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了了
嚴歌苓的小說,一直沉迷于講述部隊大院、文工團、紅色往事,對于她來說,那是她的青春時代,是她生命中印跡最深的歲月,因此,青春是她小說里永遠書寫不完的主題。這種沉迷限制了她在文學深度和自我廣度上的進一步探索,但某種程度上也讓她在書寫特殊年代的青春主題上,成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她的特別之處是從始至終貫徹的女性特質(zhì)。這種女性特質(zhì)并不僅僅是文本里的女性視角,而是其中原始的、不加篩選的女性意識。她筆下這種樸素的女性意識不流于溫情軟弱,桃紅淺綠,而有著莽撞熾烈的生命力,對這種生命力她琢磨分析,但不贊美歌頌。比如她的中篇《白蛇》《拖鞋大院》,都以女性為主角,對于她們身上的膚淺、自私、嫉妒心、攻擊性等惡的部分,嚴歌苓給予了條分縷析的細致描寫。
而在《芳華》的原著中,郝淑雯、林丁丁等女性角色身上,既有青春肉體的美好蓬勃,也有青春靈魂的無知淺薄。
“何小萍發(fā)瘋”這條線,嚴歌苓曾說到,那是發(fā)生在她戰(zhàn)友身上的真實故事。得知那位在文工團飽受歧視和欺凌的戰(zhàn)友瘋了后,嚴歌苓在之后許多年里,腦海中一再復盤那位戰(zhàn)友的人生,想追問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結(jié)果。何小萍發(fā)瘋是在離開文工團之后,發(fā)瘋的原因,似乎是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加上從無名小卒成為英雄楷模的“逆襲”讓她承受不了。然而逆襲的故事那么多,發(fā)瘋的沒有幾個,顯然這不是問題的根源。
追溯何小萍發(fā)瘋的根源,不是從無名小卒成為英雄楷模,而是被損害者突然被溫暖和關(guān)注包圍的巨大反差,這種荒謬讓她發(fā)瘋。她在文工團受到的種種排斥和傷害,是這種荒謬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工團的眾人為何欺負何小萍呢,電影里用了軍裝事件、內(nèi)衣事件等來闡述,但追根究底,可以說是出于少女對同性本能的排斥和競爭,也可以說是特殊年代特殊群體里的“替罪羊”。
有過不少研究發(fā)現(xiàn),在集體中,很容易出現(xiàn)一個眾人選中的宣泄對象,成為集體轉(zhuǎn)嫁負面情緒和巨大壓力的“替罪羊”。何小萍“右派子女”、重組家庭的身份,與他人不同的體貌特征、笨拙自卑的性格,都是她被選中的原因。
來自戰(zhàn)友的每一句嘲諷,每一個白眼,在那個年代,作為“右派文人”的女兒,何小萍只能默默承受,壓抑和痛苦沒有通過憤怒和抱怨得到宣泄,反而讓這個本就卑怯的少女更加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在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下,可能她還會將他人的不公和殘酷,當成自己應得的懲罰和命運。自我否定的何小萍,背不起突如其來的巨大肯定。因此,文工團里眾人對何小萍的欺凌必須是敘事鋪墊的重點。她們懵懂的惡,是推動何小萍這條線的重要力量。
“劉峰被開除”這條線,則是另一個被少女們懵懂的惡推動的重要故事。除了同性之間的排斥競爭,女性對于異性的態(tài)度也很奇妙。美麗少女,尤其是身在集體中的美麗少女,對于來自異性的愛慕是有挑選標準的:優(yōu)質(zhì)的、達到標準的異性的愛慕,會使她在集體的其他同性那里收獲大量認同,這些艷羨和嫉妒都是她虛榮心的養(yǎng)分,并確立她在同性中的某種優(yōu)勢;所謂的達不到標準的異性投來的愛慕,則會使她成為同性之間的笑料,不但滿足不了虛榮心,還會拉低她在同性中的某種層次。
