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鳳
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但在識字與寫字相結合的過程中,卻產生了錯別字現象。特別是到了三年級,學生使用錯別字到了高峰期。本文結合學生錯別字的類型和學生寫錯別字的成因,從疏導教育,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形式多樣,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少寫精練,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三個層面提出了糾正錯別字的一些切實可行的策略,望能對廣大一線教師有所啟發(fā)。
自從實行新課標以來,由于一年級大量識字,二年級寫話、寫日記,學生用字的練習機會增多,隨之而來的是學生使用錯別字的頻率也大大增加。到了三年級,學生使用錯別字到了高峰期。隨手翻開三年級學生的日記或作業(yè),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錯別字。本文主要針對學生作業(yè)中錯別字屢見不鮮的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并提出一些應對措施和教學建議。
1 疏導教育,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的教育秘訣之一就是寬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錯誤。我十分欣賞這位教育家的做法。其實,孩子在老師指出他寫的錯別字之后,心情就有所緊張,這時候,你再雪上加霜地進行批評、指責,甚至嘲笑,學生的心理負擔就更重。此時教師如果能運用“寬容的、理性的”態(tài)度走近他們,提醒他們看看自己的錯別字錯在哪,找出根源,再引導他們進行記憶,然后試著運用修改的字組詞說句。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寬容的、理性的”關愛下,心情輕松,記憶就深刻,錯字再犯率就降低了。
2 形式多樣,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
識字教學是寫字教學的基礎,小學生如果對漢字的音形義全面掌握,那么就可以準確無誤地把字寫出來。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2.1 幽默是馬達,游戲是法寶。
小學生識字存在的問題是:學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決這個難題,通過實踐,我發(fā)現鞏固識字的最佳辦法便是讓學生進入輕松、有趣的玩耍氛圍中記住漢字。
比如,關于“棵”和“顆”字的用法,以前我曾多次告訴過他們: “棵”字,是計‘算植物的量間,如一棵桃樹、兩棵白菜等;“顆”是計算某些圓形或粒狀東西的量詞,如一顆珍珠、一顆黃豆等。可是,這一次作文寫植樹活動,全班很多同學都將“一棵樹”寫成“一顆樹”。這是個問題,我想了想,這樣對他們說:“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語文考試,要求默寫蘇軾的兩句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板書)同桌的試卷發(fā)下來以后,我發(fā)現老師在這個題目旁批著‘蘇軾敢情是這么死的,我覺得很奇怪,老師怎么寫這么一個批語呢?于是我一定要借他的卷子看看,他開始不肯,后來禁不起我軟磨硬泡,只好給我看了。我一看,原來他把‘日啖荔枝三百顆錯默成‘日啖荔枝三百棵(在‘顆字上方板書‘棵)了。我的天?。√K軾一天吃三百顆荔枝,胃口已經夠大的了,而他竟要蘇軾一天吃二百‘棵樹結的荔枝,怪不得老師要說蘇軾敢情是被荔枝撐死的。你們瞧,一字之錯,丟了一分不說,還謀殺了蘇軾,真是可悲可嘆啊。”學生哈哈大笑。從那以后,班里的學生,我很難看見“謀殺蘇軾的兇手”了。
2.2 課堂是陣地,引導是關鍵。
在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有些教師過分重視人文性,特別是在許多有示范作用的公開課上,教師也只是帶著學生在課文中“扎扎實實”地走了個來回后,最后象征性地指導學生寫一兩個生字,蜻蜓點水,做做樣子,走走程序,到了中高年級的課堂上,有時甚至連樣子也不做了。殊不知,課堂才是學生識字的主陣地,教師的引導才是學生學好生字的關鍵。
2.2.1讓字詞教學實現“短平快”
三年級的課堂教學已經逐漸由以低年級的識字為主過渡為以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為主,再加上三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識記字詞的能力,所以課堂上的的字詞教學必須體現“短平快”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注意一些易寫錯的字詞,并進行積累詞匯的方法指導和能力、習慣的培養(yǎng),這是減少學生錯別字的前提。
a、識記生字時的“攻破堡壘”策略。一篇課文的生字,大多數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憶,有些生字,或者結構復雜筆畫繁多,或者有與其它字易混淆的部件,才有必要花時間指導。而這種指導也應以“引導學生自我發(fā)現,自主辨析”為主,可讓學生互相交流哪些字易寫錯,并在易錯部位加圈,以備抄寫時引起注意,也可當場把這個字書空、默記。這樣,重點突破,防患于未然,學生抄錯字、記錯字的情況就比較少了。
b、積累詞匯時的“知其所以然”策略。老師們一般都很重視讓學生積累詞語表中的詞,常會讓學生反復抄寫和聽寫。其實,詞語表中的很多詞學生已在平時掌握,陌生的詞大多又是由熟字組成的,學生弄懂了局部字義和整體詞義之間的關系,也就記牢了整個詞。所以我一般不讓學生把所有的詞語都抄寫幾遍,而是讓學生看詞語表中的每個詞一一想過來:這個詞為什么由這幾字組成,想不通的提出來討論交流,讓他們以想代抄。如有學生問:“‘眼花繚亂為什么是這個‘繚?”我讓學生查字典知道“繚”的意思是“纏繞”,因為“纏繞在一起,所以很亂”,這樣一想,整個詞也就會寫了。理解的記憶比機械抄寫花時少,效果好。
