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上半葉,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一向閉關自守的中國門戶被逐漸打開,音樂界掀起了一場探索新思路、新風格的熱潮。當時上海灘最有影響力的音樂表演團體“工部局管弦樂隊”活動頻繁,在各種音樂會上,一位女歌唱家的演唱是最受歡迎的保留節(jié)目。工部局管弦樂隊的意大利籍指揮家梅百器曾對這位女演員贊賞有加,將她譽為“中國第一女高音”。她,就是近現(xiàn)代中國聲樂史上的知名人物—黃友葵。
一
1908年,黃友葵出生于湖南湘潭一個前清翰林之家,祖父黃均隆曾任法部右丞,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父親是位秀才。黃友葵自幼在喜愛京劇、善拉京胡的父親影響下,學會了彈奏月琴、揚琴,吹簫、笛等樂器。而且7歲時,母親羅良瑗為女兒選擇了一所校規(guī)嚴格的美國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道光女子小學”讀書,傳教士太太G.貝勒斯(G.Bayless)主動開蒙教授她彈奏鋼琴及五線譜讀法。
1920年,黃友葵小學畢業(yè)后,為了能繼續(xù)學習鋼琴,考入由美國基督教人士牧拿亞女士創(chuàng)辦的長沙福湘女子中學,跟美籍教師學鋼琴。假日課余,閉門練習,接觸了一些西洋古典作品,經(jīng)常舉辦小型音樂會。當時,賀綠汀在長沙第一師范讀書,曾聽過她的鋼琴獨奏。1924年,黃友葵在福湘女中畢業(yè),留校任鋼琴教師,為期兩年??梢哉f這段早年的西洋音樂的啟蒙教育比父親教給她的民族音樂的影響還要大,這段經(jīng)歷為黃友葵成長為歌唱家,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1926年,黃友葵父親故去后,家境一落千丈,母親帶著三姊妹投靠在蘇州謀職的舅父羅良鑄。同年,黃友葵考取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攻讀生物專業(yè)。1927年,她轉(zhuǎn)入蘇州東吳大學,仍以生物為主修科,數(shù)學、化學為副科,并繼續(xù)學習鋼琴演奏。黃先生說起她留美學習經(jīng)歷時,特別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東吳大學首任華人校長楊永清。正是楊校長赴美國阿拉巴馬州立大學(現(xiàn)亨廷頓大學)考察后,決定撥出獎學金,選派一名公費生去美國留學。由于黃友葵在校時各科成績優(yōu)秀,并在生物實驗繪畫中顯示出過人的美術才能,1930年被指派赴美。在阿拉巴馬州立大學專攻陶瓷圖案設計,基礎課為水彩、油畫、美術史等。由于對音樂的特殊愛好,當大學音樂系招收業(yè)余合唱隊員時,她毅然報考并被錄取。音樂系系主任男中音歌唱家阿爾弗·波爾切斯教授發(fā)現(xiàn)黃友葵的音樂天賦,建議她改學音樂專業(yè)。翌年,她正式轉(zhuǎn)入音樂系聲樂科,由波爾切斯親自執(zhí)教,副科為鋼琴演奏,由一位丹麥籍老教授指導。黃友葵進入音樂系后,學習了大量的歐洲古典作品,如斯卡拉蒂、佩爾戈萊西、亨德爾、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的歌劇詠嘆調(diào)和抒情歌曲。當時,她還曾隨大學合唱團代表阿拉巴馬州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期間舉辦的音樂會上擔任獨唱、領唱。黃友葵不負楊校長的希望,是年8月,以總分優(yōu)秀的成績畢業(yè),獲得學士學位,并舉辦了一場獨唱音樂會,還當選為阿拉巴馬州立大學榮譽學會會員。
在“慶祝南京解放十周年音樂會”上演唱(1959)
二
1933年9月,黃友葵學成回國進入東吳大學,校長把創(chuàng)辦音樂系的大任交給了她。于是東吳大學第一次有了學聲樂、鋼琴專業(yè)的學生,黃友葵還在學校組織一個四十多人的合唱隊,親任指揮,排練吉伯特·蘇利文的輕歌劇《杏眼)(Almond Eyes),組織公演大獲成功。東吳大學—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自1927年楊永清先生當選首任中國籍校長,定“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為中文校訓;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核準東吳大學在國民政府注冊立案。此后十年各項校務發(fā)展成果豐碩令人矚目。1930年時,學校共有文、理、法三個學院,十二個學系。在教學方面積極籌款推動學術研究、加強師資陣容、提升教學品質(zhì),推動師生以其專業(yè)服務社會。1930年學生人數(shù)達七百五十五人,為全國基督教大學之冠。在母校的建設上,黃友葵也是一位有貢獻的校友。
黃友葵先生100周年誕辰紀念系列活動
1934年春,黃友葵應母校福湘女中邀請,赴長沙舉辦了獨唱音樂會。
