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人們普遍認為,自行車是科學與運動的結合,是現(xiàn)代性的象征。后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汽車在路面上橫行,自行車一度淪為“窮人的座騎”,風光不再。而時隔百年之后,自行車又將重新成為現(xiàn)代性、創(chuàng)造力和自由精神的象征。
近代歐美:“自由的輪子”成為平均主義的代步工具
1813年,德國人卡爾·德萊斯發(fā)明了一種“無馬之車”,有兩個輪子,靠著人們兩條腿交替向后蹬地面而前進。這種木質機械車就是自行車的前身——“德萊斯自行車”。經(jīng)過不少發(fā)明者的改進,到19世紀70年代初,英國人詹姆斯·斯塔利制造出了一種前輪大,后輪小的自行車。80年代,前后輪尺寸相近的自行車又被發(fā)明出來;接著,鏈條驅動、剎車裝置、充氣自行車輪胎……自行車的基本結構在19世紀90年代后期基本成型了。
在法國經(jīng)濟學家、城市規(guī)劃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蘭看來,從1870年開始,人們就普遍認為,自行車是科學與運動的結合,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杰作,是現(xiàn)代性進步的標志。人們把自行車稱為“機械馬”,不過它的價格比馬低,而且能夠擺脫馬匹帶來的種種煩惱。不僅不會累壞,而且想什么時候騎都可以。人們自在地騎著它走街串巷,不再受火車時刻的限制,不用擔心路上的突發(fā)事件,也不用照顧馬匹。對于原本步行的人來說,在消耗同樣體力的前提之下,騎自行車覆蓋的距離是原來的3-4倍,人們的日?;顒臃秶纱丝梢詳U大10-15倍。
這樣的進步不僅帶來了交通的便利,更加改變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尤其是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1893年,美國最大女性政治團體“基督教婦女禁酒聯(lián)合會”的領導者、婦女運動的先驅弗蘭西絲·威拉德成為第一個騎自行車的女性。1895年,一位英國作家說道:“自由的輪子,在繁榮的國度里自由旋轉,今天的年輕女孩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真正獨立?!?/p>
在問世之初,自行車的價格非常高昂,幾乎只有中產(chǎn)階級才能夠負擔。不過,早在1899年,皮埃爾·吉法爾就在《馬的終結》里這樣預言:“自行車的出現(xiàn)帶來了切實的社會效益。它讓窮人有‘馬可騎,只消等待一次更大的潮流,它便會成為所有人的‘馬,一種平均主義的代步工具?!?/p>
到了20世紀上半葉,隨著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chǎn),自行車就滲入了社會各個階層,成為了普通民眾的寵兒,大量工人、職員和農(nóng)民開始騎車往返于家庭與工作之間。20世紀30年代前后,自行車被賦予了獨立、自由、大眾化的象征意義。赫蘭指出,自行車有助于在人與人之間建立和諧平等的關系,推動民主社會的發(fā)展。
近代中國:“為了騎自行車,我敢把祖宗不肯動的門檻鋸掉”
在歐洲新創(chuàng)的自行車,僅僅幾年之后就傳入了中國。徐濤在《自行車與近代中國》一書中指出,自行車傳入中國最早的證據(jù)是1868年11月《上海新報》的記載。一開始,在中國騎自行車的大多是洋人。彼時自行車稀有而昂貴,買得起的都是錦衣玉食之輩;自行車本身的技術也并不完善,還是難以駕馭的大前輪自行車。因此,自行車一開始并沒有贏得中國人的喜愛。赫德蘭在《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里記載了光緒帝學騎自行車的故事,“有一天,他的長辮子卷進自行車后轱轆里,從車上摔了下來。和當時很多中國人一樣,他從此不再學騎自行車了”。
光緒這一則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末代皇帝溥儀和自行車的故事卻赫赫有名。在意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拍攝的溥儀傳記性電影《末代皇帝》中,蘇格蘭老師莊士敦贈送了一輛自行車給溥儀,并耐心教導他騎車在宮中游走。自行車作為西方文明的象征,徹底打動了這位代表傳統(tǒng)中國正統(tǒng)的末代皇帝。
