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飛宇
安定城樓
李商隱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這首詩中不只是哀傷和嘆息,還有反戈一擊,很憤怒,真的是憤怒出詩人。
律詩的關鍵是典故。格律詩太苛刻了,一首七律,七八五十六個字,也說不了什么。這樣一來,詩人只能用典故,只要用了典故,同樣是兩個字,內涵就豐富了,詩歌的內容就拓展了。
李商隱參加過博學宏詞科的考試,也考上了,“政審”卻沒通過。這種心情你懂的。老丈人王茂元很同情他的遭遇,就讓他到自己的身邊來,也就是甘肅省涇川縣,安定城樓就在這里。
李商隱是如何表達自己的呢?說白了,四個典故。一、賈誼這個少年天才他不甘心,這就是“賈生年少虛垂涕”。二、王粲這個寄人籬下的倒霉蛋他也不甘心,這就是“王粲春來更遠游”。這兩句既是李商隱的心理處境,也是現(xiàn)實處境。三、范蠡輔佐越王勾踐,事情成功后辭官泛舟,這就是“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這兩句是李商隱的表白,意思是我其實不想做官,就是想幫著君王干點活,“欲回天地”嘛,事成之后,我就走人。這話其實我不信。四、這個典故來自《莊子》,鳳凰是不吃死老鼠的,你貓頭鷹愛吃就吃去,別以為我要和你爭,我看不上,這就是“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這是李商隱的反擊,話說得很狠,近乎跳罵,這在李商隱的詩中是不多見的。說過來說過去,這首詩其實就是四個典故。不要小看了這四個典故,浩大的歷史全在里頭,無奈和憤怒也在里頭。
《紅樓夢》中寫道,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林黛玉的話要反著聽,大家說好,她也說好,那就不是林妹妹了。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是因為他們都是寄人籬下的人,她讀不得他的詩。
(辛 普摘自《青年作家》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