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躍煊
摘 要: 邁克爾·翁達杰(Michael Ondaatje)是加拿大籍的詩人兼作家,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因此他的許多作品兼容了東西方文化?!队∪恕窞槠浯碜髦弧T摃?992年發(fā)表以來,先后獲得總督獎、三瓣花圖書獎以及國際上廣為認可的布克獎。該小說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為背景,主題繁多,結構復雜,融史詩、戰(zhàn)爭、愛情于一體, 因此有關作品的主題眾說紛紜。本文將從寫作手法、場景以及人物設置三個方面對小說的存在主義主題進行分析,表現(xiàn)出戰(zhàn)爭使得荒誕無序、生命的虛無以及生活的痛苦無望。
關鍵詞:《英國病人》 主題 存在主義
一、引言
翁達杰既是作家也為詩人,小說中通常充滿詩意般的語言,迄今為止,他共創(chuàng)作了五部小說。出生于東方的斯里蘭卡,在英國接受教育,最終定居在加拿大,東西方文化以及其特殊的成長經(jīng)歷對他的作品有著深遠的影響,使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 “世界作家” 。《英國病人》融史詩、戰(zhàn)爭、愛情于一體,用場景、時空交錯的手法講述了一個二戰(zhàn)前夕發(fā)生在風光旖旎的埃及開羅和北非沙漠的愛情經(jīng)歷以及一個二戰(zhàn)期間意大利邊界一座廢棄的別墅里四個受到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主人公心靈歷程的故事。
本作品思想內(nèi)涵深刻涵蓋了愛情與道德,性別與權力等主題。目前為止大多數(shù)學者主要是從后殖民主義以及民族主義等方面對該作品進行分析,幾乎沒有人關注到其存在主義的主題。因此,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該作品的存在主義的主題進行分析。這三個方面分別是:分裂敘事等寫作手法的使用,場景設置,主要是北非沙漠以及意大利邊界一座遺棄的別墅,以及主要人物經(jīng)歷的設定。
要分析《英國病人》中的存在主義的主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存在主義以及它的特點都有哪些。法國哲學家薩特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大致有三點:(1)“存在先于本質”,他的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jīng)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人有選擇的自由。(Sartre, 1973:231); (2)“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3)“自由選擇”——存在主義的精華,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自由。存在主義文學主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描寫世界和人生的荒誕體驗: 現(xiàn)代社會處于瓦解混亂的狀態(tài),人類彼此疏遠;(2)強調人在荒誕境遇中的自由選擇:人必須在特定環(huán)境下進行一系列的選擇,他不能將責任轉移到他的性格命運或其他外部力量。
二、后現(xiàn)代主義的寫作技巧增強存在主義主題
翁達杰生活的時期正值實驗的文學技巧和形式在歐洲及美洲國家盛行,他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后現(xiàn)代主義敘事方法的影響。“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學作品,雖風格技巧各有千秋但是有些共同的特點,例如破碎、不連續(xù)性、不確定性、重復、元虛構、互文性等?!保℉erman, 1999:40)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不遵循傳統(tǒng)的按時間順序的寫作方式,他們嘗試迷惑讀者?!昂蟋F(xiàn)代主義作品經(jīng)常運用令人迷惑的時間軸,毫無征兆地從一個時期跳到另一個時期,從一個人的思想到另一個人的思想?!保―ocherty, 1993:231)
《英國病人》這部作品中大量應用破碎(fragmentation)即故事情節(jié)的開展沒有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也不是以特定的某種視角講述,而是順序混亂、情節(jié)碎片化。阿爾馬西的回憶與當前時間正在發(fā)生的事件交織在一起,使得讀者一時難以理解。同時阿爾馬西的回憶散落在各個章節(jié)且沒有一定的順序,“更加增強了不確定性,內(nèi)部焦慮以及不安全感,以此表現(xiàn)目前生活的荒誕無理”。(O'nell, 1994:143).
