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方
摘要 [目的]研究雌蠶蛾最佳冷藏溫度和冷藏時間。[方法]采用不同冷藏溫度和冷藏時間對雌蠶蛾進行冷藏,應用新復極差法(SSR法)對產卵質量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雌蠶蛾在5 ℃條件下冷藏48 h以內,蠶卵質量無不良影響;在2.5 ℃條件下冷藏,隨著冷藏時間的延長,良卵率逐步下降;在7.5 ℃條件下冷藏時間超過24 h時,蠶卵質量明顯下降。[結論]家蠶雌蠶蛾冷藏的最適宜溫度為2.5~5.0 ℃,在此溫度下,冷藏時間不宜超過48 h,且冷藏時間越短越好。
關鍵詞 雌蠶蛾;冷藏適期;SSR法
中圖分類號 S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21-0107-02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best cold storage temperature and time.[Method]Keeping the female silkworm moth in cold storage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time, LSR method (SSR method)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aying quality.[Result]There were no adverse effects on the quality of egg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5 ℃ refrigerated within 48 h;refrigerated at 2.5 ℃, with the prolonging of cold storage, the percentage of good eggs gradually decreased;under the condition of 7.5 ℃ exceeds 24 h, the quality of silkworm eggs decreased dramatically.[Conclusion]The optimum cold storage temperature of female silkworm moth was 2.5-5.0 ℃.At this temperature, the cold storage time should be within 48 h.The shorter the refrigerating time, the better.
Key words Female silkworm moth;Cold storage period;SSR method
目前,生產上90%以上的一代雜交蠶種均由原蠶區(qū)農戶飼養(yǎng)原蠶[1],蠶種場回收種繭,經制種而來。由于不同農戶飼養(yǎng)技術、桑葉質量、氣象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同一對交批次的原蠶發(fā)育時間長短不一,對交品種不能同日發(fā)蛾,出現(xiàn)發(fā)蛾失調情況[2],進而給生產造成嚴重損失。為此,進行雌蠶蛾冷藏試驗[3],研究雌蠶蛾最佳冷藏溫度和冷藏時間,從而減少和消除因發(fā)蛾失調造成的生產損失,實現(xiàn)蠶種繁育優(yōu)質高效。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品種:秋豐×白玉[4],為2017年春季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原蠶區(qū)飼養(yǎng)種繭。產附材料:框制式連紙[5]。冷藏設施:安康市蠶桑中心蠶種冷藏庫。
1.2 方法
1.2.1
試驗設計。試驗設A(冷藏溫度)和B(冷藏時間)2個因素,其中A因素設2.5、5.0、7.5 ℃共3個水平(即A1、A2、A3),B因素設24、36、48、60、72 h共5個水平(即B1、B2、B3、B4、B5),每個水平設置3個重復,每個重復10只雌蠶蛾。A因素每個水平與B因素每個水平交叉搭配形成ab個水平組合處理。對照區(qū)為常規(guī)技術制種處理,即發(fā)蛾后不經冷藏,直接交配制種,設3個重復。
1.2.2
冷藏方法。雌蠶蛾羽化,待鱗毛干燥、蛾翅展開后,按照10蛾/區(qū),平鋪在墊有報紙的磁盤或木盒內(大小不低于24 cm×38 cm),按照一定順序編號后,及時送至冷藏庫外庫,經中間溫度15.0 ℃放置2 h,再移入內庫進行不同溫度冷藏。冷藏至設定的時間后,搬至外庫經中間溫度放置2 h,再搬入交配室,投入雄蠶蛾進行交配產卵。
1.2.3
