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繪蘭
在我國課改進程當中,小學語文新課標提到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小學生應當具備的在語文方面的比較穩(wěn)定的而且最基本的又能夠適應當今時代社會發(fā)展新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和他們在語文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學、學識修養(yǎng)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yǎng)。
一、變革之一:更加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主張通過閱讀來使小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升
(一)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產(chǎn)生質疑來激活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能力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經(jīng)在《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中指出,世界上的發(fā)明有成千上萬,它們的起始點都是來源于問題。禽獸類不如人,原因在于他們不會思考不會提問。智慧的人提出的問題很巧妙,而愚鈍的人提出的問題卻很拙劣。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問題顯然就是學習的前提,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提問的興趣,然后利用文本資源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去抓住難點重點進行質疑,抓住主要矛盾,甚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質疑,提出與課文主要內容相關的質疑,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提問,然后引導學生學會多種途徑探究并解決問題。在多次質疑之后,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了顯著的發(fā)展與提升。
(二)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對話,通過閱讀和對話來領悟文章所傳遞的情感
眾所周知,閱讀是對課文理解、感悟的基礎。比如在《難忘的潑水節(jié)》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從而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課文內容。通過讓學生對文中的優(yōu)美片段進行朗讀,讓他們能夠體會到潑水節(jié)的寓意,潑水節(jié)的水還可以給人們帶來美好的愛情,在玩鬧間讓人忘記煩惱,用潔凈的神曲讓神靈消災免難,迎接新的開始,然后讓他們在朗讀過程中去領會文本的內涵,在與課文的交流中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從而引發(fā)其思考。
二、變革之二:注重提升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
在新課標的教材中,增加了許多文質兼美的篇章,這為學生提升語言實踐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它們的價值。比如說《夜宿山寺》《登鸛雀樓》等古詩詞,從古至今被人們一輩輩地流傳下來,這都是由于這些詩詞中包含了其動人的內涵。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品讀,讓他們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從而讓他們進入文章中的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獲得情感的陶冶與心靈的蕩滌,了解文章所傳達的真情。
另外,老師需要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利用課外資源,讓他們積累更多唯美而又文雅的語言,通過主題閱讀、背誦古詩、國學經(jīng)典,鑒賞優(yōu)美文段,給學生播下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這樣不僅能夠讓他們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還可以達到提升學生品味語言能力的目的。
三、變革之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踐和運用創(chuàng)造,通過多元化的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走進語文教材,并進行實踐活動,給他們提供展示平臺和展示空間
語文課程的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得學生語文素養(yǎng)整體形成與發(fā)展,這同時需要對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進行重點培養(yǎng)。課本中的探究實踐就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臺。比如在《樹》這一課中,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外調查,由老師組織去野外、自然博物館等地方了解樹的種類、生存年份以及自身的特點。教師應當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確定自己準備調查的內容,制定好活動計劃,然后進行小組分工,最后進行活動展示。在這一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到其中,不論是查找資料,還是進行訪問調查。然后讓每個組的學生都在課堂上去匯報自己的成果:充實的資料介紹、聲情并茂的描述、多樣的照片以及精彩的繪畫……課堂上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學生們在這一課堂活動當中增長了知識,拓寬了視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走出課本,通過擴展閱讀,在實踐中使得自己的語文綜合能力得以提升
語文課僅僅憑借課本上的幾篇文章就讓學生要學會表達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不但要帶學生走進課本,還要帶著學生走出課本,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在課堂上,每一節(jié)語文課留出三到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擴展閱讀,收集與本課有關的材料,或者做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實驗。教師也可提供相關的信息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學生在課外進一步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把語文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chuàng)設“語文化”的生活情境:競選班干部,課前三分鐘講話(評論班級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開小組會、班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等競賽,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游,甚至經(jīng)典誦讀、交友、談心、玩QQ空間、發(fā)微信、寫隨筆、寫旅游攻略……就這樣,讓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總之,希望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語文教學變革的背景下,通過學校、老師以及學生的共同努力,小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會越來越強,從而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