書館參考咨詢工作的負擔,同時,也為圖書館和用戶之間搭建了開放交流互動的社區(qū)與平臺,拉近了圖書館與用戶、用戶與用戶間的距離。
而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內容只有好友才可以進行評論,不是好友的用戶不能互相回復評論,限制了用戶間的自由交流。且用戶的評論須經(jīng)過后臺篩選后展示,不利于圖書館和用戶間的開放交流與互動。
為比較樣本高校館微博、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效果,筆者擬從兩者獲得的點贊數(shù)和評論數(shù)進行考察,分別收集了樣本圖書館2017年4月份微博的粉絲數(shù)和每條微博的被點贊數(shù)和被評論數(shù),以及微信公眾號的預估活躍粉絲數(shù)和平均每條推送的被點贊數(shù)和評論數(shù)(見表5)。從表5可看出,雖然樣本高校館的微博粉絲數(shù)略多于微信的預估粉絲數(shù),但每條微博獲得的點贊數(shù)低于微信所獲得的點贊數(shù),且每條微博的被評論數(shù)也總體低于微信。因而,從總體看,樣本高校館的微信運營效果更好,原因有三:一是微博無發(fā)文量的限制,在獲得同樣多的點贊數(shù)和評論數(shù)的情況下,平均每條微博獲得的點贊數(shù)和評論數(shù)就相對較少;二是微信公眾號的內容表現(xiàn)形式更加豐富,能更好地向用戶傳達信息和思想,引起用戶的共鳴;三是部分圖書館將主要經(jīng)營方式轉移到微信,對微博已不再那么重視。以清華大學圖書館為例,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該館于2017年上半年只發(fā)布了9條微博,與上一年同期相比減少了77.5%;而微信的發(fā)文量則有所增加。
由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微信有發(fā)文數(shù)量的限制,因而樣本高校館微博的更新頻率遠遠大于微信的更新頻率,但微信的信息時效長于微博,并且其實際被關注度和微信平臺的熱度高于微博??偟膩碚f,樣本高校館微信的運營效果總體優(yōu)于微博。
由3.2可知,樣本高校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內容均包含了“活動資訊”“書目推薦”“校園通知”“數(shù)據(jù)庫資源”等方面的信息,相比較而言,微博更側重于發(fā)布“數(shù)據(jù)庫資源”的相關動態(tài),而微信公眾號則更注重對校園相關事件的宣傳報道。
由3.3可知,在信息主題方面,樣本高校館發(fā)布的微博時多采用“#話題#+內容”的形式,而發(fā)布微信時,則多采用“欄目名稱+小標題”的方式;在信息內容的編輯與排版方面,高校館發(fā)布的微博以簡明扼要的短文為主,而微信以詳而精的長文為主。
由3.5可知,樣本高校館的微博與用戶互動頻率更高、互動形式更多樣,用戶可以對圖書館發(fā)布的微博進行點贊、評論、轉發(fā)、@好友,而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信息僅限于點贊和評論。因此,相較于微信公眾號,微博更便于圖書館和用戶間的交流互動,也更便于用戶表達自己的建議和想法。
與微信公眾號相比,微博的互動方式更加多樣靈活,并且互動的開放程度高,所有用戶都可以看到咨詢的內容,對于感興趣或熟知的內容也可以代替圖書館進行解答。這樣,既激發(fā)了用戶的參與熱情,也有助于減輕圖書館咨詢人員的負擔。因而,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微博的優(yōu)勢,將其建設成為多方互動的信息咨詢平臺。
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信息送達率高,圖書館在舉辦活動時可通過微信向每位訂閱用戶發(fā)送活動通知并附上報名方式,感興趣的用戶可在后臺報名?;顒迂撠熑丝蔀閰⑴c者建立微信群,使他們能在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隨時進行交流。一方面參與者不用擔心自己的想法被公之于眾,減輕顧慮;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用戶體驗?;顒咏Y束后,圖書館可向參與者征集活動心得并同活動內容一起匯編成文字發(fā)布,在展現(xiàn)活動成果的同時吸引更多人參與到圖書館活動中來。
微博不受限制的發(fā)文量和更新頻率使圖書館發(fā)布的信息很容易被淹沒,從而降低了圖書館微博信息的可見度。為延長微博的信息時效,一方面可以采用多次轉發(fā)重要微博的方式提高信息的可見度;另一方面,對于必要的信息,可以采用“博文頭條”功能,使消息較長時間顯示在粉絲信息更新欄的第一條,并且推廣給更多潛在粉絲,以達到延長其信息時效的目的。
利用多種媒體豐富微博的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可以吸引更多粉絲的關注。相關調查表明,當前我國高校館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微博以純文字和文字圖片結合兩種形式為主,而后者獲得的點贊數(shù)明顯多于前者。有研究表明,微博用戶常以休閑的心態(tài)瀏覽微博信息[15],所以利用音樂、短視頻既可以充實微博的信息內容,同時還能增加信息的娛樂性,提高用戶閱讀的興趣。
與微博比較,高校館微信公眾號與用戶的互動方式較少且不夠靈活。高校館可以定期以發(fā)布推文的形式征集用戶對圖書館的建議,或者采用“微話題”的形式,鼓勵用戶向后臺投遞“小紙條”的方式參與話題討論,既加強了用戶與圖書館之間的互動,也提高了圖書館的親和力。
參考文獻
[1] 李華,趙文偉.微博客:圖書館下一個網(wǎng)絡新貴工具[J].圖書與情報,2009(4):78-82.
[2] 許統(tǒng),申國敏.利用Android平臺和騰訊微信建設實時咨詢系統(tǒng)[J].西域圖書館論壇,2012(4):39-41.
[3] 楊艷妮,明均仁.高校圖書館微服務建設現(xiàn)狀與優(yōu)化[J].圖書館學研究,2015(9):8-14.
[4] 姜晨曦.高校圖書館微平臺服務現(xiàn)狀與運營策略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15(12):148-152.
[5] 徐春.高校圖書館利用新媒體進行創(chuàng)新服務分析[J].中華醫(y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6(5):35-38.
[6] 龍葉,雷英杰.微信息環(huán)境下的圖書館微服務策略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15(9):89-92.
[7] 王忠華.公共圖書館微服務團隊建設與績效分析[J].圖書館雜志,2016(7):33-39.
[8] 蔣逸穎,周淑云.高校圖書館微博與微信服務比較研究——以“211工程”高校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5 (19):88-92.
[9] 趙雯.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的高校圖書館微營銷研究——以微博和微信的應用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5):60-61.
[10]張銀芝,白君禮.新媒體在高校圖書館宣傳工作中的應用研究——以微博微信為例[J].新聞知識,2015 (7):100-102.
[11]黃梅林.微時代的圖書館信息服務[J].新世紀圖書館,2014(6):40-46.
[12]劉靜.高校圖書館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信息推送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8):61-63.
[13]袁惠儀.高校圖書館微博與微信服務比較——以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為例[J].情報探索,2014(6):88-92.
[14]新浪網(wǎng).微博2015年用戶、活躍度、收入增速創(chuàng)新高[EB/OL].[2016-03-03].http://tech.sina.com.cn/i/2016-03-03/doc-ifxqafha0314064.shtml.
[15]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2015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報告研究[R/OL].[2016-04-08].http://www.cnnic.com.cn/hlwfzyj/hlwxzbg/sqbg/201604/t20160408_53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