劉峰作為文工團里的“模范標兵”,一方面,他是大家都離不開的老好人,人人都能從他身上薅點羊毛,占點便宜;另一方面,他的平凡又讓他在這些眼高于頂?shù)哪贻p人里,得不到別人真心的羨慕和認同。在這群“人尖子”眼里,劉峰就是個理所應當無私奉獻的服務人員,更是一個沒有性別、沒有喜怒,更不應該有欲望的木雕蠟像。
林丁丁哭著罵:“誰都可以喜歡我,劉峰不行!”這句“劉峰不行”,潛臺詞其實是:劉峰不配。劉峰怎么能喜歡林丁丁呢?劉峰怎么配喜歡女生堆里最耀眼的林丁丁呢?這種喜歡會拉低林丁丁的“層次”,必須態(tài)度明確劃清界限,必須清洗這種惡心的感情,她林丁丁才能避免“不潔”,繼續(xù)驕傲。于是林丁丁指認劉峰,將一次笨拙的示愛,說成了猥瑣的騷擾。就因為那點少女的驕傲與私心,劉峰被自己愛慕的女孩釘上了恥辱柱,前程盡毀。
這些少女們懵懂原始的惡意,不分年代、國別,普遍地存在于青春期女性身上,但當它發(fā)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集體,惡意能成為非常致命的東西,讓個人意識在集體意志面前毫無招架之力,或者說這群年輕人根本沒有機會完成個人意識的發(fā)育,便被集體意志吞噬,他們的是非辨別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還未成熟,但原始的荷爾蒙、攻擊性、勝負欲卻已然強盛,他們本能地學會了借助集體意志,去鏟除異類和威脅,維護有限的資源和自己的利益。
嚴歌苓文本中的批判意識是非常明確而犀利的。但呈現(xiàn)在電影中,變得模糊而溫和了。從名字就能看出差別:書名是《You touched me》,電影則是《Youth》,一個直指悲劇關(guān)鍵,一個懷念逝水年華。這種改變是馮小剛和嚴歌苓對他們的青春往昔認知上的不一致。
不同于嚴歌苓幾十年倫理上的反復反思和審視,馮小剛對往昔更多的是追憶懷念:文工團簡單清新的文藝生活,漂亮姑娘的舞姿歌喉,青春肉體大汗淋漓,在陽光下耀目生光……這都是感官的直接記憶。
倫理和感官反復拉鋸,成為這部電影的矛盾之處。
小說中用多次插敘與幾個主人公的聊天,還原故事和人物,但電影則采用更為保險的線性敘事,并在一開始就讓旁白聲稱,何小萍和劉峰是故事的主體。然而實際呈現(xiàn)出的卻比小說還分散:少女們懵懂的惡意,有;集體意志對人性的異化,有;戰(zhàn)爭對個體造成的傷害,有;對新舊時代的批判,有。但都蜻蜓點水,或流于不加節(jié)制的煽情。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更多的是撲面而來的荷爾蒙,是舊時代的青春片;到人物命運慢慢走向悲劇的后半部分,過分直露地展示悲情,展示創(chuàng)傷,展示離別,以及煽情的配樂,又讓敘述流俗。感覺馮小剛想講的很多,什么都想抒一把情,難免顯得濫情;什么都想抓在手里,難免顧此失彼,力量分散。
紅色青春的緬懷,集體與個體,人性異化,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愛情,時代大變遷……乍一看什么都有,樁樁件件拎出來都夠硬,再一看什么都沒說,樁樁件件都徒留其形。于是影片難免會淪為一種感官的淺層次展示,青春,肉體,激情,苦難;背后的那些該鋒芒的地方則變得圓滑,等于是給自己叛逆的姿態(tài),本質(zhì)上卻“規(guī)避”“迂回”了一切。
不過,馮小剛的努力依然值得贊揚,畢竟,當張藝謀沉迷國際化,陳凱歌沉迷大魔幻,以及更多人沉迷小鮮肉和整容臉時,馮小剛還沉迷于追憶青春,這還挺清新的。
摘自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