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霞
去泰國旅行時,一個叫小語的男孩讓人印象深刻。確切地說,是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小語懂禮貌但不膽怯;性格活潑卻又不吵鬧;在海邊游玩,還會細(xì)心地幫拍照的阿姨們看東西,很是惹人喜歡。
泰國是個佛教國家,有很多寺廟供人朝拜。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八歲的男孩可以很安靜地跟在母親身后,把大人與自己脫下的鞋子碼放好,然后學(xué)著長輩的樣子行禮跪拜,恭敬虔誠的樣子讓人既感嘆又佩服。
起初大家都以為是他性情乖巧,接觸多了發(fā)現(xiàn),并不是,他與別的孩子的差別,在于有一顆感恩的心。
用他母親的話來說,是小語擁有一顆“敬畏之心”。原來,孩子的母親雖不是什么教育專家,卻非常注重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長,平日里經(jīng)常帶他感悟大自然的壯觀與偉大,讓他讀《道德經(jīng)》《弟子規(guī)》等儒家經(jīng)典,還讓他參加各種節(jié)日慶典、儀式,讓他懂得愛的溫暖和敬畏心的必要。
就像影片《龍貓》里的爸爸帶著女兒登上山坡,看到郁郁蔥蔥、冠如華蓋的古樹,會領(lǐng)頭虔誠地行禮一樣,小語母親給予孩子的,是心靈上的啟迪。
她說,培養(yǎng)一個沒有恭敬和敬畏心的孩子,遠(yuǎn)比一個沒有成就的孩子可怕得多。人一旦失去敬畏之心,往往會變得肆無忌憚、無法無天,甚至于喪失底線,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敬昃,能讓孩子自律與自覺,因為 “敬”會有所為,它告訴人應(yīng)該怎么做,“畏”又會有所不為,它警告人不該做什么。
前些日子,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視頻,讓我難受了很久。一名看起來十歲左右的小男孩連續(xù)抬腳向自己的親媽飛踹了五腳,伴隨著怒吼,情緒十分激動。盡管在一旁的奶奶一直阻止孫子的暴力行為,但小男孩依然我行我素。
據(jù)了解,視頻中的男孩飛踹他母親的原因竟然是其母親不讓他玩手機(jī)。不少網(wǎng)友感嘆:“這孩子怎么可以這樣對自己的母親,都是給父母慣壞了!”
而事實上,身邊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究其根源,就是缺乏敬畏心理。從小太過嬌慣,毫無規(guī)則意識,滿足其任何不合理的要求,這樣寵溺長大的孩子從不知規(guī)則為何物。
人們經(jīng)常說,當(dāng)今社會的孩子缺乏獨立與感恩。我覺得,“敬畏心”才是這個時代孩子真正的稀缺品。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