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子健 翟藝霏
[摘 要]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起就一直備受全世界的關注,我國也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之一,中國共產黨也是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的的擁護者。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典型,研究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思想的關系是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合理路徑。雖然關于儒家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古今中外學者的文獻資料相當豐富,但是關于通過借鑒儒家思想的傳播方式,分析對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意義相關文章卻不多,所以本文的研究價值即在于此。
[關鍵詞]儒家思想;傳播方式;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從十七大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到十九大“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再一次碰撞,這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這是我國文化建設的要求,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文化是國家的魂,沒有強大的文化基石支撐,就筑造不了社會主義大廈。可見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是當前我國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兩架馬車,只有拉好這兩架車,才能真正從本質上把我們的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定高度。在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思想幾經浮沉,曾長期被統治者奉為官方學說,也曾跌落神壇,一度被封殺扼制,如今儒家思想儼然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典型代表,這一點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曲折發(fā)展有很多共同處,所以通過剖析借鑒儒家思想對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普及,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偉大理論,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蓬勃發(fā)展,是我們國家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必做之事,也是我國走向文化強國的必經之路。
1 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遇,是東方傳統思想和西方科學理論的精彩碰撞,儒家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對立還是辯證統一,這一問題的答案根據時代的變化以及人類思想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而不斷變化。
對立關系。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張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這種偏激的觀點孤立了儒家思想和馬克思主義,認為它們是一張紙的正反面,非正即負,馬克思主義要想在中國生根發(fā)芽,就必須摒棄一切儒家思想的內容,是完全獨立于儒家思想的存在。同時,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文化,就必須要與馬克思主義背道而馳。顯然,這樣的觀點并不適用于當今中國的發(fā)展。
并存與融合。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和興起給黨和國家?guī)砹嗽S多機遇和條件,并且對我國國情及社會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馬克思主義之間存在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在很多主導思想和理論方面,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為馬克思主義的提供了傳播和興起的條件和基礎,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涵又為傳統文化的流傳和不斷發(fā)展提供了指導和幫助。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相似部分可以在進行融合之后產生新的思想理念,對于兩者的差異之處,可以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批判觀加以運用,在對儒家思想揚棄的過程中實現現代性轉換而馬克思主義也能夠吸收儒家思想的精華。因此,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其在內涵和本質上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求同存異,揚長避短,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化之路更為通暢光明。
2 儒家思想的傳播方式
任何一種思想理論的產生都是具備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儒家思想的應運而生是由于我國西周時代社會結構轉換和經濟狀況、意識形態(tài)上的變化,也包括孔子及其弟子對儒家思想傳播付出的心血。
編輯專著,保存儒家文化精髓。現今流傳的儒家思想精華部分,大多來源于孔子的《詩》《書》《禮》《樂》《周易》《春秋》等著作。這些著作的內容和思想給予了當代學者許多指導和幫助,其中,《論語》一書中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直至今天仍然對我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具有廣泛影響。
游說諸侯,開辦學堂,創(chuàng)立“士”階層。孔子為了傳播自己的思想理念,采用了許多新穎的方式,不僅注重基礎理論的傳播,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與處理也非常重視。并建立一個新的且獨立于政府之外的政治主流“士”階層。他們向各國統治者講述自己的政治主張、軍事主張和外交主張,以及自己的文化觀念。而這種少見的社會現象就是游說諸侯,它的出現是由當時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笆俊彪A層作為社會信息的傳播者,他們多懷有崇高的社會理想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推動了不同階級階層之間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經驗的交流,因此他們成為了社會變革的活躍人物。
