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的主編溫儒敏教授指出:“教讀課主要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給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fā)讀書的興味。而自讀課主要不是老師講,而是讓學生自己讀,把在教讀課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兩種課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自讀課文是教讀課文的遷移,是教讀知識的補充訓練,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有相當數(shù)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自讀課堂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兩種傾向:一種是教師讓學生放任自讀,缺乏明確的訓練目標,不給必要的提示指導;一種是教師與講讀課等同起來,不分輕重緩急,削弱自讀能力,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把握和選取有效的課內(nèi)自讀課文的教學方法,對于促進教讀課文的教學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是十分重要與必要的。
自讀課型應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教師在自讀課型上要學會放手,在課堂上,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下面結合我校自讀課教學經(jīng)驗,從教方法、搭平臺、留空間、拓視野四方面談談自讀課教學策略。
一、教方法
1.學會看標題
標題是題眼,是線索,它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抓手。例如《臺階》一課教師從標題入手,這樣引導:“課文明明寫父親,為啥以臺階為題?臺階象征了什么?”解決這些問題,學生會很快把握文意及作品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會看課前導讀
導讀有提示性語言,這些內(nèi)容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例如《我的第一本書》導讀這樣說:“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作者走過了迢迢人生征途,飽嘗了世間甘苦,回首往事,發(fā)現(xiàn)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這樣的文字會讓學生心生好奇,會想第一本書有怎樣的故事,為什么說是一生精神財富?學生在讀中能思考出這兩個問題,課文主旨和作者情感也就明白了。
3.利用好課后題
利用好課后題也是本色語文教學提倡的做法。課后題的設置往往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秾O權勸學》一文課后第二題這樣問:“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呂蒙學識進步的?”學生如果能處理好這個問題重點就掌握了。
4.強化背誦積累
背誦積累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新課標提倡素養(yǎng)、感受、積累,而淡化訓練。尤其初中語文教學教師要少講,指導學生多讀、多積累。《雨的四季》《黃河頌》《金色花》等這樣精美的自讀課文,有好多優(yōu)美的句子、段落,應讓學生多背一背。與其用大量時間講解,不如做最原始的方法背誦。
二、搭平臺
1.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巧設情境,在鋪墊中激發(fā)學習動機。中學生的心理不穩(wěn)定,較脆弱,缺乏學習動機,需要在學習新知識時設置一定的情境,形成學生感知的刺激物。而常見的東西往往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大腦皮層興奮不起來。只有當所設置的情境具備新異、變化的特點,才能對學生形成強烈的刺激,成為學生注意的對象,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動機得到激發(fā)。
2.開展學習活動
教師在課堂上不應只是個傳授者,而要做個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學生多大的舞臺,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根據(jù)明確的目標導向,更要善于創(chuàng)設條件,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讓學生相互協(xié)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在自讀課教學中,我們通常采用小組合作式教學。在開展小組合作時,我們認真編設學習小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組,按學習能力有機組合,指定組長負責本組學習討論活動的開展,發(fā)揮“小能手”作用。集體交流時,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四名成員先后分別匯報發(fā)言,也可以先由組長主要發(fā)言、整理,其他成員補充。這樣,學生展示才能的機會更多了。
三、留空間
在思考上留出空白,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現(xiàn) 。“問題設計”是調(diào)動學生閱讀、思考、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發(fā)展智能的重要教學手段。而思維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過程。在我們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只注重結果,而忽略了思維過程,問題一提出,就馬上要求學生回答,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只要有學生說出正確答案,教師就覺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不“思”只“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能力培養(yǎng)也成了一句空話。問題提出之后,教師應讓學生充分地思考,這樣才能有更多的學生主動而又恰當?shù)鼗卮饐栴},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增多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成分;可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新的思維情境,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想象的翅膀,誘導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多樣性等。
四、拓視野
語文課堂教學要拓展延伸要加強人文熏陶。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之一,教師應具有強烈的人文意識,不僅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內(nèi)涵,而且要通過拓展延伸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熏陶,培養(yǎng)學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在教學《背影》一文時,教師通過著重分析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情節(jié)使學生從中感受到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緊接著,教師可以用“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親的愛往往蘊含在一些被我們忽略的生活瑣事和細節(jié)中”來引導學生仔細回憶生活中這樣的細節(jié),并把它講出來。這樣就把文本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了起來,能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對文本所體現(xiàn)出來的情感有所感受、有所體驗、有所領悟,從而促進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品質(zhì)的形成。
自讀課為學生提供了有效學習的重要實踐園地,如果學生在講讀教學中掌握的知識技能,能在自讀課閱讀實踐中得到遷移應用,這種學習就會更加有效??傊宰x課的教學還需我們一線教師作更深的探討與研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