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慈善行為的內涵、慈善行為的動機、慈善行為的影響因素三個方面,對國內外慈善行為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和分析。
關鍵詞:慈善行為;慈善行為動機;影響因素
慈善行為在《韋氏大學辭典》中解釋為“對同胞的友善或者是為促進人類福利所做的努力?!薄端{登書屋韋氏英漢大學辭典》則把慈善行為解釋為“為窮人或者社會有用的目的捐贈金錢、財產或志愿工作。”陸士楨教授對慈善行為是這樣界定的,除了捐錢、捐物以外,奉獻出自己的時間如志愿者服務,也是一種慈善行為。但很多學者還是認為慈善捐贈是慈善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慈善行為最主要的表現(xiàn)方式。
筆者綜合已有文獻,認為國內外有關慈善行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人類慈善行為
西方對慈善開始進行專門研究是二十世紀中葉,有關慈善行為研究影響較大的有默爾科迪1963年出版的羅《美國的海外慈善行為史》和伯特·H·布雷姆納1960年出版的的《美國慈善行為》,兩位學者主要對美國慈善思想的起源、宗教與慈善、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變化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2 慈善行為動機
西方學者認為人們的慈善行為必然出于某種動機,且學者之間的觀點不同。
2.1 利他動機
部分學者認為慈善行為處于利他動機,從事慈善行為是為了解決弱勢群體的生活困境。Becker G.S.解釋慈善行為時用的是“純利他主義”理論,認為人們做慈善的動機純粹,是改善他人的福利。^Paul G.Schervish & Havens則認為利他主義是一種對人與動物“本性”的一種長期繼承,是因為根植于人類和動物本性之中“無私”的心理,雖然這種說法在層次上過于局限,慈善行為僅從物種很難有效解釋,心理本能的這種解釋難以說服學界。
2.2 利己動機
一些學者認為,人們做慈善并不完全為了利他。Cornes和Sandler利益是經濟人的永恒追求,反映在慈善上,人們首要考慮的是給自己帶來何種利益,如獲得滿足或者快樂,諸如此類。William T.Harbaugh指出,慈善行為動機主要是這種行為能給行為主體帶來聲明和心理的滿足。Philip Kotler和P. B.Firstonberg研究非營利組織,提出人們捐出款物是為了獲得相應的價值交換。
2.3 互利動機
更有部分學者認為,利他和利己都屬于單一角度,對人們慈善行為動機的解釋并不充分。他們把這些動機可歸納為:人文關懷,宗教因素,獲得認可,謀求公共利益,滿足自己社會地位等。Sugden對以上說法提出質疑,表示納什均衡假設或效用最大化等不能對個人慈善行為進行完美的解釋,1984年他提出的“互惠理論”認為人們慈善行為的動機并不是為了改善他人福利,而是遵循社會交往中的“互惠”原則。1995年,Marie Kennedy和Alan Radley在的研究中提出,人們慈善行為不僅由個人動機決定、也取決于一定的情境條件和支配個人行為的社會準則。
國內學者對慈善行為的動機方面,也是利他、利己和互利三個方面,不同之處則是國內學者對企業(yè)慈善行為和個人慈善行為的區(qū)分較為明顯。
個人慈善行為動機方面,姚儉建、黃營杉認為,獲得聲譽是人們進行捐贈的主要動機,聲譽的大小取決于捐贈的多少。馬小勇、王強分析認為人們做慈善是為了獲得個人利益,如若不然,也是對獲取回報有一定期待。程立濤、孫國梁等人指出慈善捐贈是“人們建立在仁慈、同情和慷慨等道德基礎上的互助行為”。王小波把歸納出八種類型的捐贈動機:無私奉獻、同情弱者、互助友愛、塑造形象、經濟謀劃、政治需要、沽名釣譽和最終利己。何匯江解釋捐贈的行為動機則是從捐贈者的慈善意識、捐贈者的財富基礎、社會的文化氛圍以及優(yōu)惠的稅收政策等幾個方面。
在企業(yè)慈善行為動機方面,陳嫣如認為企業(yè)慈善行為的動機可以分為“利他”和“利己”兩個角度,前者包括企業(yè)應善盡社會責任、發(fā)自內心的道德感等;后者包括促進產品的銷售、節(jié)稅等。黃俊英認為,企業(yè)的行為如同個人在社會中活動一般,當整個環(huán)境朝向要求企業(yè)履行除經濟功能之外的社會責任時,企業(yè)將無可避免的受到此規(guī)范的影響而內化成企業(yè)價值的一部份。中國社會科學院在2004年研究“公司與社會公益”項目時,根據研究需要,將公司捐贈習慣分解為他利、互利和自利三種捐贈文化。任浩、徐雪松將企業(yè)慈善行為的動機分為自利性和他利性兩種。政治動機近幾年備受學者關注,薛爽、肖星認為,民營企業(yè)利用慈善行為來強化與政府之間的政治關聯(lián),從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張敏、馬黎珺、張雯提到,企業(yè)的慈善捐贈可以使企業(yè)從政府獲得更多,可有效改善政企關系。彭鎮(zhèn)、戴亦一認為,慈善行為能夠顯著的降低企業(yè)的融資約束程度。王宇光、潘越和黃麗也認為,企業(yè)慈善行為能提高企業(yè)的融資能力,使企業(yè)獲得更多且期限更長而且期限更長的債務融資。
3 慈善行為影響因素
