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仙芝
【摘要】在中華的大舞臺上,唐太宗李世民既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詩人、書法家,他御制御書的《晉祠之銘并序》碑,既是對“貞觀之治”統(tǒng)一強盛的政治總結(jié),也是一篇瑰麗多采的文學佳作,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shù)珍品,是我們研究唐代書法藝術(shù)極其珍貴的文物,具有極高的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
【關(guān)鍵詞】唐太宗;晉祠銘;書法藝術(shù)
【中圖分類號】G268.3 【文獻標識碼】A
一、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649年),因其死后廟號“太宗”,所以史稱“唐太宗”。他運籌帷幄,文治武功,使得初唐在李世民的統(tǒng)治下出現(xiàn)了中國古代史上少有的盛世,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歷史的新紀元。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公元598年),刺史李淵的夫人竇氏生下了第二個男孩,李淵給他取名世民,希望他將來能濟世安民,此人便是后來的大唐皇帝李世民。童年時代的世民,在母親的教誨和家族的影響下,不僅喜愛讀書,寫得一手好字,而且弓馬騎射,無所不能。
隋煬帝在位期間,年年大興土木,不斷發(fā)動戰(zhàn)爭,毫無節(jié)度地給百姓強加徭役、兵役,導致各地農(nóng)民起義如火如荼。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時任太原留守的李淵和跟隨在父親身邊的李世民意識到隋王朝大勢已去,決定起兵晉陽,奪取天下。臨行前,在晉祠唐叔虞神像前祭旗誓師,允諾將來得了天下,必定立國號為“唐”,祈禱唐叔虞保佑他們父子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第二年,李淵即位,建都長安,立國號為唐,武德九年六月(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李世民在位期間,居安思危,任用賢良,以文治天下,使老百姓能夠修養(yǎng)生息,國泰民安,同時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實行開明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友好交流、融洽相處。唐太宗在位時期,中華帝國發(fā)展成為當時世界上社會發(fā)展水平最高、國力最強盛、文化最發(fā)達的國家。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
二、晉祠銘的問世
無論是從晉陽起兵反隋,還是后來立國號為唐,成為一國之君,終其一生,唐太宗李世民與晉陽古城乃至晉祠,都有著千絲萬縷的不解之緣。
西周初期,姬虞被分封到唐國做諸侯,史稱唐叔虞。叔虞受封唐國后,執(zhí)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針,使得唐國呈現(xiàn)出豐衣足食、國泰民安的盛世局面。他去世后,后人在晉水源頭為其修建唐叔虞祠,以示紀念。其子燮繼位后,改國號“唐”為“晉”,唐叔虞祠也被稱為晉王祠,簡稱“晉祠”。李淵、李世民父子建國后,立國號為“唐”,與古唐國不無關(guān)系。晉陽可以說是唐王朝的龍興之地,也是李淵父子的發(fā)跡之地。從晉陽起兵反隋,祈禱于唐叔虞祠,到建立大唐王朝之后,李世民重返唐叔虞祠,留下千古絕唱——晉祠之銘并序。可以說,古晉陽乃至晉祠,對于大唐王朝,對于李世民,都有著獨特的、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今天,位于貞觀寶翰亭內(nèi)的“晉祠之銘并序碑”,不僅表達了李世民厚重深遠的思想感情和治國理政的戰(zhàn)略方針,更飽含了“太原公子”李世民濃濃的“故土”鄉(xiāng)情。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親征高麗后,班師返回途中,率眾從定州過太行山到達太原。重新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發(fā)跡之地,李世民同文武群臣重游晉祠,不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他認為大唐帝國的建立壯大,與唐叔虞的庇佑以及晉祠這塊風水寶地不無關(guān)系。為報答唐叔虞的神恩,也為大唐王朝能夠繼續(xù)繁榮強盛,李世民于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欣然命筆,“樹碑制文,親書之石”,寫下了這篇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張與書法藝術(shù)成就于一體的不朽名篇——《晉祠之銘并序》。
《晉祠之銘并序》的主題思想是通過宗周政治,總結(jié)唐叔虞建國的史跡,表明滅隋建唐的合理性,強調(diào)以德治國的理念,以達到宣揚唐王朝文治武功和鞏固政權(quán)的目的。
三、從晉祠銘看千年晉祠勝景
(一)“金闕九層,鄙蓬萊之已陋;玉樓千仞,恥昆閬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樹?!?/p>
晉祠建筑金碧輝煌,雄偉壯觀,蓬萊仙境與之相比,都顯得簡陋不堪,昆閬山上神仙的宮苑都顯得平淡無奇。在高聳的樓閣上擺開精美的筵席,月亮仿佛比樓閣還低,流星在千年古樹間來回穿梭。
