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策
摘 要:《許三觀賣血記》以主人公的十二次賣血經歷貫穿了其平凡的一生,許三觀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人物,但在他的身上卻不時地閃現(xiàn)著偉大的人道主義關懷,他用自己的血溫暖著自己的家庭,在他悲壯的賣血經歷中也不斷涌現(xiàn)著許許多多溫暖的人,本文擬從許三觀與許玉蘭的夫妻情,與一樂的父子情,與當?shù)厝说泥徖锴橐约芭c萍水相逢小人物的人性關懷四個方面管窺作品中博大的人性光輝
關鍵詞:許三觀;溫情;人性光輝
余華作為80年代有代表性的先鋒派作家之一,在其早期的創(chuàng)作中,以異常冷靜的筆觸向讀者展示著暴力、殺戮、血腥和苦難,90年代之后,余華的作品逐漸回歸溫情,其所描寫的苦難也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不再是那種與暴力相伴的深深的絕望,而是逐漸凸顯苦難之后平靜、溫情與希望,帶給讀者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对S三觀賣血記》就是余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與其另一部代表作《活著》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90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這兩部作品都記敘了其主人公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經歷的種種苦難,《活著》通篇彌漫著苦難與悲傷,直到結尾才回歸平靜,向讀者展示出活著真正的意義。而《許三觀賣血記》卻在接二連三的苦難中不斷折射出人與人之間的絲絲溫情,讓讀者在寒冷的文字中漫步時能夠偶遇暖風。
縱觀許三觀的一生,可以說是卑微如塵土,但他并沒有被那個時代扭曲成蛆蟲,面對苦難的那種堅韌品格和擔當精神讓每一個讀者都肅然起敬。許三觀的十二次賣血經歷是作品中的主線,每次到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他總是用賣血這種方式來與命運進行抗爭,幫助自己的家人度過難關,在賣血的過程之中,許三觀的人格魅力也不斷升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小人物形象。余華說,“作家的使命不是發(fā)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睆脑S三觀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高尚,也看到了許三觀與小說中其他人物之間的愛情、親情和友情,這些人與人之間的脈脈溫情自然而然地在作品的字里行間流淌著。
一、相濡以沫——與許玉蘭的夫妻情
許三觀與許玉蘭的結合荒誕又可笑,沒有任何浪漫的元素作鋪墊,八角三分錢的東西外加都姓許的緣故,許三觀就娶到了這位“油條西施”,他們的婚姻生活,雖然根本算不上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但用相濡以沫來形容還是極其恰當?shù)?。當許三觀得知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時,對許玉蘭又打又罵,他咽不下這口氣,并且為了他心里所謂的“平等”,還選擇了一次出軌,但是最終夫妻二人還是互相原諒,默默包容了對方。面對自然災害時期艱難的生活環(huán)境,許玉蘭仍不忘在許三觀生日的那天往玉米粥里放了一點糖,并且要許三觀多喝一碗,在那樣難熬的日子里,這種妻子對丈夫的關懷更加讓人溫暖。