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莉
[摘 要]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有利于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要把握好3個階段、5個環(huán)節(jié)。
[關 鍵 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分課堂”;應用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100-0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學生上課規(guī)模大,以我校為例,每次上課人數(shù)在80~100人左右,教師很難把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很多老師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經(jīng)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學科理論講授太多,學生游離于課堂;(2)活動太多、游戲太多,理論講解不夠深入。[1]“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這些問題,實現(xiàn)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為目標,以增強學生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為重點,最終通過學生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來落實。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一)課程貼近生活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自我同一性的確立、人際交往、情緒、壓力管理及自我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方面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本課程不僅要解決學生的諸多問題,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促進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提升,提高自我心理調節(jié)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課程“輕理論、重實踐”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以單純地講授心理學理論為目的,但一門課程必須以理論為基礎。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帶領學生通過理論知識的傳遞來提高心理素養(yǎng)。
(三)課程“知之非難,行之不易”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最終是通過學生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來落實。所以,必須讓學生將理論知識內化到心靈深處,并轉化成自覺的行為方式。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給教師講授,一半時間分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對分課堂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把“即時討論”改為“延時討論”,讓學生經(jīng)過學習和獨立思考后展開討論,即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和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對分課堂的3個階段可以細致地分為5個環(huán)節(jié),分別為講授、獨立學習、獨立做作業(yè)、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其中的獨立學習和獨立做作業(yè)通過“對分易”平臺實現(xiàn)。
三、“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
(一)講授
對分課堂的講授原則是精講和留白?!熬v”是在相對宏觀的層面上,告訴學生學什么、為何學和如何學。學什么主要是框架、重點、難點,可以比喻為骨架、脈絡與關節(jié)。“留白”主要是畫出一棵樹的樹干,讓學生去添枝加葉,留給學生想象的余地,留出主動探索的空間。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輕理論、重實踐”的特點不需要教師對每個理論都進行很深的講解,用原來一半的時間講解已經(jīng)足夠。一半時間講解形成知識力,知識力是學習能力的最基礎成分,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庫。[2]
成就動機是影響學習的因素之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適當“留白”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成就動機,提高其學習興趣。
(二)獨立學習,自主作業(yè)
筆者所在的單位為高職院校,心理教育課程每周兩課時,授課對象為大學一年級學生。通過“對分易”平臺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同時給學生強調,在對分教學中,作業(yè)重質不重量。作業(yè)內容根據(jù)學情設計,貼近生活。教師批改作業(yè)按照“3、4、5”打分,只要交作業(yè)就給予鼓勵。通過“對分易”平臺,教師對學生作業(yè)的反饋可以是語音,方便快捷。教師對學生作業(yè)的反饋會增強學生的“執(zhí)行力”,即“做”的能力。
學習的核心過程是內化和吸收,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內化方式、速率和效果。獨立學習、自主做作業(yè)可以滿足內化過程的個性化需求,符合學習的規(guī)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獨立學習,可以提高學習的解析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從學生提交的作業(yè)里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進一步體現(xiàn)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
(三)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隔堂討論”,要求學生圍繞著作業(yè)展開小組討論。對基礎差的學生先從“亮考幫”開始,即“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總結出學習過程中自己感受最深、自己已懂及自己不懂的內容。
隔堂討論適合學習心理的規(guī)律,經(jīng)過內化與有備而來的討論,會提高討論的效率。課堂討論本身能促進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在討論中還滲透了同輩間的相互輔導,朋輩壓力會使學生在課余時間更有動力、更認真。把學過的知識,理解的內容內化后再表達出來的過程鍛煉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力、解析力、生成力及遷移力。
(四)全班交流
小組討論后教師抽查、自由提問、教師總結。教師的鼓勵要適當,傳統(tǒng)課堂教師的鼓勵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在“對分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是由同伴激發(fā)、自我激發(fā)。
分享交流的實質就是用理性對被感知的經(jīng)驗進行加工,看似簡單的過程,其實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同化—順應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把感性的認識上升到了理性。這個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更是對思維能力、概括能力的提升。同時高質量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轉向問題化的學習,學習動機、效果都會得到提高。
四、結語
“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對分教學中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是教師的問題。這一核心理念使教師不斷從自身找問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有利于推動整個教育的快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藺桂瑞.互動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J].心理教育,2015(700):64-65.
[2]徐亞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在高職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探析[J].城市社會,2016(1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