雖然每章各有其主要內(nèi)容,但對于某一具體的事件的描述卻很分散。例如,關于凱瑟琳與其老公駕駛的飛機墜毀一事在文中不同的地方提到四次才得到完整的情節(jié)內(nèi)容。其中前兩次在小說的第六單元提到。第一次的場景是卡拉瓦焦想通過問阿爾馬西問題向漢娜證明他是德國的間諜,他的問題是關于阿爾馬西在被貝都因人發(fā)現(xiàn)之前沙漠里發(fā)生了什么。阿爾馬西告訴卡拉瓦焦,他當時回到了游泳者洞穴去尋找三年前困在這里的凱瑟琳。阿爾馬西回答道 “她受傷了” 1939年,她的丈夫墜毀了他的飛機。這原本是她丈夫計劃的一場謀殺,我們?nèi)齻€都會死。(Ondaatje, 1993:171)
小說中的下一頁又提到了這次謀殺。這次漢娜和卡拉瓦焦認真傾聽關于飛機墜毀的原因。在小說的第九章,墜毀事件又被提到兩次?!皠P瑟琳的丈夫在墜毀飛機時切斷了她手中一直握著的降落傘”(Ondaatje, 1993:248)。最后一次提及這次墜機事件是在卡拉瓦焦問阿爾馬西最后一個關于他的過去的問題時。這時,阿爾馬西解釋了這次事件發(fā)生的背景,飛機如何墜毀的以及他怎樣找到了凱瑟琳。
該寫作方法使得時間以及空間十分混亂。因此,讀者難以感受到作品中理性的存在。分裂的時間便是存在主義主題的一個體現(xiàn)——混亂荒誕的世界。
三、場景的設置體現(xiàn)了世界的荒誕及混亂
本小說以第二次世界為背景,以探索英國病人的真正身份為中心講述了一個個相互交織的故事。眾所周知,人物的塑造、情節(jié)的展開以及主題的表現(xiàn)都離不開場景的設置。在這部小說中,兩大主要場景莫過于意大利的郊外別墅與北非的沙漠。這兩大場景深刻地反映了存在主義的主題——世界的無意義以及荒誕、生活的無目的性。
在這部小說中,別墅并不是人們幸福生活的樂園,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形象是廢棄、荒蕪、滿目瘡夷。當時戰(zhàn)火硝煙在意大利的市郊隨處可見,這里也未能幸免。小鎮(zhèn)受到炮火的襲擊,這里被炸得面目全非,同時別墅中還埋藏著大量的炸彈,一不小心便會喪失生命,它千瘡百孔,沒電,缺水。因此別墅就成為交戰(zhàn)雙方罪惡的見證。
作者將環(huán)境與人物二者融為一體,并利用環(huán)境來襯托人物的境遇。居住在別墅中的四位主角同他們的居住環(huán)境一樣,身體或精神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別墅的破敗恰恰象征的是他們在精神上和肉體上所遭受過的摧殘與折磨,也正是這些苦難使得他們最終選擇逃避現(xiàn)實,居住在這個與世隔絕別墅中。圣吉洛拉莫別墅從表面看,仿佛是一座伊甸園:它與世隔絕,它使人們維持生活:別墅里的果園和花園可以提供水果和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它具有保護功能:雖然這里沒有爆炸的炸彈數(shù)量巨大,外面充滿了兇險,然而在別墅內(nèi)四處走動的無論是漢娜還是卡拉瓦焦卻都安然無恙,基普的同事在別墅附近拆彈時被炸死的情形更說明了它的保護功能。因此這座別墅成為了四位主角躲避殘酷的現(xiàn)實、愈合心靈創(chuàng)傷的住所,但他們最終悲劇的結局都暗示了一種無望。
翁達杰將小說的另一主要場景設置在北非的利比亞沙漠。沙漠與別墅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沙漠表面上是開放的而別墅是封閉的,但是其實開放中潛伏著動蕩,封閉性的內(nèi)部卻充滿無限的活力。隨著第二次世界戰(zhàn)爭的爆發(fā),世界被劃分為兩大陣營。沙漠原本的平靜與和諧被無休止的爭斗所打破,它已經(jīng)成為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屬于不同時期武器的博物館。小說中,英國病人斷斷續(xù)續(xù)的回憶滿是對沙漠中戰(zhàn)爭的憎惡,他們聯(lián)合科考隊勘探的沙漠成為了戰(zhàn)區(qū)。曾經(jīng)簡單、正常的生活秩序一片狼藉。沙漠科考隊員從聚集走向解體,英國病人的情人凱瑟琳、好朋友麥多思相繼死去,他自己也被燒得全身焦黑,無法辨認身份。
在《英國病人》中,沙漠與別墅其實都屬于邊緣空間,人類理想樂園似乎只有在荒涼貧瘠的沙漠和千瘡百孔的別墅才能構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均來自不同的國家,匈牙利人艾爾馬西、英國的凱瑟琳、印度人基普與加拿大人漢娜,他們沙漠和別墅中的愛情都穿越了空間和國家的界限。沙漠和別墅中的聚會,似乎向人們展示不同國別的人在這種空間可以和平共處。然而這種看似和諧快樂生活的背后卻隱藏著無法躲避的現(xiàn)實問題,表明了現(xiàn)實世界的荒誕,混亂,并且現(xiàn)實的侵入使得他們無論怎樣掙扎都逃脫不了命運的擺布。
四、人物設置體現(xiàn)生活之痛苦無望
