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泉 張清華
在實施課改的教學工作中,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認真的對比與反思,對一度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重新審視和評價后得到以下體會。
1角色轉變
過去,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是圍繞著教師的講而學,如今新課程,教師將首先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教育家多爾認為,在現(xiàn)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就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和參與者。
1.1 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和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和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所以,在課堂教學組織上就要采用向個別學習、同桌交流、組織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形式,采用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作交流的空間和時間,同時也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較充足的時間。
1.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的特點是合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變。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xiàn)為一種激勵,如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著走,而是點起他們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們不斷的向上攀登。
1.3教是要從“師道嚴尊”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只有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才能較好的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fā)現(xiàn)“火花”教師只有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才是真正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的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和動進行交流,要做好學生的良師益友。
2教材要活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是要創(chuàng)造性的用教材,而在使用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的精神和智慧,要善于捕捉生活實踐中的各種信息,運用信息技術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個性的教材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教學創(chuàng)新。
新課程標準的觀念強調我們教師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在傳統(tǒng)教育觀念下所編寫的舊教材,過于注重知識編寫,其邏輯嚴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識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學生感到懼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師把知識源源不斷地硬塞給學生,然后通過強化訓練而達到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過去歷來學生期末考試平均分均不合格,大大打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而在新課標的觀念下所編寫的新教材將知識形成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貫穿始終,教師善于發(fā)掘出新教材優(yōu)點,轉變教育觀念,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材。我本人的教學,主要從新教材具有的幾個突出的優(yōu)點著手,進行教學。
2.1新教材從學生的身邊出發(fā),確實把知識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讓學生產生對知識的濃厚興趣。課程標準指出,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在的生活經驗出發(fā)。
2.2教師根據(jù)教材內容的安排,把學生引進探索、創(chuàng)新的空間,徹底改變在教學中教師包辦代替,一講到底的教學方式。
2.3教學過程中化深奧為淺白,化抽象為直觀,降低了教師“教”的難度。
3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活力的一條重要原則。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揚民主,實行師生平等。每個學生都希望有自我選擇的自由,而不是被強制參與自己不喜歡的活動。因此,教師應該還給學生這個權力,使其主動的從事學習活動。作為老師不要將自己的看法強加給學生,要鼓勵他們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和意愿。
在課堂上如果有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我們不能對他嗤之以鼻,更多的是我們要給他們鼓勵,只要他們開口了,哪怕是最簡單的一個問題,我們都要對他報之以微笑,不要吝惜一句“好,很好!”得到別人的欣賞的人是幸福的,同樣,學會欣賞別人也是快樂的。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要學會欣賞每一位學生,其實他們身上都有閃光點。成績不是一個學生的全部,重要的是他們的態(tài)度,他們是否努力了,是否盡力了。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沒有愛的教學時不完美的。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對于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老師都一概給予否決,本就自信心不強的他們就會深深的跌入谷底,就會失去那份學習的干勁。所以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加強他們的自信心,要讓他們知道,我并不會永遠比別人差,只要我堅持不解的努力,就一定會獲得屬于我的那份榮耀。
作為一名老師,我希望我的學生快樂,我也希望我的課給他們帶來的更多是快樂!
4個性培養(yǎng)
人的個性品質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良好的個性品質主要包括:有正確的學習目的,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學習毅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這些品質實質上是現(xiàn)代人應具有的素質。歌德說過:“一棵樹上很難找到兩片葉子形狀完全一樣,一千個人中也很難找到兩個人在情感上完全協(xié)調”。個性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一種價值。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是,教育要以人為本,要促進人的發(fā)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抓住個性發(fā)展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注意培養(yǎng)和完善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課堂上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教學活動和
交流空間,真正把創(chuàng)造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才能更有效的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fā)展,學會創(chuàng)造。
(作者單位:山東省金鄉(xiāng)縣胡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