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杰
(新疆察布查爾縣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新疆 伊犁 835300)
乳腺良性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進行乳腺區(qū)段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常用方法。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是指在患者胸椎旁的間隙內注入局麻藥以阻滯其該側軀體的運動、交感及感覺神經。近年來,此麻醉方法在乳腺區(qū)段切除術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往臨床上在實施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時常采用阻力消失法進行神經阻滯定位,但麻醉的失敗率較高,且容易導致患者發(fā)生神經損傷及氣胸等并發(fā)癥。相關的文獻指出,對接受乳腺區(qū)段切除術的乳腺良性腫瘤患者實施神經刺激儀引導的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地避免其發(fā)生神經損傷。為了進一步探討對接受乳腺區(qū)段切除術的乳腺良性腫瘤患者實施神經刺激儀引導的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筆者對在新疆察布查爾縣人民醫(yī)院接受乳腺區(qū)段切除術的80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選取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間在新疆察布查爾縣人民醫(yī)院接受乳腺區(qū)段切除術的80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的納入標準:經乳管鏡檢查、彩超檢查、鉬靶X線檢查和穿刺活檢被確診患有乳腺良性腫瘤。所選患者的排除標準:1)患有乳腺惡性腫瘤。2)存在進行手術治療的禁忌證。3)合并有重要臟器的嚴重病變。將這80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4~56歲,平均年齡為(37.2±5.4)歲;其中未婚的患者有17例,已婚的患者有23例。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3~58歲,平均年齡為(38.7±6.5)歲;其中未婚的患者有15例,已婚的患者有2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婚史等基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進行乳腺區(qū)段切除術期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硬膜外神經阻滯麻醉。麻醉方法是:協(xié)助患者取側臥位,在其T3-T4的間隙處進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置管的深度為3~4 cm。在回抽無腦脊液或血液后,將5 ml(試驗劑量)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經硬膜外導管注入患者的硬膜外腔內。5 min后根據患者的麻醉平面為其注入7~10 ml濃度為0.5%的羅哌卡因。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神經刺激儀引導的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麻醉方法是:協(xié)助患者取健側臥位,以其T4棘突正中處旁約3 cm處作為穿刺點。用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對穿刺點處的皮膚及皮下組織進行浸潤,然后將22 G穿刺針與神經刺激儀相連接。以與皮膚垂直的方向進針,在穿刺針接觸到T4橫突后退針,并調整穿刺針的方向,使其越過T4橫突。在患者出現肋間肌肌顫搐反應后,對穿刺針的位置進行細微的調整,使神經刺激儀的電流強度保持在0.5~0.8 mA之間。在回抽無氣體或血液后,經穿刺針為患者注入25 ml濃度為0.5%的羅哌卡因。
1)患者的麻醉效果。判定標準是:(1)優(yōu)。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患者無疼痛感。(2)良。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患者有輕微的疼痛感。(3)一般。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患者有輕微的疼痛感,但肌松情況不佳。(4)差。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患者有劇烈的疼痛感[1]。2)患者麻醉后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寒戰(zhàn)、呼吸不暢、胸悶等)的發(fā)生率。
采用軟件SPSS20.0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麻醉效果的優(yōu)良率(92.5%)高于對照組患者麻醉效果的優(yōu)良率(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15.0%)低于對照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6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和麻醉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
乳腺良性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乳腺疾病。此病好發(fā)生于青年女性。目前臨床上對乳腺良性腫瘤的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相關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乳腺良性腫瘤的發(fā)生與患者的生活習慣、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相關[2]。進行乳腺區(qū)段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常用方法。此術式具有創(chuàng)傷小、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3]。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是指在患者胸椎旁的間隙內注入局麻藥以阻滯其該側軀體的運動、交感及感覺神經。以往臨床上在實施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時常采用阻力消失法進行神經阻滯定位,但麻醉的失敗率較高,且容易導致患者發(fā)生神經損傷及氣胸等并發(fā)癥。相關的研究資料顯示,對接受乳腺區(qū)段切除術的乳腺良性腫瘤患者實施神經刺激儀引導的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可有效地提高其神經阻滯定位的準確性,避免其發(fā)生神經損傷[4]。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麻醉效果的優(yōu)良率(92.5%)高于對照組患者麻醉效果的優(yōu)良率(75.0%)。觀察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15.0%)低于對照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67.5%)。
綜上所述,對接受乳腺區(qū)段切除術的患者實施神經刺激儀引導的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的效果較好,能夠降低其麻醉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官喜龍,徐靜.神經刺激儀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用于乳腺區(qū)段切除術的麻醉效果[J].當代醫(yī)學,2017,23(14):116-117.
[2]楊娜,胡崇輝,黃曉霞,等.全麻聯合胸椎旁神經阻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中的應用[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3,18(4):586-587.
[3]田文華,高嵩,楊帆,等.右美托咪定復合羅哌卡因對乳腺手術患者行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5,35(24):2224-2227.
[4]劉勝強,溫小紅.神經刺激儀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用于乳腺區(qū)段切除術患者的麻醉效果[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2,32(6):71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