產卵方式。采用框制種方式,把鐵皮蛾圈放在連紙上,在每個卵圈中投入1只交配后的雌蠶蛾,使其單蛾產卵,并在連紙上進行相應編號。
1.2.4
制種。交配、產卵、蠶卵保護、溫濕度調節(jié)等技術處理按照一代雜交種繁育技術標準進行[6]。
1.3 統(tǒng)計分析
1.3.1
調查統(tǒng)計。待蠶卵呈現(xiàn)固有色后,經10 d左右,單獨調查統(tǒng)計各個重復區(qū)的單蛾良卵數和不受精卵、生種[7-8]等不良卵數量,計算單蛾良卵數和不良卵數。
1.3.2
數據分析。采用新復極差法(SSR法)[9]對單蛾良卵數進行差異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直觀分析
經A因素(冷藏溫度)和B因素(冷藏時間)交互處理后,調查統(tǒng)計各處理雌蠶蛾產卵情況(表1)。
由表1可知,與對照相比,在A1水平下冷藏24 h或在A2水平下冷藏48 h,良卵數和不良卵數(不受精卵數、生種數)與對照區(qū)持平,無明顯差異。在A1水平下,隨著冷藏時間的延長,良卵數逐步減少,生種數顯著增加,冷藏時間達48 h時,不良卵數(不受精卵數、生種數)明顯增多,良卵率下降幅度較大;A2水平對良卵數影響相對較輕,冷藏時間達60 h時,產卵數下降,不良卵數明顯增加;A3水平下,冷藏時間達36 h時,不受精卵數增加,冷藏時間為48 h以上時,產卵數下降較快,不受精卵數顯著增加。
2.2 差異性分析
在直觀分析的基礎上,對試驗結果做進一步的方差分析,精準估計各交互組合處理對蠶卵質量的影響程度。
2.2.1
兩因素間影響分析。統(tǒng)計分析各處理水平下平均單蛾良卵數(表2),計算A、B因素F值,進行顯著性差異水平比較。
方差分析可知,A因素和B因素的不同水平處理后,家蠶雌蠶蛾產卵性能均存在極顯著差異,即不同冷藏溫度和不同冷藏時間均對蠶卵質量有極顯著影響。進一步對A、B兩因素不同交互組合處理進行多重比較。
2.2.2
不同冷藏溫度影響分析。計算不同冷藏溫度下平均單蛾良卵數的LSR值后,進行分析比較,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A2、A1平均單蛾良卵數與A3之間均達到極顯著差異;A2與A1之間差異不顯著,即家蠶雌蠶蛾在5.0 ℃和2.5 ℃條件下冷藏,良卵數極顯著高于7.5 ℃冷藏區(qū)。
2.2.3 不同冷藏時間影響分析。
由表4可知,B1、B2、B3與B4、B5之間均達到極顯著差異;B1、B2與B3之間達到顯著差異;B1與B2,B1、B2與B3,B3與B4,B4與B5之間差異不顯著,即家蠶雌蠶蛾冷藏48 h以內,良卵數極顯著高于60 h和72 h冷藏區(qū);冷藏36 h以內,良卵數顯著高于48 h冷藏區(qū);冷藏24 h與36 h差異不顯著。
3 結論
在生產上,對家蠶雌蠶蛾進行冷藏是完全可行的。家蠶雌蠶蛾冷藏的最適宜溫度為2.5~5.0 ℃,在此溫度下,冷藏時間不宜超過48 h,且冷藏時間越短越好。其中在2.5 ℃冷藏24 h與5.0 ℃冷藏48 h以內,良卵數、良卵率與對照區(qū)基本一致,蠶卵質量無影響;在2.5 ℃條件下,隨著冷藏時間的延長,良卵數下降,且生種數增加較快;在7.5 ℃條件下冷藏24 h后,產卵量和良卵率明顯下降。不同品系的蠶種是否具有相同的特性,需要做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百忍,郭昶.優(yōu)質蠶種生產的探索與實踐[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8-11.
[2] 龔云華.談談制種發(fā)蛾對交調節(jié)的做法與體會[J].四川蠶業(yè),2010,38(2):37-38.
[3] 鄭章云.蠶蛾冷藏試驗[J].蠶學通訊,2011,31(3):8-10.
[4] 張佩禎,季平,沈雪華,等.夏秋用蠶品種秋豐×白玉的育成[J].蠶業(yè)科學,1994,20(1):17-25.
[5] 向仲懷.中國蠶種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456-487.
[6]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蠶業(yè)研究所.中國養(yǎng)蠶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1:364-370.
[7] 諶倫富,柏紅梅.防止蠶種不良卵發(fā)生的主要措施[J].蠶學通訊,2012,32(3):44-46.
[8] 李開平,馬秋宜,江華.淺析溫差與生種的發(fā)生和控制[J].廣東蠶業(yè),2001,35(4):11-12.
[9] 劉權.蠶桑試驗設計與統(tǒng)計方法[M].杭州:蠶桑通報編輯室,1983: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