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鑫平
【摘要】單簧管作為管樂團中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在整個樂曲演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演奏中對節(jié)奏、音色等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因此,在日常的單簧管訓練中必須使用正確的訓練方法。本文就單簧管的訓練方法展開分析探討。
【關鍵詞】管樂團;單簧管;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一、演奏基礎
(一)呼吸方式訓練
與自然呼吸不同,單簧管因其演奏特點需要演奏者采用快速吸氣,慢且有力呼氣的呼吸方式。在這種呼吸模式下,常用的肋骨式與橫膈膜式呼吸因極易造成憋氣、氣短等不良后果而被演奏者否定。因此,弊端較少且較為適應演奏時快吸慢呼模式的混合式呼吸成為了單簧管演奏的首選呼吸方式。
混合式呼吸吸氣較慢的缺點提醒我們,在演奏時應注重呼吸技巧的運用。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抓住換氣時機,可在休止符、延長音或節(jié)奏反復時進行換氣;②呼吸方式的靈活切換,呼吸時間充足時應選擇混合式呼吸,呼吸時間較短可選擇肋骨式呼吸快速吸氣;③注意調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響,如坐姿、情緒等。此外,演奏者需謹記,呼吸技巧的靈活運用是長期訓練的結果,切忌急于求成。
(二)長音訓練
長音訓練是一種靠鍛煉吹奏氣息延長對音的吹奏時間的基礎訓練。其吹奏過程主要分為三步:吸氣、吹奏、延長至結尾。在發(fā)音訓練階段,演奏者應注意舌頭的靈活運用,以便發(fā)出較為生動、準確的音頭,為長音的最終形成打下較好基礎。
重視并實施長音訓練是提升演奏者演奏水平的基本前提。目前為止,長音訓練方式主要有三:①整體訓練,提升演奏者對全部音階的熟悉度;②同一力度訓練,提升演奏者氣息的穩(wěn)定性與控制力;③變化力度訓練,提升演奏力度與氣息控制力。三種方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且層層遞進,演奏者應耐心、反復練習,以逐步打牢基礎,切忌厭煩放棄,功虧一簣。
(三)手指技巧訓練
學習樂器對手指的柔軟度與長短是有著一定的要求的:手指應軟,以防演奏生硬且跟不上節(jié)奏;手指不可過短,以防觸碰不到按鍵,影響手指正常發(fā)育。對于演奏者來說,手指方面最為重要,還有指法的訓練與學習。在日常訓練中,指法的錯誤與偏差往往會導致后期相關職業(yè)病的誘發(fā)與加重,最終因身體原因以改行為結果,為演奏生涯畫上句號。教師應盡量減少在學生初學階段教授指法的數量,在后期進行指法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確認學生姿勢、力度正確無誤后方可進行下一步教學。
二、提升表現力
(一)尊重作品
演奏者在對作品進行演奏時,應提前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其所表達的情感,這是對原作最基本的尊重與肯定。在進行對作品的演奏與詮釋時,演奏者應忠誠于作品的每個音符,并嘗試將自己代入作品,去理解感悟其中的內涵與意義。演奏者借助音樂抒發(fā)自己的感受,最終引起聽眾共鳴。切忌忽視休止符等似乎無關緊要的音符的意義,以防演奏流于形式,缺乏真情實感。
(二)注重細節(jié)
對所選作品進行訓練。演奏時,演奏者應對作品的節(jié)奏、變化、情感等素爛熟于心。每一個細節(jié)看似對演奏影響不大,實則反映了演奏者對作品以及自己演奏的態(tài)度。認真處理每處細節(jié),既是對作品的尊重,又是對自己演奏的負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細節(jié)決定了作品的感染力與號召力,對某些細節(jié)的忽視有可能會帶來無法彌補的遺憾。
三、注意事項
(一)因材施教
不同演奏者在進行基本功訓練時,由于采取的方法不同,其在音階、音準的掌握程度上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化差異。因此,進行后期訓練與鞏固時,教師應注意每位演奏者的演奏特點,根據其演奏習慣等不定性因素采取有利于提升其演奏水平的訓練方案。
(二)師生交流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順利進行的基本前提。在單簧管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及時為學生解惑、糾正。
四、結語
單簧管的訓練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演奏者應清晰認識到基礎訓練的關鍵性與必要性,腳踏實地為后期演奏打好基礎,切忌急于求成。此外,教師應注意因材施教,對演奏者的技巧與習慣進行及時指導與調整,從而達到有效教學,全面提升演奏者的音樂素養(yǎng)與演奏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長儒.論交響管樂團中單簧管訓練方法研究[J].黃河之聲,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