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
課堂教學是一門活的藝術,既是藝術就免不了要使用或曰遵循一些藝術規(guī)律,打這些規(guī)律里尋出無限的美來,使課堂在供給知識、傳承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同時,使人如沐春風,如逢甘霖。
這門活的藝術規(guī)律是很難把握的,要從中尋出無限美來更是不易的,主要是因為這種藝術只在交流的時空中完成,并不像那實物有些眼角可拿捏。如何把握課堂教學的規(guī)律?《美學散步》的著者宗白華先生就善于以詩人的敏銳,直觀式地即以散步的形式,為我們展現(xiàn)中國美學的精髓。且無拘無束地拿捏出來,沒有一處不精妙通透。我們要學習的正是宗先生的散步之法了。課堂教學之美首先從散步式的循循善誘中來。
一、從“散步式”教學方法中尋美
且說這散步二字,即可啟發(fā)我們的課堂教學了。宗先生深知學習美學的困惑與艱難,獨創(chuàng)了“散步哲學 ”引領眾學子尋找隱藏在心中的美。宗先生治學之法如同這散步。散步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論是思考嚴密的邏輯如亞里士多德的散步學派,還是自說人生百態(tài)如朱自清散步于月色下的荷塘,或是為追憶鄉(xiāng)間雅趣如周作人之閑乘烏篷船皆不會因為“散”——閑憚散漫而誤事,反而別有一番特色。
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教師無論面對什么文體,如議論說理的、抒情記事的都應注重引導,教導學生學會自行學習,而不是填鴨似的滿堂灌輸,如疾風勁雨來似的無厘頭導入、精讀課文、課堂總結。課堂結束后,知識也如疾風勁雨去似地忘記。如此一般了結了一堂課,不如好好地利用這45分鐘細細的品味文章的字字句句,帶領學生如散步一般細細了解作品,積極思考,反復品味,不斷探尋出選文中的無限的美來。此外,散步的時候,我們并沒有規(guī)定走那條路,看怎樣的風景,正如課堂教學,我們也不應該作過多的規(guī)定。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每個老師有每個老師的特色,我們無須對其他老師的教法有過多的約束,只要能夠完成教學任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可以。同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方式也不能僅僅局限于標準答案的設定。靈活的課堂教學是不斷啟發(fā)學生積極的尋找方法理解課文的方法和途徑。相信散步地教學教學方法會營造出一個輕松活躍地語文課堂氛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習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二、以營造意境為目標,選擇教法
有時我們的課堂索然無味,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課堂紀律敗壞。那么怎樣使我們的課堂趣味盎然呢?課堂教學重在有虛實結合的“意象”境界,宗先生在《美學散步》中通過中國先秦時期的手工藝專著《考工記》,引出了中國藝術的“虛”與“實”問題,藝術作品本身的形象與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產(chǎn)生的想象就是實與虛的關系,由形象產(chǎn)生的“意象 ”境界就是虛實的結合。
這讓我想到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內(nèi)容也是實實在在的,可是學生接受時的想象是無法測度的。怎樣讓我們的課堂產(chǎn)生“意象”境界?當然,這取決于教師的授課是否能夠給學生帶來無盡的虛實的審美體驗了。教師要善于使用虛實相生的教學法。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是虛實相生的一門學科。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注重對工具性知識的實的強調而忽視了人文性的“虛”的東西的發(fā)掘,比如課堂教學花大力氣注重從基礎的字詞句法到段落劃分到閱讀技巧等等的教授。并且往往采用直接的記憶、反復練習等方法進行掌握。這無疑中加重了學生的記憶負擔,不少學生都認為語文就是一門知識性的課程,自己在家里也可以借助輔導書自學成才。然而,語文卻并非這樣一門學科。語文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是虛與實相生相映的學科。是無法在參考書中習得語文的真諦的,而把語文課上成人文課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只有注意虛實比例適中才能上好一堂語文課。
三、啟迪學習主體的審美心智
從教學方法中尋美是一途徑,然而萬法不離宗,道在邇而求諸遠且不是枉然?所以真正的美就隱藏在學生的心中。如果不竭力啟迪學生心中的美學因子,那么再多形式的改善都無濟于事。正如宗先生所說:“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沒有地方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蹤跡?!泵辣緛砭驮谖覀冏约盒睦铩V袑W的孩子都是天真浪漫的美的載體。他們身上充滿了美的因子。有經(jīng)驗的教師都會發(fā)現(xiàn)我們中學語文的教材所選入的課文很多都是極具美感的,然而為何學生不喜歡讀?難道是審美疲勞了?其實不然,生活中從來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喚醒學生內(nèi)心美的自覺,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
一位美術老師在鑒賞《星夜》前,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在群星璀璨、流光溢彩的藝術長河中,有一位平凡而又神圣的畫家。生前,他的畫被看成是可笑的涂抹,一塌糊涂;死后,他的畫在商人那兒化為價值連城的珍品。欣賞他的作品,我們看到的是逼人的顏色,是強烈的光,是疾旋,是奔突;鑒賞他的作品,我們讀出的是虔誠,是熱愛,是激越,是輝煌……下面就讓我們走近大師的作品,去感受生命別樣的精彩!”在學生期待的目光中,老師展示出荷蘭著名畫家梵高的《星夜》和《向日葵》,而后分組討論,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很快把握了作品的特點。教師從梵高的生平切入對藝術品的鑒賞無疑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從作者的生命行跡中的感悟作品的價值。這正是很好的教學實例。
課堂教學是一個神圣的地方,這里可以有美不甚收的風景,看你如何發(fā)掘。許多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都認為語文課堂不僅是一個學科的課堂,它是一個大世界。一個語文的大世界。大語文與我們的歷史、當下都是緊密相連的。如何讓語文不在寂寥地流于無趣?那么,在教學中審美的視角和思路是不能缺少的。帶著審美的視角,我們才能喚醒大語文世界中更多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