黃友葵在東吳大學工作的同時,還隨蘇聯(lián)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蘇石林繼續(xù)學習聲樂演唱。1936年,黃友葵由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意大利籍指揮梅百器推薦,參加上海雅樂社舉辦的海頓清唱劇《創(chuàng)世紀》的演出,擔任女高音獨唱,受到社會各界的贊揚,被梅百器譽為“中國第一女高音”。此后三年,她經(jīng)常與該樂隊合作,演出清唱劇《四季》,并在星期日音樂會中擔任獨唱,向中國聽眾介紹中外著名聲樂作品。這期間,她還參加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圖蘭朵》及威爾第的《茶花女》等歌劇選段的演出。1937年,黃友葵參加D.盧卡(D.Luca)根據(jù)《聊齋志異》題材譜寫的古裝歌劇《柳娘》的排練,擔任該劇的女主角,男主角由著名歌唱家斯義桂擔任,在上海蘭心大戲院公演,獲得成功。
在事業(yè)成功的同時,黃友葵也收獲了愛情,1937年7月4日,她與著名英美文學研究專家陳嘉喜結(jié)連理,一年后,長女陳勵先出生。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黃友葵任國立藝術??茖W校音樂系教授。后來,國立藝專與國立音樂院合并,校址設在重慶青木關,她被聘為聲樂系教授兼系主任,組織師生排演歌劇《弄臣》片段。開展了大量的藝術實踐活動,曾帶隊赴重慶、北碚、成都等地舉辦音樂會。這期間,培養(yǎng)出張權、莫桂新、劉明義、魏啟賢、臧玉琰等聲樂人才。
1941年,黃友葵參加進步團體“山歌社”,投入“反饑餓、反迫害”的學生運動。受邀擔任中國第一部歌劇《秋子》的聲樂導演,組織歌劇《秋子》的排演活動。該劇是一部抗戰(zhàn)題材的優(yōu)秀劇目,當時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在重慶兩次親臨觀看演出,并做重要指示?!肚镒印芬粍≡谥貞c國泰大戲院公演四十多場,還曾赴成都等地巡回演出,影響甚大。
1945年,國立音樂院遷址南京,黃友葵任聲樂系主任,并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教授聲樂,培養(yǎng)出方應暄、王萃年、孫家馨等歌唱演員。
在南京藝術學院青年實驗樂團成立大會上發(fā)言
三
1952年,黃友葵參加“全國文代會”;10月1日,在京參加國慶觀禮。1956年,黃友葵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8年,調(diào)任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系主任,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1960年起連續(xù)當選為中國音協(xié)江蘇分會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主席。
1961年,由中央文化部派遣,黃友葵赴保加利亞“世界青年歌劇演唱大賽”任觀察員,觀摩了世界著名歌劇和高水平音樂會的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間,黃友葵被列為音樂界的“反動學術權威”,屢遭批判。后期,她與京劇教師合作,在京劇演唱教學中,探索京劇唱法與西洋美聲唱法的相互借鑒問題,從而對民族唱法產(chǎn)生了新的認識,發(fā)表《談音樂教育中的“洋為中用”問題》的論文。
1979年2月,中國音協(xié)舉辦“黃友葵教授聲樂教學五十周年暨在京學生獨唱音樂會”,張權、孫家馨、臧玉琰、魏啟賢、王福增、王萃年、方應暄、周永浩、劉新庚等歌唱家紛紛登臺演唱,社會影響頗大。是年,黃友葵再次擔任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音樂系主任,院黨委委員等職。此期間,黃友葵在《群眾》《新華日報》《南藝學報》發(fā)表《我國音樂歷史簡介》《論聲樂藝術的學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文章。
《四川音樂》1980年第4期、第5期連續(xù)刊登了《著名音樂教育家黃友葵教授談聲樂人才和聲樂教學問題》,摘要發(fā)表了黃友葵教授1979年在北京舉辦的一次座談會上談聲樂人才和聲樂教學問題的內(nèi)容。
1987年,南京藝術學院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黃友葵執(zhí)教六十周年暨八十壽辰慶祝會”,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江蘇省文聯(lián)等單位及眾多社會名人發(fā)來賀信。中國音協(xié)主席李煥之為黃友葵題詞“樂苑耕耘六十載,譽滿九州育英才”,中國音協(xié)副主席李凌題詞“一代良師”,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題詞“秀骨青松不老”,藝術大師劉海粟贈詩“南北路歌數(shù)十年,先生本是樂壇仙,喜栽桃李盈芳苑,奔放精誠啟后賢”。青年作曲家張卓婭譜寫了一首題為《歡聚—獻給黃友葵老師的歌》。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了盛會的實況?!兑魳分軋蟆贰缎氯A日報》《南京日報》,以及江蘇人民廣播電臺、江蘇電視臺均做了專題報道。
