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紅
[摘? ? ? ?要]合唱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就在音樂課堂合唱教學中積累的一些教學經(jīng)驗進行闡述,證實合唱教學的可行性,同時希望以微薄的經(jīng)驗與同行共勉。
[關? 鍵? 詞]合唱教學;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7-0036-01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合唱能給人們以旋律美、和聲美和情感美等美感的熏陶??梢姾铣虒W對于推動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持久而深遠的作用。那么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呢?筆者就此總結(jié)在教學中獲得的實踐經(jīng)驗。
一、巧導妙引, 奏響“前奏”
教學中引領學生步入合唱的殿堂,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奏好“前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讓學生體會到音樂不僅有著橫向的旋律線條,更擁有縱向的和聲及織體表現(xiàn)。在平時的課堂中教師要精心營造一種合唱的氛圍讓學生從一年級就感知合唱的魅力。
二、調(diào)動感官,愉悅參與
合唱是音準、聲音均要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聲樂藝術(shù),而學生開始接觸合唱時,常會出現(xiàn)聲部之間互相干擾、跑調(diào)、聲音偏高等不協(xié)調(diào)現(xiàn)象,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好鋪墊工作,要積極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合唱的魅力。
1.手勢,唱好音準的好助手
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利用柯爾文手勢訓練學生的音準,久而久之,學生的音準就能得到提高,另外,我還利用柯爾文手勢來幫助學生唱準和聲音程。請同學看我的手勢要求唱出它的上方或下方三度音,這種方法不僅學生感興趣,而且還能較好地訓練了學生三度音程的音準,培養(yǎng)他們的內(nèi)心聽覺能力。
2.傾聽,引導聲音水乳交融
合唱是一門集體性的藝術(shù),在進行和聲音程訓練時只有大家相互傾聽彼此的聲音才能更好地合作,教學中如何提煉出這樣的音質(zhì)呢?合適的發(fā)聲練習曲是重點之一。
三、巧融聲部,優(yōu)化合唱
選擇正確合適的二聲部視唱曲,對合唱教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學之中我根據(jù)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教學原理,巧用二聲部視唱曲進行梯度式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合唱能力。
1.卡農(nóng)練習,奠定基石
在低段音樂教學中,卡農(nóng)練習最為活潑和生動??ㄞr(nóng)是指同一旋律在不同時間、不同聲部的模仿, 它既是幾個聲部橫向的重復,又因縱向的結(jié)合產(chǎn)生了變化和新的意義。卡農(nóng)讓音樂句子此起彼伏,比單聲部增添了趣味,是多聲部訓練的好開端。
2.融入聲部,回旋復沓
卡農(nóng)的練習為學唱二聲部合唱做好準備,而要進行合唱要加強縱向聲部的相互配合,所以我進行了第二步驟的提高練習,以一個聲部為主要旋律,第二聲部為簡單的長音持續(xù)音進行合作練習。如:
學生在這樣的練習中很快找到合唱的感覺,配合得很默契。
(3)層層深入,探顯初效
合唱教學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學生能很好地進行一個聲部為主要旋律,第二聲部為簡單的長音持續(xù)音的訓練時,我就向他們提出進一步的要求,以一個聲部為主要旋律,第二聲部為固定音型進行合作。
學生在這樣相互合作的練習中極大加深對聲部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合唱能力。
四、精心設計,多層感受
在合唱教學中,由于每個班級學生的能力不同,我們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目標,讓學生多層面地感受合唱的魅力。在進行合唱教學設計時需站在學生的角度,貼近他們的生活進行教學。
1.變——合唱教學的加減法
在合唱教學中,由于每個班級的學生演唱能力水平不同,我們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演唱能力做合唱的加減法。
同樣,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演唱能力做減法,如《故鄉(xiāng)的小路》是一首3/4和4/4拍交替的合唱曲子,學生在學習時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在教學中就巧妙運用了減法,待學生學好簡化譜后,再加上原譜的學習。
2.奏——在合奏中體驗和聲效果
奧爾夫認為:“音樂教育是一種人必須參與的活動,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間?!痹诮坛暡亢铣獣r,由于學生不能很準確地把握音準和音程,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困難,而器樂的運用卻能引導學生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說:“沒有一個東西像合唱這樣,一個人搞好了,會影響大家?!敝匾暫烷_展好小學合唱教學是我們每位音樂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也是提高學校藝術(shù)活動水平的重要基礎。愿每一位孩子的心靈都能在合唱藝術(shù)的殿堂里受到音樂美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吳瑤香.音樂課例與專家評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