c、復習時的“有的放矢”策略。我發(fā)現:一些錯別字在學生群中有共發(fā)性;學生一旦寫錯了某個字詞,若沒有特別的方法幫助辨析,沒有特別深的刺激,他們往往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錯下去。所以每當期中、期末復習時,我會布置一個作業(yè):把半個學期來,自己所有作業(yè)中的錯別字找出來摘錄到本子上。我再從收上來的作業(yè)中,挑選常見的錯字別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集體辨析、記憶、抄寫。這樣做比多次“地毯式”抄寫、聽寫效果好。
2.2.2讓詞匯積累的視野更為寬廣
漢語言中詞匯量遠遠大于字匯量,學生掌握了字并不等于掌握了由這個字組成的一系列詞,而我們讓學生識記的,僅僅是詞語表中的詞,以致在口語中已會運用的詞,寫下來常張冠李戴成為別字。所以拓展學生積累詞匯的視野,是減少錯別字的保障。
2.2.3讓思辨進入詞匯運用過程
學生寫錯別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寫時對字義不假思索,對字形不及細辨,腦中出現一個模糊的印象就寫。教會學生理解地記憶,思辨地運用是減少錯別字的關鍵。
a、“據義定字”的策略。如一次,學生問:“老師,‘江山多嬌的‘嬌是女字旁還是馬字旁?”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女字旁的嬌可以組哪些詞?”學生回答:“嬌氣,嬌貴。”“嬌生慣養(yǎng),嬌嫩?!薄皨擅?,嬌艷?!蔽矣謫枺骸澳敲瘩R字旁的‘驕能組哪些詞呢?”“驕傲,驕橫?!蔽易詈髥枺骸白鎳慕绞菋擅肋€是驕傲呢?”“嬌美!”差不多所有的學生答道。我說:“遇到兩個字不知道該用哪一個的時候,看哪一個字的字義和詞義相符合來確定,如果不知道字義,可以先給這兩個字分別組幾個詞,從而推想出這兩個字的意思。”這樣做初時比較花時,但學生對字詞的記憶深刻。經常進行據義定字的練習,能讓學生養(yǎng)成思辨地運用詞語的習慣。
b、“據形旁定字”的策略。如教“禱”一字時,根據以往的經驗我知道學生易把示字旁寫成衣字旁。我講了古人用祭祀向神明表示虔誠,與迷信活動有關的一些字都是“示”字旁,如:神、禮、祥、福、祀……與穿著保暖有關的都是“衣”字旁,如:袍、襯、衫、補、被……學生再寫這兩個偏旁的字就很少錯了。我曾經和學生一起歸類過一些形旁和它所表的意思,如:和編織有關的絞絲旁,和身體有關的月字旁,和玉有關的王字旁,和時間有關的日字旁……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根據意思選擇正確的偏旁,區(qū)分形近字。
2.3 復習是后盾,字典是朋友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是一種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逐漸進行的過程。為了戰(zhàn)勝遺忘,學生識了字以后一定要及時復習鞏固,才能加深記憶。除了當堂對所學的生字進行復習鞏固外,還要變換形式反復地復習鞏固。如同音字組成詞語放在一起聽寫,讓學生區(qū)分;形近字放在一起選詞填空等等。還有,一些常出現的錯別字,雖被糾正多遍,可為何有的學生仍錯呢?原因是有些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記不清的字,往往不求甚解,既不查字典,也不請教別人,對錯別字視而不見或習以為常。字典是學生學字的工具書,是幫助學生打開識字大門的鑰匙。根據教材特點,我及時教會學生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讓學生與字典成為形影不離的朋友。學生在上課或作業(yè)時,人手一本字典,遇到不會的或記憶不清的,隨時查閱,弄懂字的意思及用法,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覺查字典的良好習慣,又減少和糾正了錯別字。
3 少寫精練,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在日常教學中,常遇到這樣的情形:在寫字課上,學生基本上都能一筆一劃地認真書寫,寫出來的字也較規(guī)范。但是一到寫作業(yè)的時候,有一部分學生便龍飛鳳舞起來,寫的字潦潦草草,難以相認。原因大部分在老師身上,是由于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量太大造成的。學生為了按時完成作業(yè),就不得不求快,因為他們的基本功不過硬,如果一筆一畫地寫就難以按時完成作業(yè),難免龍飛鳳舞起來,缺胳膊少腿,張冠李戴,產生錯別字。
當然,錯別字的產生絕非一朝一夕,杜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會有很多反反復復。因此,如果要有效地降低錯別字的“發(fā)病率”,依然還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工作。這不僅是語文學科應注意的問題,也是每個學科應重視的問題。同時還需要提高全社會的意識,營造一個純凈的社會文化氛圍。在具體方法策略上,語文老師還是要開動腦筋,多想點子,采用活潑豐富的教學形式,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成為糾錯的主人。同時尋求各科老師的配合支持,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讓好行為影響好行為,好習慣感染好習慣,好性格塑造好性格,讓錯別字“無處可逃”。
(作者單位:浙江省樂清市實驗小學銀溪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