在《英國病人》這部作品中,別墅內(nèi)的所有主要人物都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生理和心理的創(chuàng)傷,翁達杰表示,“這是一本關于一群人嘗試愈合的書。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別墅”就像是伊甸園,代表著逃避,是一個死胡同。在戰(zhàn)爭期間,這是療愈開始”(Roxborough:1999:121)。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是痛苦生活的最好例證。他們都是戰(zhàn)爭的暴力事件以及世界的不確定性的受害者。戰(zhàn)爭中,漢娜失去了三位親人,卡拉瓦喬失去了手指,英國病人被燒得面目全非,而吉普遠離祖國,為殖民者冒生命之險。他們的故事與存在主義的主題相聯(lián)系:世界的荒謬,生命的虛無以及受害者的不確定性。
漢娜如同廢墟一樣,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戰(zhàn)爭中,她失去了幾乎所有她心愛的人,她的父親,男友和未出生的孩子。作為一名護士,她每時每刻都在見證血腥或死亡的場面。她的信仰和希望在戰(zhàn)爭中被摧毀,變成了廢墟。在一場戰(zhàn)爭中,她一直和肚子里的孩子交談,她在醫(yī)院工作很努力, 卻躲避任何人,她甚至看起來有些瘋癲。
從上面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漢娜在戰(zhàn)爭期間經(jīng)歷了什么。因此她決定與外界隔離逃避痛苦的生活,與燒傷的英國病人住在別墅中。她認為他是“絕望的圣徒,”她希望可以從他身上找到救贖。然而,很明顯阿爾馬西無法救她,因為他的生命有限, 漢娜無法依靠他。
之后, 基普的出現(xiàn)似乎可以帶給漢娜希望,因為他給了她安全感。然而由于他們完全不同的文化和身份背景,他們注定無法在一起。基普聽到廣島原子彈爆炸的消息時,堅定而決絕地離開了漢娜和這個地方??傊?, 為找到生活的希望漢娜做了很多選擇和斗爭很,但結果是,她找不到任何人甚至上帝也無法給予她安慰和救贖。她的信仰和精神已經(jīng)被破壞,她感到筋疲力盡,迷茫和困惑。英國病人以及基普也是一樣的生活狀態(tài)。即使?jié)h娜在如此荒誕痛苦的境遇中仍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但仍表現(xiàn)出生活的痛苦及無望。
五、結語
《英國病人》是一部偉大的后現(xiàn)代主義的代表作,非常值得研究。該作品的主題豐富內(nèi)涵深刻。本篇文章主要從三個方面探討了《英國病人》這部小說中存在主義的主題:后現(xiàn)代主義的寫作技巧,以分裂為例,增強了小說的存在主義,給讀者一種混亂荒誕的感受;場景設置,主要分析了情節(jié)展開的主要場所北非的沙漠以及意大利邊界的別墅;最后是小說中主要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來表現(xiàn)生活的痛苦,以漢娜的生活為例。這三方面都表明了存在主義的主題:世界的荒誕,生活的無望。即使人們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也最終無法逃脫命運的擺弄。然而,隨著存在主義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本小說中在漢娜的身上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雖然最后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但是她的這種精神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參考文獻
[1] Docherty,Thoms,ed.Postmodernism:A Reader[J].London: Harvest Wheatsheaf,1993.
[2] Herman David."Introduction: Narratologies".Narratologies: 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1999.
[3] Ondaatje,Michael.The English Patient[M].Toronto:Vintage Books,1993.
[4] O'nell,Patrick.Fictions of Discourse:Reacting Narrative Theory[J].Toronto:Universy Toronto Press,1994.
[5] Rorborough,David.The Gospel of Almasy:Christian Mythology in Michael Ondaatje′s The English Patient[J].Essays in Canadian Writing,No.67(1999):236-54.
[6] Sartre,Jean Paul.Existentialism and Humanism[M].London: Eyre Methuen Ltd,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