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憶新
【摘要】2008年新疆全面實行新課程課堂改革,在這個特定的時期,在深入學習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我們學校密切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根據(jù)高中生心理特征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及高考需求,積極探索如何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積極探索以何種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誘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廣開學生的學習思路,積極探索在課堂上如何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這樣背景下,我們引入學案來指導教學?!皩W案教學”模式在我校推行以來,很多老師的課堂都是以學案為依托、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模式。下面我就從我個人開始著手使用以及在使用過程中的思考簡要談談學案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首先“學案教學”基于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目的,自然具有它的優(yōu)點。學案教學爭取實現(xiàn)教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努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學、自問、自做、自練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被動聽課的狀態(tài)。學案教學要求學生回去必須完成最基本的字詞預習、通讀課文的任務,尤其是文言文教學簡單易懂的詞語解釋,學生基本都可以在預習時自己完成,老師在課堂上只需要對一些重點的語法現(xiàn)象給予指點強調。這樣就不會破壞優(yōu)秀文本的整體性,避免了以往文言文教學過程當中由于翻譯肢解文章的弊端,使老師可以用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理解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本的語言魅力,使文言文教學不再只是枯燥的語法教學過程。學生根據(jù)學案,能清晰掌握老師的教學思路。在學案當中能很清晰地展示出教師的教學目標以及課文學習當中的重難點。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同時學案能準確明白地反映老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使學生能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下一步應該做什么,提高課堂的聽課效率,也方便老師檢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每個學案都備有適當?shù)恼n堂練習,便于學生查缺補漏,鞏固基礎知識,教師在習題講解時也應給予一定的學法指導,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先學后教,以問題承載知識‘導學導練當堂達標”的預期目的。學案的編寫可以是集體備課的結晶也可以讓任課老師根據(jù)各班情況自行調整,這樣就做到了集體智慧和學生個體差異的有機結合。
但是在學案運用的實際過程中我也會存在很多的困惑和問題。學生學習的懶惰性超乎我們的想象。所有的學生都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也都懂得并愿意接受自主學習,但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真正地做到自主完成學案作業(yè)、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做到積極主動地思考。學案的一個目的就是節(jié)約教師上課的寶貴時間,所以有很多學案作業(yè)是需要學生回家之后自主進行預習演練的,這樣老師才能在上課的時候節(jié)省這部分時間。但是在很多的普通學校和平行班當中,學生回家這部分作業(yè)是不能主動完成的,甚至出現(xiàn)抄襲現(xiàn)象。那么在老師上課推動教學的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困難,如果老師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那么也就意味著很多學生這部分的教學內容一無所獲、濫竽充數(shù)。如果老師發(fā)現(xiàn)了,等于又要花費上課的時間來幫助學生完成,那么教學時間只會進一步耽誤,而所謂的自主學習的目的也就沒有真正地達到。
教學目標的太過直接,問題引導的痕跡過重,背景資料過多,是否同樣會限制學生自我對課文的領悟?我觀摩過一些老師的學案教學及學案資料,發(fā)現(xiàn)學案當中的問題都是老師提前預設的,等于是將教案當中自己要求學生回答的問題寫在了學案中而已。而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有著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是依托“文”來體現(xiàn)人的人生觀、審美觀、價值觀的課程。而每一個生命個體對于文本的理解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我們不能武斷地認為哪種理解是對的或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是存在著不確定性的,而這不確定性可能就是老師和學生思想碰撞的機會,這種碰撞正是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力、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是學生實現(xiàn)自我成長的過程,是在特定的時空教師與學生雙向生命運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于老師和學生而言都是多么的珍貴。若是在普通的教學當中,老師顯然可以立刻隨著學生思想的律動順勢調整自己的教學步驟,和學生一起探討文本,研讀文本。而在學案教學當中,顯然預設的問題要么成為阻礙學生自主領悟的絆腳石,要么就成為雞肋,用之不妥,舍之不宜。
學案教學,老師就要依托學案,而在學案的編排中,就會有老師的教學步驟滲透其中,很多老師時時刻刻不忘學案,時刻想著下一步該到學案的哪個板塊,致使在教學過程當中被學案牽著鼻子走。語文課堂就好像為了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完全沒有了人文課堂該有的輕松活潑和諧的氣氛,使老師和學生都很難進入到文本所塑造的意境當中,也就不能深入走入文本,更談何語文教學的感染力呢?所以很多時候教學就流于表面。
學案內容基本雷同,容易造成學生心態(tài)的疲勞。在心理學上,人總是更樂于去接受新鮮的新奇的事物。而學案的編寫,很多時候太過于類似,基本上每一課都是教學目標、重難點、字詞,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老師的預設問題,相關資料以及課后拓展練習。學生初步接觸還會有新鮮感,但是每一篇課文都用同樣的方法、同樣的內容,是誰都會有審美疲勞的,更何況十七八歲的青少年呢?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認為學案教學可以用,但不是課課都要用。在編寫學案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各個學校各個年齡段各個班級學生個體的差異,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本著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適當調整學案內容,適時做出相應的變化,學案只能作為課堂教學的某種工具,而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依托。以上只是筆者很淺薄的一點看法,希望各位專家能夠批評指正。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