(二)“懸崖百丈,蔽日虧紅;絕嶺萬尋,橫天聳翠。霞無機而散錦,峰非水而開蓮。石鏡流輝,孤巖宵朗;松蘿曳影,重谿晝昏。碧霧紫煙,郁古今之色;玄霜絳雪,皎冬夏之光。”
山勢高聳,遮天蓋地;萬丈奇峰直插云霄,蒼翠的樹木,茂密蔥蘢。云霞雖沒機杼,卻能織出炫麗的錦繡, 沒有水,一簇簇山峰,卻像是朵朵盛開的蓮花。像鏡子一樣光潔的石頭,流光溢彩,突兀的巖石,在月光下閃爍著明亮的光芒;山林間、蒼松上垂掛的藤蔓,搖曳不定,深深的溪谷在白日也被遮蔽的十分昏暗。云霧繚繞,凝聚著古往今來的各種景色;各色奇花異葩,展現(xiàn)出晉祠不同季節(jié)的特有風光。
(三)“陰澗懷冰,春留冬鏡;陽巖引溜,冬結(jié)春苔。非疏勒之可方,豈瀑布之能擬?!?/p>
處在背陰處的溪澗,結(jié)著冰,到了春天也融化不了;而向陽的山巖,晉水流淌其間,在冬天卻還留著春天的綠苔。(晉水)不是那些忽斷忽流的河流與瀑布所能比得了的。
李世民用飽滿的熱情、華麗的辭藻,夸張的比喻,對晉祠的山山水水進行了精彩的描繪,用反襯、對比的修辭形式,表現(xiàn)出晉祠山水的與眾不同。其高妙嫻熟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充分反映出這位文才武略的一代帝王,其深厚的寫作功底與出色的文學才能,1300多年前的晉祠勝景,如同穿越歷史般,情景交融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四、從晉祠銘看李世民的書法藝術(shù)及其歷史價值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詩人兼書法家。他不僅自己喜愛書法,而且也注意收攬和培養(yǎng)書法人才。貞觀年間,他曾在科舉取士中,專門為書法設(shè)了明書一科,用來招收書法人才。唐代書家林立,眾派紛呈,可以說李世民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晉祠之銘并序碑,碑額左右各雕一對螭首,并頭下垂,為唐代碑額的典型特點。上書“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字體蒼勁老練,線條粗壯雄渾,筆畫中絲絲透白,為存世最早的隸書飛白體。“飛白”是枯墨用筆的一種書法藝術(shù),相傳是東漢書法家蔡邕受到工匠用帚蘸白粉刷字的啟發(fā)而創(chuàng)造的,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廣為文人墨客所推崇。李世民以飛白所書的碑額,傳世者僅此九字,彌足珍貴。
全碑序文加銘文共1203字,通篇以行書為主,間或夾入一些楷體和個別的草書,筆畫生動自如,節(jié)奏流暢貫通,清人齊羽中曾評說:“其書氣象函蓋,骨格雄奇,蓋儼然開創(chuàng)規(guī)模也?!鼻宕跤右沧髟姺Q贊李世民的書法:“平生書法王右軍,鸞翔鳳翥龍蛇繞,一時學士滿瀛洲,虞褚歐柳俱拜倒?!崩钍烂裆皩Υ吮终鋹?,曾將此碑拓片作為國禮贈送外國貴賓,其得意之情可想而知。李世民也是我國碑學史上用行書體撰寫碑文的第一人,在唐碑之前的碑刻,均為篆書、隸書或楷書,所以說,晉祠之銘并序碑開創(chuàng)了我國行書上碑之先河,具有極為珍貴的史學價值。
唐太宗一生中最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他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既得各家之所長,又獨樹一幟,譽其絕妙無窮,是魏晉書林中的佼佼者。他只要見到王羲之的書法,就不惜花重金買下,還專門請能辨別王書真?zhèn)蔚鸟宜炝歼M行辨別,使得世間王書真品幾乎被他搜羅殆盡。武德四年,太宗想方設(shè)法得到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后,視若珍寶,每天都要仔細觀覽、鉆研數(shù)遍,意會王羲之書法之精髓,更使他的書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命人將《蘭亭序》摹拓數(shù)本,賜予太子、諸王和功臣,并指示他們臨摹王書手跡。由于李世民的偏愛和大力提倡,朝野上下,學王成風,掀起了一場書法革新活動。唐以前的官方公文沿用隸、篆書體,書寫既費勁,又難辨認,太宗以后,絕大多數(shù)用楷書、行草書撰寫,使王書成為全國書體的正宗,順應(yīng)了文字由繁到簡的發(fā)展趨勢,為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chǔ)。
《晉祠銘》通篇在章法結(jié)構(gòu)、形式布局上與《蘭亭序》有異曲同工之妙。世稱《蘭亭序》全篇28行,324字,其中20個“之”字,各具特點;而《晉祠銘》全文28行,全篇39個“之”字,也無一雷同,被書法史上稱為是僅次于《蘭亭序》之后的又一書法杰作。
五、結(jié)語
《晉祠銘》行文鏗鏘上口,縱橫自如;字體豪放剛健,灑脫自然;內(nèi)容追古論今,極富哲理??梢哉f,李世民所撰書的《晉祠銘》是他把一生中政治上的成功、文學上的成熟、書法技藝上的成就融合交織在一起的結(jié)晶,是一篇集史學、文學、政治、書法于一體的巨作?!稌x祠銘》既是我們研究唐代書法藝術(shù)極其珍貴的文物,也是研究唐太宗治國思想精髓的重要史料。它歷經(jīng)1300多年的漫漫歲月,以其深邃的歷史價值,神奇的藝術(shù)魅力,為后世留下了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劉大鵬.晉祠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寧欣.唐史十二講[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3]劉永德.晉祠風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