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長的煙雨長廊,是西塘與其他水鄉(xiāng)古鎮(zhèn)最大的不同,在長廊里漫步,雨天不淋雨,熱天太陽也曬不到。下午茶時,三兩老者在雕花木窗下圍方桌而坐,新泡上的龍井在光線照射下霧氣騰騰,老人邊端起杯子吹散杯口的霧氣,邊與人說著些什么,那份悠然自得的閑情令人動容。晚上,坐在烏篷船尾,河兩岸燈火斑斕,船槳咯吱咯吱,伴著潺潺水聲,船旁飄來幾只岸邊的女子放流的蓮花燈,小蠟燭光微亮,被晚風吹拂得有些柔弱了。
西塘是一座沉睡在鬧市中的古鎮(zhèn),周遭喧囂的車馬聲被阻擋在外,如何也透不進來。河水在古鎮(zhèn)中蜿蜒而過,所以西塘有很多橋,在春夏秋冬、晴陰雨雪的日子里,古鎮(zhèn)始終呈現著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橋,橋上行人走,小舟行橋下,橋頭立商鋪,水中有倒影”的不斷變幻的水鄉(xiāng)風情畫。
這個位于浙江省嘉善縣的古鎮(zhè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古鎮(zhèn)砌橋的石頭不知經過多少風雨的洗禮,好似也帶著江南的溫婉氣息。沿河是一條又一條的長廊,路面凹凹凸凸,忽然想到廊檐雨水滴答落下的樣子,不知是哪家閨秀正撐著油紙傘走在煙雨迷蒙中。
這里的小巷很有意思,當你從其中一條進去,經過千折百回又從旁邊一條走了出來。穿過這條,以為前面已經到頭,可當你走進才發(fā)現,轉彎處又有另外一條在等著你,總也沒個盡頭,而當地的人家則隱于深深巷弄之中。住過祖祖輩輩的老房子被開辟出來,于是變成可供旅客們歇息的小棧,一家緊挨著一家。石頭路兩旁的屋子或出售當地有名的特色小吃,或變成有著異域風情的服裝店,雖然有些不合時宜,卻也有種特別的調調。
下圖:乘一只烏篷船,享受午間偏后一點的時光。
午后三點是西塘的下午茶時光。從塘東街走來徑直上萬安橋,眺望北柵街的廊棚內,有家簡陋的茶館,一塊小黑板上寫的“茶”字毫不起眼。透過古舊的雕花木窗,看見三兩老者圍坐方桌間,用的都是自帶茶杯,紅藍兩色細長的茶瓶擺在桌中央,桌面上一煙盒上面壓只打火機。老人們三言兩語地攀談著,操的都是本地口音,氣氛平靜隨和。老者的玻璃茶杯里新泡上的龍井,干癟的茶葉剛剛舒展開,舞姿甚美。在光線照射下霧氣騰騰的,老人邊端起杯子吹散杯口的霧氣,邊與人說著些什么,那份悠然自得的閑情令人動容。
走下萬安橋,我恍然大悟:原來西塘的下午茶時光和過日子是同一回事,要不溫不火地,細細品味。下萬安橋走到北柵街1號,錢塘人家正對面就是煙雨長廊。1000多米的古樸廊棚是西塘最壯觀的一道風景線,沿著長長的古河岸蜿蜒向前,據說都是河邊人家為了遮陽避雨,在門前小小的石板路上蓋上了頂棚,一根根圓木柱支持著向河邊傾斜的屋頂。這煙雨長廊是西塘與其它水鄉(xiāng)古鎮(zhèn)最大的不同,讓游人在雨天不淋雨,熱天太陽也曬不到。
一路往前拐角走到渡口,毗鄰送子來鳳橋,過橋第一家河邊茶鋪前留足,這是煙雨長廊內的絕佳位置,可以坐覽大半個西塘水鄉(xiāng)之景,對岸是西街各色客棧的后院,稀疏坐的都是喝茶的人,送子來鳳橋下就是渡口,是西塘烏篷船上下客最集中的一個點,人密如織,右望還能隱約看到環(huán)秀橋。我揀了個座位坐下,很快老板便端上紫砂壺泡好的茶水,緩緩倒上一杯,色綠香郁的龍井恰好契合那時那景那心情。
兩杯茶下肚后,已是午后4點,光線柔和了些許,我沿著煙雨長廊漫步。有的木門外掛了用粗麻繩系緊的長串的啤酒瓶,那是酒吧的標志。想象一下,每當霓虹初上,古舊木屋里的高腳木凳,坐著想要逃離城市的旅人;吉他聲和著啤酒的味道飄蕩至屋外,經過月光的冷卻,漸漸沉淀下來,灑滿石板路,是怎樣一番奇妙的風景。
