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藝
【摘 要】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遺傳密碼。保護、傳承、發(fā)展好戲曲,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維護文化生態(tài)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人物;形象特點;形成原因;作用
中圖分類號:J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2-0018-02
大多數(shù)戲曲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無外乎王侯將相、書生、千金。對主要人物的描寫也著墨較多,主要人物在戲曲作品中的作用自不必說,但是次要人物也不可忽視,他們所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小人物的風生水起,得益于元代社會的特殊背景,元王朝統(tǒng)治中國后,在思想上兼收并用,他們對各種思想幾乎一視同仁,都加以承認與提倡。經(jīng)濟的繁榮促進了人們娛樂的需要,勾欄瓦肆等娛樂場所大量涌現(xiàn)。由于元代科舉制度的廢除,書生地位下降,出現(xiàn)許多懷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借文學筆墨來抨擊黑暗現(xiàn)實。他們有的是“書會才人”,有的是“職業(yè)演員”,更多的是懷才不遇的文人。這些社會地位地下的普通人民普遍被寫入作品,充當次要人物甚至主要人物。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市民,在物質和精神上飽受壓迫,他們個性鮮明,來自各行各業(yè)。有下層婦女、貧窮文人、青樓歌姬、奴仆丫鬟。他們雖然地位低下,但在各類戲曲作品中發(fā)揮的作用卻是不可小覷。
一、元雜劇中小人物的形象界定
關于“小人物”,在我國文學史上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在我國眾多文學作品中小人物的形象屢見不鮮,而且其作用也不可估量。我們暫且將它們定義為在經(jīng)濟上屬于無產(chǎn)者,在政治上處于社會底層屬于被壓迫者,它們在身體和精神上都受到限制和壓迫。在元代特殊的社會背景下,文人地位一落千丈,他們掙扎在社會的底層,深切體會到下層人民的悲苦生活。因此對小人物的塑造描寫并不少,一般都謳歌和贊美他們高貴的品質和不屈的斗爭精神。但也有的是痛斥小人物為虎作倀,抨擊其趨炎附勢的嘴臉。戲曲中小人物形象特征豐富多樣,有悲情式的小人物、勵志型的小人物、智慧型的小人物,他們身上所具有的特性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元代的統(tǒng)治階級是蒙古族,統(tǒng)治者將百姓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小人物由于自身地位的悲哀在法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處于弱勢,甚至飽受欺凌。
二、元雜劇中小人物的形成原因
(一)元雜劇作家的社會地位所決定。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自身地位和社會屬性的轉變,處于社會邊緣的文人墨客出入“書會”進行元雜劇的創(chuàng)作,構成了元雜劇的創(chuàng)作主體,他們同情并深入體會到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的悲苦生活,這是元雜劇中小人物出現(xiàn)的首要條件。在元代以前,只有上層階級和貴族才能接觸到知識,由于統(tǒng)治階級實行“愚民”政策,處于底層的人民根本無法接受到教育。隋唐到兩宋時期,科舉制度的實施,使文化下移,為下層文人躋身上層社會提供了可能。特別是在元代,蒙古族歧視漢族文化,廢除了科舉制,斬斷了知識分子的仕途之路,為了排遣煩悶的情緒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情懷,寫作成了他們的精神寄托。他們在文學作品中盡情揮灑,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鮮明獨特的小人物形象。