以樂教人,增強傳播的有效性。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建立了一套以“仁”為核心的思想理論,以樂教人的教學方式在這套思想體系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鬃邮讋?chuàng)運用文藝的形式來傳播自己的思想觀點和主張,相比于先秦時期占主體地位的說教形式,新型的樂曲表達顯得更加生動易于接受,并且能夠在無形當中給予人們潛移默化而有深遠的影響。
3 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啟示
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的種子,就此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上開始生長,并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儒家思想的轉播方式那里,我們可以借鑒到,推廣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必須抓住這個過程的四個要素:理論本體、受眾群體、傳播群體及傳播方法。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內涵。馬克思主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過時的,相反,它是可以完全融入到各個時代中去,和時代精神完美融合,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馬克思主義那里也可以找到類似觀點。雖然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9世紀,但是只要馬克思主義理論能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到當代的詩歌、散文、小說、歌曲、戲曲、電視、電影中,依然可以煥發(fā)新的活力,自身理論不斷豐富,以此推進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得到廣泛宣傳和普及。只有使用大家都能看明白的語言來深入淺出地闡述馬克思主義蘊含的道理,保證做到用最簡單的文字和最清新的文風來表達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在大眾中得到廣泛傳播。更為深刻的是,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人民群眾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尤其是人們在思想領域存在的困惑和不解,幫助他們分析目前存在的焦點問題產生的原因,一定不能回避一些群眾普遍關心的、長期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的要害問題,只有做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解決問題,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工作有意義,并且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第二,受眾群體。在我國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并且擁有多民族的國家,所以群眾內部差異性較大。因此,我們在傳播馬克思主義過程中要結合群體實際,針對不同群體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宣傳策略。比如對于少數民族來說,首先要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信仰,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傳播馬克思主義,所以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實際情況,細化出多種教育、宣傳模式,形成多種類的普及內容。
第三,創(chuàng)新傳播手段。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fā)展,理念知識的傳播形式也更加多種多樣。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過程中,可以不僅僅局限于學校課堂中的授課方式、運用互聯網展開更為豐富多彩的新型傳播途徑,創(chuàng)造出大眾喜聞樂見的思想文化。通過事跡報道、紀錄片回憶等方式,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加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更加地深入人心。信息時代的來臨也為馬克思主義傳播提供了新平臺,我們必須時刻關注和利用新的傳媒手段和技術,分析其帶來的各種社會關系和媒介形式給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帶來的新課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馬克思主義的時效性、科學性、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受眾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依托我國各種傳統媒介與現代媒介兩種方式傳播,只有用最新的傳播載體傳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才能體現其時代特色。
第四,培養(yǎng)馬克思主義堅定的擁護群體。這里的擁護群體與前文中的受眾群體略有不同,馬克思主義用戶群體偏向于上層建筑,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者。筆者認為必須針對受眾群體的層次和心理,利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深入研究傳播方法和規(guī)律,培養(yǎng)出一支在黨的領導體制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隊伍,組織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工作。古往今來,國家或者官方宣傳機構一直是經典文化詮釋和傳播的唯一主體,但是,隨著文化非經典化和社會的轉型,文化主體已己經呈現多元化、個性化、民間化的趨勢,國家或者官方宣傳機構不再是各種文化信息的唯一發(fā)布者,因此,推動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主體也應該多元化、民間化、個性化。馬克思主義不僅可以自上而下地灌輸,同時也可以自下而上的前進,馬克思主義不但可以被專家學者研究,也可以是每個平民百姓的日常談資,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化,是可以充分借鑒吸收一切優(yōu)秀思想文化的源泉。
任何一種思想理論的傳播都有其獨特的方式和效果,其實無論是儒家思想還是馬克思主義,它們在傳播方式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共同之處,只不過本文側重于從儒家思想的主要傳播方式入手,因為儒學誕生于中國古代西周時期,儒家思想在當時那樣落后的年代仍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更應該充分利用任何能獲得的資源,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具體實踐逐步結合,深入拓展拓寬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研究領域。
[參考文獻]
[1] 孫雙武,羅新紅.依據高考新理念精設專題 緊扣考點新變化有效復習(二)[J].試題與研究,2010(08).
[2] 方光華,袁志偉.侯外廬的宋明理學史研究[J].國際陽明學研究,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