文革期間許玉蘭被剃了陰陽頭,掛上了“妓女”的牌子被批斗,許三觀不離不棄,每天為妻子送水送飯,還騙過旁人將紅燒肉藏在白飯底下,看著妻子伸手捶腿時說了句簡單的“腿都麻了”,許三觀的眼淚就快要出來了,丈夫對妻子的脈脈溫情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讓讀者感到揪心的那一場家庭批判會,更是將許三觀對許玉蘭的愛升華到了極致,在許三觀簡單而樸素的思想意識中,夫妻就應該有難同當,作為丈夫不能讓妻子獨自承受外來的傷害,所以當三個兒子對許玉蘭輪番批斗之后,許三觀終于忍不住了,對自己的兒子們坦白了自己的生活錯誤,為了減輕兒子們對許玉蘭的恨,他說“其實我和你們媽一樣,都犯過生活錯誤,你們不要恨她……你們要恨她的話,你們也應該恨我,我和她是一路貨色”,簡單的幾句話,一個有責任有擔當?shù)恼煞蛐蜗筌S然紙上。當許三觀老了,得知自己的血賣不出去的時候,他邊走邊哭,這種絕望與無奈也只有許玉蘭能夠真正理解,她聲淚俱下,拉住許三觀的手說:“許三觀,我們走,我們去吃炒豬肝,去喝黃酒,我們現(xiàn)在有的是錢……”,夫妻之間幾十年相濡以沫的深情以及那種不言而知的互相理解在平凡的文字中閃現(xiàn),帶給讀者深深的感動和震撼。
二、父愛如山——與許一樂的父子情
許三觀給一樂的父愛厚重如山,對于一樂不是自己親生兒子的現(xiàn)實許三觀長久無法釋懷,但每次當一樂需要他的時候他又勇敢地承擔起作為父親的責任。在全家人生活最艱難的時候,許三觀賣了血帶著家人去吃面條,而只讓一樂去吃了一小塊烤紅薯。一樂感到委屈出走認親爹,最后幾近萬念俱灰的時候,終于迎來了許三觀的找尋。許三觀雖然嘴上罵著一樂但還是背著他去吃了一碗在當時極其奢侈的面條,偉大的父愛在這一刻足以讓血緣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一樂得了肝炎危在旦夕的時候,面對幾乎是天文數(shù)字的治療費用,許三觀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家里沒有錢,我就出來賣血,我一路賣過去,賣到上海時,一樂治病的錢就有了……”,他這一路上的賣血經歷將小說的情節(jié)推上了高潮,他知道這樣頻繁的賣血會賣掉自己的性命,可面對重病的兒子,自己的命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賣血的過程中,他在林浦一碗碗地舀著冰冷刺骨并且發(fā)綠的河水往肚子里灌,縮成一團在街道上抖動,最后兩腿一彎倒地不起,這些情節(jié)讀之令人潸然淚下,那個狹隘愚昧的許三觀形象早已一去不復返?!拔铱旎畹轿迨畾q了,做人是什么滋味,我也全知道了,我就是死了也可以說是賺了。我兒子才只有二十一歲……”為了兒子,許三觀已經做好了以命換命的準備,這一刻,許三觀偉大的父愛和人性之美已經達到了頂峰。許三觀十二次賣血經歷中,有七次都是為了這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兒子,舐犢深情感人肺腑。另一方面,一樂作為許三觀所謂的“養(yǎng)子”,對許三觀深厚的感情也可見一斑,在給何小勇喊魂的時候,面對何小勇妻子以及許玉蘭的一再催促,他堅持許三觀才是他爹,甚至和許玉蘭翻了臉;在家庭批斗會上,他說自己最愛的是毛主席,第二愛的就是許三觀。另外從許三觀的話語中也能了解到一樂對他的感情,在得知何小勇被車撞了之后,許三觀對鄰居說:“說起來我做了十三年的烏龜,可你們看看一樂,對我有多親,比二樂、三樂還親,平日里有什么好吃的,總要問我:爹,你吃不吃……一樂對我好,為什么?也是老天爺獎我的……”雖然在整部作品中沒有直接描寫一樂對許三觀表達愛的行動付出,但從這些言語之中,也可以看出一樂對許三觀深厚的感情。作為作品中最為關鍵的人物,許三觀和一樂之間濃濃的父子情誼為這部悲壯的作品注入了暖暖的熱流。
三、淳樸善良——與當?shù)厝说泥徖锴?/p>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雖然沒有一個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網絡,對許三觀一家所在小城居民的著墨也不算多,但波瀾不驚的情節(jié)之中仍展示著當?shù)厝颂赜械拇緲闵屏?。每當許玉蘭與許三觀鬧矛盾后坐在門檻上呼天搶地的時候,總會聚攏上來那么一群鄰居,有真正關心他們的,當然也有看熱鬧的,無論是什么初衷,都讓人感到濃濃的人情味。同時,不管是當許玉蘭去何小勇家受到打罵,還是一樂哭泣著出走,抑或是許三觀因為賣不了血而獨自在街上流淚,總有那么一群熱心腸的“信使”,向他們的家人報信。以上種種,都是當今社會鄰里之間匱乏的東西,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漸漸習慣了自掃門前雪,這種原始而樸素的鄰里關懷更顯得彌足珍貴。許三觀一家和方鐵匠算是有過節(jié)的,與何小勇一家更是蔓延著仇恨,可當許三觀為了重病的一樂,挨家挨戶借錢的時候,方鐵匠慷慨解囊,何小勇的妻子和女兒更是拿出了十七塊錢,是借給許三觀錢最多的一家,最大的仇家卻給了他們最大的幫助。矛盾和仇恨也許不可避免,可當一方有難時另一方卻能冰釋前嫌施以援手,這才是最樸素的人道主義,也是人性熠熠生輝的地方。