(二)苦難美學的特殊情感。在元代,讀書人所信奉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信條已然被打破。他們因生活窘迫而無法得到保障,讀書變成不可能。生存環(huán)境的巨大考驗使得他們對小人物的生活處境有著透徹了解。他們和小人物有著同樣的處境和經(jīng)歷,并且對苦難生活的體會真切而深刻。他們將自身的體驗、思考反映在小人物的身上,借助他們控訴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并有意無意借助小人物的坎坷命運來抒發(fā)自身的悲涼凄苦。通過對苦難的大力渲染而使自身產(chǎn)生共鳴得到安慰。比如馬致遠在其散曲《南呂金字經(jīng)》中說:“夜來西風里,國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樓意,恨無天上梯?!弊骷医柚鷦≈腥宋锸惆l(fā)了自己的憤懣,抨擊了這個黑暗社會中下層人民的苦難人生。
三、元雜劇小人物的分類
(一)智慧型人物。在元雜劇中小人物的形象千千萬萬,但是有些小人物所具有的智慧是無窮的。比如《趙盼兒風月救風塵》中,趙盼兒本為妓女,但她有勇有謀,敢于同惡勢力作斗爭,趙盼兒為救受周舍虐待的姐妹宋引章,先用語言引周舍娶她,并假意許諾帶著嫁妝嫁給周舍,將周舍灌醉,騙了宋引章的休書來,周舍不依不饒,最后官府終于還宋引章自由之身??少F的是,趙盼兒解救他人的同時,也保全了自己,這都是趙盼兒作為一個小人物的智慧體現(xiàn)。同樣在《西廂記》中,紅娘的角色亦是智勇雙全。她是聯(lián)系鶯鶯與張生的橋梁,也是反擊封建衛(wèi)道者的強有力的人物。尤其是老夫人“拷紅”的一段戲,紅娘用封建道德捆綁了老夫人,以封建道德倫理抨擊了封建衛(wèi)道者的說辭,暴露了封建體系的內(nèi)在問題,更是以自己的智慧成就了鶯鶯和張生的姻緣。
(二)陰謀狠毒型小人物。在劇本中,作者除了塑造智慧型的小人物,同樣也少不了作惡多端、為虎作倀的人物。比如《竇娥冤》中的張驢兒勒索威脅蔡婆婆,為霸占竇娥想藥死蔡婆婆,陰差陽錯之下將自己的老子藥死,進而嫁禍給竇娥。這樣一個十惡不赦的人物推動了故事的發(fā)展和高潮。并激化了官府和竇娥的矛盾,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情況下,竇娥絕望地發(fā)了三樁誓愿。
同樣,在《趙氏孤兒》中,屠岸賈亦是一個奸惡之人,陷害并屠殺趙盾滿門。使得代表忠義之士的人奮起反抗,只為保護趙家遺腹子。如果沒有屠岸賈的殺戮,對忠臣的趕盡殺絕,就不會使故事迎來悲壯的高潮,眾英豪皆前赴后繼赴死,每一個倒下的人都為報仇雪恨積蓄了很大的力量。
四、小人物的藝術功用
(一)小人物常是喜劇效果的炮制者。在戲曲劇本中,喜劇型的人物是不可或缺的。在鄭廷玉的《看錢奴》中,身為門館先生的陳德甫深知主人一心想買子以續(xù)香火。一天他將貧窮而欲賣子求活的窮秀才周榮祖一家領到了員外的門外,拉開了一折笑樂劇的序幕,他按員外的口述寫下了買兒的文書,不僅留下了員外賈仁買兒耍賴的文字根據(jù),而且員外特別要求在文書上稱呼自己為“財主賈老員外”,這看似語病,實則是賈仁心理的自然流露。
(二)小人物——作品關目的知情者和轉述者。有些小人物在作品當中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在劇本中充當知情者和轉述者。比如無名氏《貨郎旦》中的張仙姑,本為財主李彥和家的乳母,李家因娶妓女而家破人亡,張三姑則是個見證人。她流落異鄉(xiāng)后以唱貨郎為生,巧遇官家設宴,她見官家長相頗像李彥和之子春郎,于是靈機一動將李家發(fā)生的變故演唱出來,最后使得一家人得以團聚。她在劇本中不僅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且也是故事終結的牽線搭橋人。所以在研究文學的過程中,以社會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主體的社會存在狀況來透視他們的生活道路、心理狀態(tài),是我們理解文學作品的重要契機。凌濛初說:“戲曲搭架,亦是要是。不妥則全傳可憎矣,要有巧造,不能稍有牽強?!边@句話道出了戲劇藝術中類似解差這樣的小角色卻起著推波助瀾大作用的真實存在和本質。
戲劇主要人物及情節(jié)發(fā)展也要靠小角色的幫忙發(fā)揮其無窮的魅力。所以一部戲劇就是一個整體,它的每一個內(nèi)在構成基本上都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它們共同織就了戲劇的藝術魅力。當我們聚焦目光關注那些大腕角色的同時,那些小人物往往被遺忘,似乎毫無價值。事實上,正是他們建筑了戲劇藝術完整的大廈,他們也會在抖落塵埃后發(fā)光,其身上同樣蘊藏著藝術世界的美麗。
參考文獻:
[1]李漁.閑情偶寄[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
[2]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