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林
目前國內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不僅遠遠不足以流暢地進行國際交流,而且語言應用還受到文化差異和流行語言發(fā)展制造的障礙的嚴重制約。所以適當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語言文化,以提高學生語言實踐的實際可行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當代高中英語教與學中語言文化意識滲透不足的原因
在中國的教育中,英語教育從小學開始就從未缺席,而且長期以來都占據著與語文和數學幾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使如此,阿富汗的美國學校的當地學生,他們經過一年的系統(tǒng)語言訓練之后,普遍的實際英語應用能力也遠遠超過大多數中國接受了10年學校普通英語教育的普通學生的平均水平。10年的英語教育從時間和學習內容上來說,一點都不少,但是國內的校內學習的實際情況卻是學生面對升學壓力,由于時間緊迫、學習學科多、任務繁重,導致英語學習止步于英語課堂上讀課文學單詞、課后花最短的時間記憶教綱考綱中要求的知識點、在試卷試題上用最巧妙地方法獲取高分。英語教學找不到好的章法,國內學生既得不到跟語文學習一樣的語言環(huán)境浸染,也難以像數學學習一樣尋找普遍規(guī)律和套用公式。英語的學習阻礙和知識內化的難度明顯大于語文和數學學習。不重視、壓力大、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這些障礙一方面磨滅了學生語言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沒能給教師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來為學生傳授語言文化背景知識,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素質。
2. 在單詞學習中滲透語言歷史文化
在英語詞匯的發(fā)展過程中,英語詞匯一方面大部分繼承了拉丁語系國家的文化內涵和構詞特點,許多單詞都保留了一定規(guī)律的詞根和詞綴,另一方面則從西方其他語言文化中引入,因此在拼寫和讀音上較不規(guī)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將一些單詞進行拆解,對典型的詞根和詞綴展開,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記憶單詞和拓展詞匯量,但這對教師的英文構詞法和語言文化歷史功底的要求比較高。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的官方電子版詞典里也有每個單詞的詞源解釋,是一個比較可靠的輔助工具。
另一方面,關于一些詞匯的文化內涵、情感色彩和語境用法等,教師可以為學生普及更多的相關背景,以盡量避免學生雖然知道單詞翻譯,但是用錯地方的情況。比如說,最簡單的“but”一詞,在中國英語中常常被過多運用,而實際上在西方語境中,該詞的語氣和語義非常強烈,隱含著對前文否定的意味,而不僅僅是轉折的意思而已;相對地,“however”, “yet”, “still”等轉折詞則更適合作為一般情況下使用。再比如說,“possibly”和“probably”雖然都是“可能地”的意思,但在應用時,其所表達的可能性差別還是很大的。這些都是從單純的中文翻譯中看不出來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的情境。
3. 在語言輸入中體會近現(xiàn)代語言文化
英語教學的閱讀和聽力材料,往往是了解語言文化背景和應用情境的最佳渠道。比如,在人教版高一英語的教材中,有一單元是講肢體語言的。通過這一單元的深入學習,學生應該可以了解各國的肢體語言差異,而教師也可以進而拓展關于西方人際交往中常用的行為準則、禮儀規(guī)范和面對面交流時的“personal distance”等注意事項。同時,更多的文化背景鋪墊有助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可以更快地理解新文章的意思和推斷作者的價值取向。又比如,在另外一個講加拿大的單元中,教師給學生稍微普及一下北美地理,尤其是使沒有選擇修地理的學生,對北美地理能有一個宏觀的認識,使其在今后閱讀跟地理位置或者地理因素相關的文章時能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識,能提高閱讀理解速度。又比如,在講標準英語和英語方言的單元中,學生可以借此了解到西方國家跟中國一樣,有著很多種方言,不同地方之間的英語發(fā)音可能相差很大,甚至個別用語的隱藏涵義還因地域不同而不同,而不同地區(qū)的用語習慣也很不一樣,如紐約人說話向來傲慢冷漠,而美國南方人則常習慣用禮貌用語,倫敦舊上層社會很重視純正的倫敦腔,但是倫敦新青年則又有自己的發(fā)音習慣。
4. 引導課堂外的語言文化滲透
除了在課堂的學習,很多學生可能還會在課外喜歡看美劇,比如近年來比較火的《越獄》《生活大爆炸》《權力的游戲》《傲骨賢妻》等。對于追劇的行為,不應該一棒子打死。教師應當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從美劇中了解英語語言文化和在不同情境、不同階層的人們日常對話中具體英語的用法。其中,跟讀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按照美劇一周一更的速度,針對自己喜歡的美劇,第一遍看劇情,之后每天跟讀一次,一周至少能跟讀四五次,對各種語句的用法也會相對熟練,并不知不覺地內化為自身的語言能力和文化儲備。
在當今高中英語教學中,了解語言背景文化,不僅僅有助于在應試中更快地理解閱讀材料和更準確地在寫作中運用單詞短語和句型,也是為了在今后更好地在國際交流中應用英語。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