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前半生》當中寫道:“為了騎自行車方便,我們祖先在幾百年間沒有感到不方便的宮門門檻,叫人統(tǒng)統(tǒng)鋸掉?!蓖砟?,他重游故宮,經(jīng)過沒有門檻的宮門時,又一邊指給人們看,一邊笑著說:“這是我的成績,為了騎自行車,我敢把祖宗不肯動的門檻鋸掉。”
隨著新式自行車的出現(xiàn)和風靡,1898年1月,《申報》對自行車提出了贊美:“泰西向有腳踏車之制,邇?nèi)沾孙L盛于滬上,華人能御者亦日見其多,輕靈便捷,其行若飛?!痹谌藗冄壑?,自行車再也不是費力而無用的工具,而是可以愉悅身心的奇器,儼然成為了“現(xiàn)代”、“先進”的符號。甚至,在1900年,中國民族資本投資創(chuàng)辦的第一家近代機器面粉廠——阜豐面粉廠把面粉的商標從“老車”牌改為了“自行車”牌,以將自家產(chǎn)品與現(xiàn)代化的生活方式、最先進的生活理念掛鉤。
除了上海,其他城市也出現(xiàn)了華人騎車的報道。1898年,在江西,人們看到某少年乘坐雙鋼輪腳踏車馳騁往來,“士人見所未見,無不訝為奇制”。1909年,兩個深入中國內(nèi)地的洋人在坐騾車經(jīng)過山西時,十分驚訝,“竟有一名地方士紳騎著腳踏車超越他們”。在20世紀初,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擁有了自行車。
自行車回歸:再次成為現(xiàn)代性、創(chuàng)造力和自由精神的代名詞
從20世紀初期開始,在西方,汽車開始取代自行車的象征意義,逐漸成為了現(xiàn)代與自由的標志。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汽車在路面上橫行,自行車也一度淪為了“窮人的座騎”,車道也常常被占,風光不再。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后,自行車也迅速地被舒適便捷的汽車所替代。
雖然整個社會在二戰(zhàn)后對自行車的冷漠是普遍而明顯的,但在年復一年的交通噪聲和擁堵當中,人們對于汽車的不滿終于爆發(fā)了。在20世紀60年代經(jīng)濟、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革之中,許多國家都掀起了反對消費社會的浪潮。在發(fā)達國家,自行車環(huán)保者日漸增多。到70年代,在法國,流行歌手喬·達桑唱起了“騎車在巴黎,超越小汽車”的曲子;在德國,交通流量節(jié)制的措施使得交通變得舒緩、過境車輛大幅減少,人們可以安全無憂地騎行;到八九十年代,隨著交通限制區(qū)在意大利的推廣,自行車又開始在這個國家流行;北歐也掀起了自行車復興運動,是環(huán)境問題和經(jīng)濟蕭條共同激發(fā)了人們發(fā)展自行車交通的決心。
近幾年來,隨著汽車造成的交通壓力大增和全社會環(huán)保觀念的發(fā)展,中國似乎也迎來了自行車的回歸。公共自行車系統(tǒng)在各個城市出現(xiàn),共享單車成為不少人出行的選擇,“設置專用道,還路自行車”等保障自行車路權和安全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將健康理念運用在自行車的推廣方面可以說也是正中靶心。騎車可以抵抗久坐對人帶來的健康損害。經(jīng)濟理念在推廣自行車方面同樣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自行車沒有油耗,可以緩和油價的飛漲;適量運動可以提高員工素質,提高企業(yè)的效率。環(huán)境、經(jīng)濟和社會的重重危機使得自行車的優(yōu)勢十分顯著。
時隔百年之后,自行車再一次成為了現(xiàn)代性進步的象征。如今,相比那些經(jīng)過幾十年的奮斗終于開上小汽車的人來說,年輕人對自行車更有親和感。城市的精英階層也正在不知不覺地引領著時尚的走向,他們習慣于拿著智能手機搜索附近的共享單車,瀟灑騎上,飄逸而去,讓“窮人的座駕”開始翻身,成為“潮人的玩意兒”。
現(xiàn)在,在荷蘭和丹麥等國家,自行車已經(jīng)被注入了更多的靈感和科技,成為了一門新的生活藝術?!白孕熊噷⒅匦鲁蔀楝F(xiàn)代性、創(chuàng)造力和自由精神的象征,正如19世紀后期一樣?!焙仗m說,“只不過這一次,它繽紛奪目的優(yōu)異表現(xiàn)會更加驚艷?!?/p>
(《自行車與近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