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高考形勢下,本文通過“光合作用選考復習課第一課時”課堂教學案例的呈現、評析與探討,初探如何變一輪復習為1.5輪復習。積極地改變和調整復習策略讓學生在有限的復習時間里把握第一次選考,提升學生生物學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新高考;1.5輪復習;學科素養(yǎng)
作為全國高考改革的“排頭兵”,浙江新高考于2017年全面實施,打破了“一考定終身”,選考及英語科目從一次考試變成兩次考試,考生可以選擇其中較好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如何讓高二學生在有限的復習時間里把握第一次選考成了我們一線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積極地改變和調整復習策略,更有助于我們的學生拔得頭籌。下面筆者就以“光合作用選考復習課第一課時”課堂教學案例的呈現、評析與探討,初探如何變一輪復習為1.5輪復習,提升學生生物學學科素養(yǎng)。
一、 案例呈現
師:引題并請同學們在學案中寫出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生:學案中書寫,教師拍照,電腦呈現,師生共同糾正。
師:高等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在哪?生:葉綠體。
師:你了解葉綠體嗎?請在學案中畫一個菠菜葉肉細胞的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示意圖。生:學案中繪制,根據所繪制葉綠體說一說形狀及構造。
師: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再回顧。生:分析實驗原理。
師:通過例題方式復習操作步驟,用柱形圖表示四種色素的相對含量及與點樣處的距離。生:個別學生上臺繪制,師生共同點評糾正。
師:構建光合作用過程模型。生:學案中構建繪制,個別在黑板上構建,學生互評,完善模型。
師:問題串形式對模型深入挖掘
問題1:H+與[H],e-與e辨識;問題2:課本P93圖323中卡爾文循環(huán)為什么下面括號里有“3輪”字樣,上面的CO2為什么前面加了“3”?問題3:一般情況下,三碳酸還原后生成的三碳糖大部分被用于哪個生理過程,為什么?問題4:光合產物的轉化發(fā)生在葉綠體內還是葉綠體外?分別是哪些物質?問題5:光反應形成的ATP和NADPH為碳反應提供了什么?三碳酸還原過程是吸能反應還是放能反應?
生:回答問題,學生互評,教師總結。
師:請根據我們建立的模型完成下列表格,比較光反應、碳反應階段的場所、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速度及聯(lián)系。生:學案中填寫表格。師:高考怎么考,練一練。生:完成習題,回答問題。師:教師總結,提出建議。
二、 案例評析
這是一堂比較傳統(tǒng)的一輪復習課,在老高考形勢下,一輪復習后還有二輪,三輪復習,可以對其中的一些知識點再挖深再遷移應用。因此上完課以后,自我感覺還行,但師傅的評課給我當頭一棒,讓我對新高考形勢下的一輪復習有了新的認識。如果仍然按照以前教學方式開展一輪復習,學生能否在第一次選考中搶占先機,拔得頭籌呢?如何在一輪復習時兼顧二輪復習,變一輪復習為1.5輪復習,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三、 探討與建議
(一) 知識網絡構建,把握核心概念
就這次教學設計的整體布局而言,有點主次不分,沒有把握核心概念?!肮夂仙氐奶崛『头蛛x實驗”的復習占去了10分鐘的時間,從學生的做題反饋中發(fā)現學生普遍已掌握這部分內容,那么可以考慮將這部分知識點以習題的形式放在課前自我知識整理中去,把課中的時間重點放在光合作用模型的構建上。模型構建可以拆包以降低難度,教學的整體思路就變身為:畫葉綠體→表格比較光反應和碳反應→光反應建構→碳反應建構→光合產物去向建構。
(二) 精度學習,知識點挖深,突破重難點
設計問題串的時候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第一:設計的問題要有梯度,從簡單入手,層層深入,最后突破重難點。若第一個問題太難,無從下手,勢必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如在學生還沒弄清楚光合產物的去向之前就拋出“若蔗糖合成或輸出受阻,整個光合作用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的問題,肯定是不合時宜的。第二:問題的設置要有邏輯性,問題不能太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跟不上,無從表達。應一步步“誘敵深入”。如直接問“要形成一個蔗糖分子,需要幾個CO2經過幾輪卡爾文循環(huán)?”可以分成幾個小問題來解決這個大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關于以上兩點本教學設計中的問題串設計還是得到了同行及師傅的肯定。第三:問題設計要有覆蓋面和深度。應在提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探討更有深度的問題。如質子勢和ATP形成的聯(lián)系的問題,三碳糖磷酸形成的化合物如蔗糖、淀粉是不含磷酸的,磷酸的去向問題,都可以通過歷年高考題再現的形式來拋出問題,先做題再歸納,教會學生如何處理信息題,將信息題中出現的新的知識點與課本中的知識點有機聯(lián)系起來。
(三) 進一步拓展,注意與其他章節(jié)的聯(lián)系,體現社會責任
可以讓學生羅列與光合產物中的蔗糖有關的知識點,構建章與章的知識網絡體系。如與還原糖的知識點相聯(lián)系,進行辨識;與質壁分離相聯(lián)系,明確作用,還能與植物組織培養(yǎng)相結合,拋出問題:“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使用的MS培養(yǎng)基為何將蔗糖作為碳源?”和學生一起探討,得出以下結論:1. 蔗糖溶解度比葡萄糖大;2. 蔗糖是非還原糖,相比還原糖更穩(wěn)定;3. 如何吸收蔗糖?高壓蒸汽滅菌時會發(fā)生水解;細胞壁上有蔗糖酶使之分解;通過主動轉運中的與H+共轉運方式吸收蔗糖。這里應和學生強調,因質壁分離過程時間較短,故不考慮蔗糖的吸收。
當我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章節(jié)之間的遷移應用的時候,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也會更多的聯(lián)系生活,關注熱點問題,意識到生物學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這也是1.5輪不同于一輪復習的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新高考改革在改革者摸著石頭過河中一步步推行、實施,我們一線教師萬萬不能固步自封,仍然按照老套路,老思想去開展教學活動。而應順應時代的變革,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適應,去學習,去改變,進而提升自己,更好的為學生服務,提升學生生物學學科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8.
作者簡介:李煦煦,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