1985年Matin.S.A.研究表明,大企業(yè)做慈善比小企業(yè)頻繁,但小企業(yè)慈善力度大于大企業(yè)。 1991年,Andrew Jones &John Posnett研究發(fā)現(xiàn)六個因素決定是否捐贈:總體年收入、捐贈所納稅額、戶主守教育程度、戶主職業(yè)地位、戶主性別、房產與居住地區(qū),但捐贈的多少只與收入有關系。1993年,Alice Michaud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的年收入、婚姻的狀態(tài)、家庭成員年齡、是否參加社團或俱樂部、是否有宗教信仰、在所在地居住時間; 1994年,Lerner.L.D.和Fryxell.G E.發(fā)現(xiàn)企業(yè)慈善行為與 CEO 個人的價值觀有著很強的正相關性。1997年,Tanya L. Drollinger研究表明:個人收入、教育程度、兒時經歷等與慈善正相關。2003年,Bruce Seifert、 Sara A. Morris和Barbara R.Bartkus的實證研究證明,企業(yè)慈善行為與財務表現(xiàn)并不相關,同時發(fā)現(xiàn)企業(yè)慈善行為水平與企業(yè)可利用的資源有正相關性。
國內外學者對慈善行為的影響因素都相當關注。不同的是,國外主要討論個體層面如角色、個性、社會資本等因素對慈善行為的影響,而國內主要討論社會層面如制度、文化等因素對慈善行為的影響。國內學者研究視角的選取上差異較大,分別從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學科的角度進行研究分析。一部分學者僅選取某一類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還有一些學者選擇綜合多種影響因素進行整合。
在某一類影響因素的研究分析中,所占比重較大的主要包括:慈善認知對慈善行為的影響,一般是 “對慈善的理解”、“對慈善的認識” 、 “慈善意識”等幾個方面;慈善價值觀對慈善行為的影響,將慈善價值觀滲透到民眾的日常意識里是塑造慈善文化的重點;慈善捐贈政策和措施對慈善行為有影響,稅收優(yōu)惠政策影響尤為強烈;慈善組織公信力對慈善行為的影響,慈善組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社會關系對慈善行為的影響,由于行為的產生存在偶然性,人們在某種場景下受到某種觸動或者受到他人動員臨時作出的行為決策,因此社會關系的對慈善行為的影響不容小覷;人口統(tǒng)計特征對慈善行為的影響,這類研究不多但具有極強的社會意義。
綜合性研究中,,康曉光和孫立平等人在1997年和1999年分別對“希望工程”的捐贈者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對捐贈數量有影響的因素包括捐贈主體的年齡、家庭總收入等;而道德約束、“希望工程”的市場價值是決定是否捐贈的因素等。劉新玲提出個人慈善行為的影響因素來源于多個方面:個體生存勢差、生活保障、對弱者的同情和關愛、文化因素和宗教倫理、理性財富觀、慈善氛圍和制度。馬小勇、許琳分析了個體慈善行為的影響因素。他們認為個體的收入、偏好、以及慈善品價格影響了慈善行為,而強化對慈善品的宣傳、樹立慈善機構的良好形象、提供有感召力的多樣化的慈善品、降低捐獻支出則激勵著慈善行為的產生。賀立平認為,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家庭灌輸的慈善觀念以及個人所得稅稅率都會很大程度地影響慈善行為。張楠、張超研究發(fā)現(xiàn),慈善行為主要受稅收政策、個人收入水平及個人捐贈者偏好等因素的影響,二者還表示衛(wèi)生、教育、環(huán)保等領域是慈善捐贈的主要流向。除特殊事件和突發(fā)自然災害外,學齡人口和貧困人口的增加都會在短期內增加慈善需求。同時,政府財政支出和媒體宣傳也會影響慈善行為。董文杰認為慈善行為受政策制度、文化傳統(tǒng)等外在因素和捐贈者的心理需要、信仰、道德素質等內在因素的綜合影響。
參考文獻:
[1]蔣小民.我國個人慈善捐贈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1.
[2]李麗.大學生捐贈態(tài)度及其與社會信任度的關系研究[D].重慶大學,2014.
[3]周超.企業(yè)慈善捐贈方式研究[D].同濟大學,2008.
[4]高鴿.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的企業(yè)家慈善活動影響因素分析[D].中北大學,2014.
[5]劉子賀.我國企業(yè)慈善行為的倫理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
[6]左石華.企業(yè)慈善捐贈行為的模式及效果評價研究[D].湖南大學,2010.
[7]賀守海.國外大學教育基金研究文獻綜述[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8):227.
[8]程文莉.中國企業(yè)捐贈的財務保障機制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9]畢素華.慈善組織透明化運行機制研究述評[J].學會,2014(5):513.
[10]史競艷.現(xiàn)代慈善的起源、發(fā)展及特征[J].思想戰(zhàn)線,2012(38):4549.
作者簡介:閆嘉琳(1994),女,黑龍江人,大連醫(yī)科大學倫理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