四、人性本善——與萍水相逢小人物的人性關懷
在所有的小說中,與主人公只有一面之緣的小人物往往只是曇花一現(xiàn),但卻總是在不經意間帶給我們深深的感動,《許三觀賣血記》中也有不少這樣的小人物。來順來喜兄弟倆與許三觀陌路相逢,卻用最特別的方式幫助著許三觀:當他們聽說許三觀連著賣血是為了救兒子,又聽說自己的血比許三觀的濃,一碗可以頂他兩碗的時候,決定將自己的血賣給許三觀,再由許三觀賣給醫(yī)院,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讓許三觀多賣點兒錢,他們的善良和聰明夾雜著愚昧色彩,但卻同樣令人感動。給許三觀送來鹽和熱茶的林浦居民,將倒地的許三觀送入旅館并照顧他的路人,用小豬幫他暖被窩的老頭,這些小人物的善良給小說悲愴的情節(jié)增加了恰到好處的暖意。
《許三觀賣血記》中能夠觸動讀者情感神經,帶給讀者感動和震撼的情節(jié)非常之多,無論是許三觀一家,還是方鐵匠、何小勇的妻女等當?shù)鼐用瘢踔料窀?、阿方、來喜、來順以及連姓名都沒有出現(xiàn)的路人這樣的小人物的身上,都閃現(xiàn)著人與人之間的脈脈溫情。許三觀是幸運的,他生活在那樣一個既好又壞的時代,雖然災禍不斷,但淳樸善良的人們總是熱心地幫助著許三觀化解著生活中的苦難。許三觀也是偉大的,他像耶穌救世一樣不斷犧牲著自己,一次次地挽救自己的家人于危難之中,尤其是一路賣血去拯救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一樂,這個偉大的舉動,已經背離了他腦子里原本根深蒂固的倫理綱常。托爾斯泰曾說:“看不到獎賞去做事,并且是懷著愛心去做,那么這一行為必定是屬神的”,雖然許三觀并非神,僅僅只是一介凡人,但他的人格中有著和基督教倫理價值想通的地方,對于他的家庭來說,許三觀就是救世主。
《許三觀賣血記》中的人物幾乎都只是社會底層的凡夫俗子,他們身上有著典型的國民劣根性,也有著人性光輝,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他們身上的人性光輝依舊閃耀著,最終超越了所有的陰暗面。許三觀作為最典型的人物,他身上的人性光輝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不斷升華,逐漸被讀者認可、喜歡甚至崇拜,他人性中卑劣的一面在大愛與大善面前也就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王安憶評《許三觀賣血記》時說:“余華的小說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卻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違反那么一點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么一點不循常情,成了英雄。比如許三觀……許三觀的英雄事跡且是一些碎事,吃面啦,喊魂什么的,上不了神圣殿堂,這就是當代英雄了?!闭且驗樵S三觀人性光輝中的寬容與善良,成就了他這個渺小而又偉大的當代英雄,也成就了作品本身的文學價值。
參考文獻:
[1]余華.《許三觀賣血記》.作家出版社,2008年
[2]王達敏.《余華論》.安徽文藝出版社,2016年
[3]洪治綱.《余華評傳》.作家出版社,2017年
[4]林喜敬.從《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看余華的生存哲學.青島大學,2009年
[5]張一瑩.《許三觀賣血記》主題層面的基督教人道主義情懷.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