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榮 張楊 王瑞
摘 要:在“健康中國”召喚下,全民健身隊伍日益壯大,但健身場地嚴重匱乏,使體育鍛煉受到限制。學校體育場館設施資源是發(fā)展全民健身的重要物質保障,能有效緩解社會大眾需求日益增長與場地設施資源匱乏之間的矛盾。本文主要對我國學校體育場館運營模式及對外開放的程度進行研究,然后提出合理性建議,力求在滿足體育教育教學的情況下,利用它的多元價值,為全民健身的發(fā)展提供合理,有效的物質基礎。
關鍵詞:學校體育場館 場館設施 運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G8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4(a)-0141-02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把體育產業(yè)作為綠色產業(yè)、朝陽產業(yè)培育扶持。并也相繼提出到2025年,人均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億這樣一個格局。就目前來看我國全民健身的開展比以往的任何階段進行的都要好。但當下可提供人們鍛煉的體育場地和器材設施卻嚴重不足。近年來,大爺大媽因跳廣場舞與年輕人搶占籃球場、高考期間拒停跳舞、青島老人暴走團占據快車道健身等消息頻見諸媒體。這些沖突背后所反映的問題,根本原因就在于老年人健身場地緊張。伴隨著全民健身的如火如荼進行。老人健身場地緊張的問題并非只是冰山一角。
我國第六次體育場普查數據表明,在當前,我國體育教育場地面積已經超過了十億平方米,占總體育場地的百分之五十三,體育場數量超過六十六萬,超過總量的百分之三十八點九八[1]。根據這些數據顯示,學校體育場館資源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它的主要目的是服務于體育教育教學,在功能上還是為滿足學生的需求而服務。
1 我國學校體育場館運營模式的現狀
近幾年來,由于學校對體育的重視,很多體育項目在學校受到歡迎,與此同時,對學校體育場館建設日趨完善,基本上都能滿足學生的體育教學和體育健身,一些高校場館里還專門配備有標準的游泳館,羽毛球場,網球場,健身房等等,項目的多樣性以及體育資源的充裕使得很多學校選擇體育資源面向社會群體對外開放,放寬對社會群體進入學校體育場館鍛煉的條件。但是,由于每個學校他們運用的管理模式是不一樣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水平的高低,這些都對學校體育場館資源的使用管理造成影響。問題主要表現在體育場館開設的項目、對外開放的時間、如何開放、資源的合理化分配、制定的法規(guī)制度、評估標準等方面都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基本上都是根據各個學校的情況來設定的運營模式,存在很大多弊端。
第一,缺少一套合理的體育場館管理制度。制度上的缺失直接導致了體育場館在運營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不能被及時的解決。由于學校體育場館選擇開放的時間一般都必須要避開學生正常進行體育教學的時間,而僅開放的這個時間段往往都是在人們上下班的高峰期,這個時候很少有社會群體前來鍛煉。盡管周六周日的時間很充裕,但是學生和外界的人前來鍛也有很多,造成場地的擁擠,引發(fā)一些潛在危險。
第二,體育場館功能單一、運營手段單一。沒抓住當下全民健身的這個良好商機,做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第三,校園安全風險規(guī)避不完善。各個出入校園社會人員的自身目的不同且個體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師生之間與社會人員之間存在著根本的潛在矛盾。校園內部基本設施、固定財產等丟失、破壞現象日益嚴重,而且還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安全隱患,學校治安管理工作也面臨全新挑戰(zhàn)
2 我國體育場館運營模式的概況
學校體育場館運營模式指的是一套固化的應用在體育場的日常經營、管理的操作系統(tǒng)。這套操作系統(tǒng)是以實現管理人員服務目標,在實際工作之中多次運用后形成一套完整、固定的系統(tǒng)[2]。在當前,我國主要應用的體育館管理模式主要包括自主運營、政府購買、委托管理三種。
2.1 政府購買模式
這種模式是依靠政府監(jiān)督,每年給學校提供財政支持,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對外開放時間,通過免費或者收取一定金額的費用,這兩種方式為全民健身提供一定的體育服務需求。在政府部門的監(jiān)督下,有助于政府轉變職能,充分利用學校體育場館資源為社會大眾提供公共體育服務。這是政府為了解決群眾體育鍛煉場地緊張問題和學校聯合,通過一定的資金支持,鼓勵學校的體育場館加大對社會群體的使用力度。
當學校的體育場館涌入外界的社會群體加入時,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例如,場地器材遭到磨損,運動過程中遭受到意外傷害,管理人員的薪酬不合理等等。
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大筆資金的投入進行保障??傮w說來,現如今雖然有很多政策鼓勵學校體育館面向社會群體開放,但是再具體政策落實的過程中,效果并不是很明顯。
2.2 委托管理模式
委托管理模式是在保證正常教學和課余體育活動的前提下,通過契約形式將學校體育場館委托給具有較高經營管理水平的第三方機構,學校根據雙方約定的內容向第三機構方支付一定的服務費用[3]。它的新穎之處是引用第三方機構的專業(yè)人才進行管理運營,這樣一來,場館資源被合理配制,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拉動了經濟效益的增高。這種模式為社會大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體育服務,不僅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兼顧到了體育場館的社會效益,而且,第三方機構為社會大眾購買保險,可以規(guī)避一定的風險責任,降低了安全隱患所帶來的風險。
2.3 自主經營模式
自主經營模式是通過學校的體育部門對體育場館設施直接進行統(tǒng)一管理經營的一種模式[4]。這種模式在當下應用的比較多,高校也會采取自主經營模式,但一般常見于中小學,學校根據自身的教學時間和場館設施資源來合理安排對外開放的項目和時間。但是這種模式下,由于只注重學校的體育教學,對社會開放的程度并不是很廣,而且更嚴重的是負責管理場館運營的人大多都是學校外聘的臨時工或者是兼職體育老師,他們當中的這些并不具備相關的體育管理的這方面的專業(yè)知識。
3 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運營模式的合理性建議
3.1 政府、學校、消費者共同協作。
首先,政府方面應給予對外開放的體育場館一些財政上的補貼。其次,高校方面應強化“以場養(yǎng)場,以館養(yǎng)館”的思想,樹立市場觀念,正確的定位,樹立學校自己體育場館的品牌形象。加強體育場館管理人員的專業(yè)性的培養(yǎng)。合理利用學校的場館設施,開辦各類培訓班。最后,合理引導消費者群體進入校園健身,提供人性化服務。。
3.2 合理制定場館開放時間
場館開放既然要面向大眾群體,就必須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方案,處理好在校學生和社會群體需求的關系,在開放時間和項目設置方面,要根據大眾的生活習慣和喜愛程度進行科學規(guī)范的設計,可以應用互聯網平臺,隨時發(fā)布學校體育場館哪個區(qū)域處于閑置狀態(tài),外界人員可以隨時關注詳情,提前預約,如此一來,場館就能夠被合理高效的利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體育總局第六次全國體育場館普查數據公報[EB/QL].2015-03-07.
[2] 蔣仲君,張恒波.成本效益視野下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管理策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1):20-24.
[3] 顧冬梅.高校體育場館專業(yè)化管理模式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4):30-32.
[4] 應姍姍.寧波市區(qū)中小學體育場館托管模式的實證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18(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