1989年,黃友葵的專著《論歌唱藝術》一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凌、張權為該書作序。著作中“歌唱藝術思維”“民族傳統(tǒng)唱法與美聲傳統(tǒng)唱法運用聲樂器官的共同性與差異性”“聲樂藝術的表現(xiàn)方法”等章節(jié)有獨到見解。是年5月,她的聲樂研究生湯愛民畢業(yè),舉辦論文答辯會暨獨唱音樂會獲得成功,授予碩士學位。
四
黃友葵共有六十余年聲樂教學生涯,她是最早留學歐美,學成歸國的西洋美聲歌唱家,終其一生都在探討“西洋唱法民族化”,并在不斷的聲樂教學實踐中獲得了成功。對于黃友葵在聲樂教學上做出的突出貢獻,受到全國音樂界的廣泛關注,許多音樂理論工作者寫下了黃友葵傳略、年譜、回憶文章。音樂理論評論家李凌在《中國音樂》1981年第2期上撰文《一代良師—從黃友葵教學五十周年學生音樂會談起》,《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87年第3期出版《藝苑良師 樂壇奇葩 賀黃友葵執(zhí)教六十周年暨八十華誕》紀念???,戲曲理論家武俊達在《人民音樂》發(fā)文《誨人不倦,勤懇耕耘—記黃友葵教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5年第4期何孝廉發(fā)表《樂壇耕耘六十載 譽滿九州育英才—中國第一代聲樂藝術家黃友葵教授傳略》。所有研究黃友葵的文章中,以樂器學家陳建華在《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91年第2期上發(fā)表的《黃友葵年譜(1908—1990)》,《藝術百家》2008年S1期上刊登的南京藝術學院冒蓉的《黃友葵聲樂教學藝術特征分析》,2009年湖南師范大學研究生胡碧瑜的論文《黃友葵聲樂教學藝術研究初探》最為關鍵。陳建華先生的《黃友葵年譜(1908—1990)》是在采訪了黃友葵及其先生陳嘉后撰寫的,是研究黃友葵歷史最關鍵、最權威、最基礎的文獻,冒蓉和胡碧瑜兩位年輕學者的碩士學位論文是在現(xiàn)代音樂理論指導下,對黃友葵先生幾十年的聲樂教學貢獻比較完整的分析與研究。
五
黃友葵除了專業(yè)教學外,還擔任過繁多的社會兼職,主要包括江蘇省婦聯(lián)委員、江蘇省政協(xié)委員、江蘇省人大代表、江蘇省文藝學院名譽院長、江蘇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江蘇省管樂學會名譽會長、江蘇省歌舞團藝術顧問、湖南省聲樂研究會名譽會長、江蘇省文藝家企業(yè)家聯(lián)誼會顧問、南京少兒音樂舞蹈學校董事長等。
1990年9月,黃友葵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二歲。追悼會由江蘇省省長陳煥友主持,副省長吳錫軍致悼詞。文化部、中共江蘇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xié)、省文聯(lián)、中國音協(xié)、江蘇音協(xié)等黨政機關、學術團體送了花圈。著名音樂家賀綠汀、聲樂教育家喻宜萱、劇作家陳白塵等文藝界知名人士發(fā)來唁電,五百余人出席追悼會。挽聯(lián)道:歌壇宗師心血灑盡藝苑桃李滿布,樂界巨星芳普盈宇神州有口皆碑?!缎氯A日報》的頭版顯要位置刊發(fā)《中華歌壇失宗師、秋雨縛綿天亦悲》的悼念文章?!度嗣袢請蟆贰吨袊魳穲蟆贰兑魳分軋蟆贰赌暇┤請蟆贰肚啻褐暋贰睹绹A語報》和南藝學報《藝苑》等均為黃先生的仙逝刊發(fā)大幅報道。
2007年,為紀念著名聲樂教育家黃友葵先生一百周年誕辰,南京藝術學院于11月底舉辦了“黃友葵教育思想研討會”。同年12月3日,江蘇省政府、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教育廳領導出席“紀念著名聲樂教育家黃友葵先生一百周年誕辰”紀念會。會后,舉行“黃友葵聲樂教學體系和中國聲樂藝術”論壇,探索發(fā)展中國聲樂藝術之路。12月4日晚,黃先生部分學生成功舉辦了“薪火相傳—老中青歌唱家音樂會”,黃友葵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親傳弟子劉淑芳、孫家馨、王萃年、方應暄、岑冰、周永浩等京城聲樂名家,以及劉新庚、馬秋華、謝琨、湯愛民等中青年歌唱家和再傳弟子王慶爽、張其萍、“雪人組合”等歌壇新星在南藝音樂廳引吭高歌,緬懷先師恩德。
從20世紀30年代黃友葵回國參加高等音樂教育開始,她始終都在探索民族唱法與西方美聲唱法相結(jié)合的路子,為的是能將歌唱藝術科學化、中國化、民族化。這個事業(yè)還在繼續(xù),今天所有學習聲樂的人都不該忘記黃友葵為祖國音樂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提高做出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