上下圖:在這樣一個如畫之地,自然不會缺少復刻美好的人。
漁歌唱晚,西塘的黃昏甚美,游船在夕陽下剪影支支。走完煙雨長廊,過環(huán)秀橋,沿著上西街直走到下西街14號的“聽水樓”客棧。推門入室,一股古樸之風迎面撲過來,雕花大床,藍印花布的床單,古香古色的家具,窗子是臨河的,美人靠就在窗前,推窗可見永寧橋,隔水眺望對岸的煙雨長廊,小橋、流水、人家全然在這扇窗口入了畫面。
我被窗外的說話聲吵醒,發(fā)現自己竟在美人靠上睡著了,時針顯示已是6點多了,窗外夜色漸濃,對面錢塘人家的紅燈籠亮起來了。西塘的夜色彩斑斕,在客棧旁的“江南人家”點了一盤醬爆螄螺,一盅老鴨餛飩,清蒸臭豆腐,還特地要了瓶西塘啤酒,螄螺啤酒是天生絕配,酒足飯飽有些微醉,正趁了那時心情,夜里西塘有我多年的期待。
離開“江南人家”,沿著西街漫步,夜晚的西街可比白日熱鬧,都是火紅的燈籠伴著店內清亮的光,街上徒然增加了很多游人,興許都是下午才趕過來,正好遇上了西塘夜景,又或者是白天都窩在客棧,現在出來游逛圖個清涼和熱鬧。西街是冗長的,穿插著一條條幽深的弄堂,西街的石板路算上白天到現在已經走了好幾個來回,一遍又一遍地走,可是每次好像都想不起來前面有些什么,每次的感覺都會有所不同,有看不膩的景色,有念不完的遐想。
從上西街走到下西街,又上環(huán)秀橋,此時橋上看夜景的人很多,都是看上了環(huán)秀橋的高度,可遠眺西塘夜色。我隨著人流也上了橋,遠眺,深藍色的天空下燈籠點點,橋左岸的煙雨長廊下都是吃晚餐的人,河面烏篷船一只接一只。坐在烏篷船尾,健壯的船夫撐篙點波,河兩岸燈火斑斕,異常熱鬧,但那些聲響似乎被水隔絕了一般,兩岸越吵烏篷船上就越靜,靜到只能聽到船槳的咯吱咯吱,伴著潺潺水聲,船旁飄來幾只蓮花燈,小蠟燭光微亮,被晚風吹拂得有些柔弱了,順著蓮花燈飄來的方向,才知道是一群女子在岸上放流的,不知她們都許了些什么愿,也不知有幾個能如愿……
左右頁圖:白霧籠罩江水是印象里的煙雨江南,夜間燈火打破沉默暮色卻是詩人筆下的煙花三月。
凌晨5點,窗外微亮,木樓房內靜謐無聲,披衣推窗,窗外靜悄悄的,燈籠還亮著,河面清風微瀾飄浮著一層薄霧,順著風向緩緩蒸發(fā)。河面是靜的,廊棚是靜的,橋也是靜的,西塘還未從昨夜的睡夢中蘇醒過來吧。
走出客棧,掩上門,穿過弄堂到老街,兩旁店鋪的門板大都掩著,行人稀疏,踩得石板滴答作響,早起的商販已在老街的深處生起了火爐,煤煙裊裊升起,在屋檐瓦脊間悠蕩。走出西街口,本想直奔永寧橋的,沒想安境橋旁一老婦吸引了我的目光。這是一個賣豆腐花的攤點,在安境橋頭擺了兩個桌子,老婦正在將“錢氏豆腐花”的招牌掛起,清晨的風吹在她的臉上,我在一旁靜靜地凝望那張慈祥和善的臉。豆腐花的味道確實不賴,三元一碗,有蘿卜干、蔥花、蝦米、海菜拌在一起,鮮嫩清香。
作別賣豆腐花的老奶奶,我站在永寧橋欄前,遠遠地眺望即將蘇醒的西塘。這是素面的西塘,像一個剛從睡夢中醒來的女子,昨夜卸的妝還未來得及補上。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烏篷船的藍印花布上,照在生爐子的老人臉上,照在臺階的石板上,照在青瓦灰墻間……
返程期間,路過一家銀飾小店,是被店內的印度香所吸引進去的。店主是年輕女子,點了香,售賣各式帶有異域風的銀飾,靠近櫥窗的銀質手鏈或鐲子像是來自遙遠的西藏。最愛那一對鏤空雕花銀耳墜,橢圓的外輪廓,印度香縈繞而上,是不能言喻的美。我不是戴耳墜的人,想要收藏,又深知,少有人能將它詮釋得很好,應該將它留給有緣之人。
左右頁圖:脫落的墻皮和古舊青瓦透著油畫般的質感,仿佛本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