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 要] ?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我國各大高校與境外高校合作互派交換生項目越來越多,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亦成為研究熱點。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提出、應急安全、黨建研究、網絡思政、輔導員隊伍建設和課程改革等方面存在進一步拓展研究的空間,可供研究者作為參考。
[關 ? ?鍵 ? 詞] ?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黨建;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5-0226-02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讓孩子去海外留學,高校也在著力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外派大學生到境外高校進行短期或者長期的交流學習。根據校際簽訂的互派學生交換學習協(xié)議,由高校派出、學籍在國內,在大學或研究生期間赴境外高校交換留學的大學生我們稱之為交換生。交換生由于離開了國內高校,進入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在不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語境中會接觸到各種思想文化的沖擊,從而引發(fā)應急安全、教育管理、心理健康等不同問題。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空間,貫徹了思想政治教育“全員、全過、全方位育人”理念,實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國內國外的全面覆蓋。加強高校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熱點之一。筆者將近年來關于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做了詳細的梳理,以期對當前的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進行總結,供研究者參考。
一、關于交換生的國內研究情況
(一)專著
目前國內尚未有專門研究海外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著。但是近年來不少討論中外合作辦學以及教育國際化的專著,可以作為我國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論背景和理論參考,包括陳昌貴《走進國際化:中外教育交流與合作研究》,程星《大學國際化進程》,趙立瑩《國際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組織發(fā)展研究》,梁綠琦《國際化教育的理論與探索》,楊啟光《教育國際化進程與發(fā)展模式》等。相關研究專著集中關于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的探索,尚未有聚焦于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的專著出版。
(二)各類論文
以“交換生”為篇名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網(CNKI),搜索共有289個結果,包括35篇碩士論文,254篇學術論文。在這35篇碩士論文中,關于交換生的跨文化交際研究成為大多數研究者選擇的主題;其次,關于交換生語言習得、教學質量和教學管理的研究論文有多篇。而關于思想政治研究只有3篇。分別是聶慶艷《我國出國留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研究》、崔紫娟《文化多元化對大學交換生政治認同的影響研究》和陶春麗《中國高校輸出國際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這三篇文章是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
搜索的過程中,除了交換生之外,還涉及了“中外合作辦學”“海外留學生”等一系列與交換生有關的概念,我們以“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為篇名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網(CNKI)搜索,有博士論文1篇,碩士論文8篇,期刊論文286篇,以“海外留學生”為篇名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網(CNKI)搜索有243篇,繼續(xù)以“境外留學生”為篇名進行相似搜索,共有文章9篇。以上文章內容涵蓋了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學生跨文化適應、管理模式、心理健康、道德文化、黨建思政、教學管理、就業(yè)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方面內容。雖然文章很多,但是經過細致的篩選,在以上的文章里關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研究側重于學生在國內的教育管理部分,尤其是學生管理模式的文章占據了大部分,而學生在國外的學習實踐部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相對較少。
二、相關論文的學術觀點和存在問題
(一)交換生思想政治研究的理論和框架提出
姚明、趙諍較早提出海外留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聶慶艷提出關于留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研究,崔紫娟指出健全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平臺、主體和隊伍等方面來闡釋思想政治教育國際化的創(chuàng)新和意義。陶春麗的碩士論文以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為研究對象和主題,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分別探討中國高校輸出國際交換生出國前、出國后以及回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主體和方式。該論文為本項目提供了前期參考的視角和部分理論的借鑒。而在海外留學生的思政教育的實踐創(chuàng)新方面,則是該論文所匱乏的,因此,關于高校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創(chuàng)新還有一定的空間。
(二)高校交換生應急安全研究
沈永英提出建立境外留學生的應急安全戰(zhàn)略管理的預案、管理細則,健全管理隊伍等。李濤提出保障本國海外留學生群體的安全和合法權益是我國當前最為重要的國家海外利益之一。屈佳分析海外留學生安全防范意識不足、監(jiān)管缺失等問題??傮w而言,關于交換生的應急安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文章較少。
(三)高校交換生黨建研究
海外留學生的黨建實踐和研究是近年來研究熱點,研究成果較為成熟。相關的研究文章一致認為,利用網絡信息手段推進高?;鶎訉W生黨支部建設,這是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加強出國學習大學生黨員教育工作的有效新舉措。陳宏偉等在實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適應海外新形勢建立海外留學生黨員的“紅色網絡平臺”和長效機制,實現線上線下、國內國外聯(lián)動模式,推進海外黨員教育。
崔春花等在《當前高校學生黨支部創(chuàng)新設置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也提出了設立海外學生黨支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范寶祥、楊琳等學者的文章認為通過規(guī)范海外留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機制,形成以海外學生黨員為主體、以加強延續(xù)性教育為保障、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海外黨員教育管理新模式,努力保持海外學生黨員的先進性。包莉《新媒體視閾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國內外黨建對接模式回顧及展望》,郭強、孫秀成《新時期高校海外留學生黨建工作探析》、《信息化視閾下海外學生黨建工作的現狀與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一南京郵電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為例》等文章一致認為,通過規(guī)范海外學生黨組織建設,以“網絡黨建”為平臺,開拓海外學生黨建工作新模式,從而增強海外學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此外,海外學生黨建的研究文章還包括謝銘威等《境外高校交換生黨員的教育與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湯力峰《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下高校出國學生黨員管理工作研究》等。但是也存在大量短小重復雷同的文章,實證類的創(chuàng)新文章很少。
(四)高校交換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相關學術研究不約而同意識到網絡社交媒體對于外派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開拓思政教育載體,豐富溝通交流以及教育的形式,改變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的模式,從而實現海外學生思想教育的管理和創(chuàng)新成為相關論文的一致看法。相關論文包括朱潤萍、趙曉泉《海外留學生愛國情懷的網絡呈現——基于對澳大利亞中國留學生QQ群的內容分析》,陳崔玨、張蕓、孫晨陽《基于“易班”平臺的大學生黨建工作遠程化模式探索——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海外留學階段黨建工作的實踐創(chuàng)新》,葛郝銳《高等教育國際化形勢下海外學生的思想教育與管理創(chuàng)新》等。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的手段主要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對交換生進行線上線下互動,開辟國內國外思想教育無縫對接,實現對交換生思想引領是當前重點和熱點。
(五)輔導員隊伍建設
劉瑩玉《中外合作辦學中海外留學生骨干隊伍建設與培養(yǎng)探索》、蘇健《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輔導員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等文章陳述的是中外合作辦學的復雜性,對輔導員提出了更高的業(yè)務能力要求,比如英語和計算機水平要提高,國際合作與協(xié)調能力增強等。但是對于海外學生的管理方面,目前尚未對輔導員提出實際的要求。筆者認為,要完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務,輔導員首先要到外派留學生所在的國家和地區(qū)考察、交流和訪問,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生活情況,才能更好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癥下藥,防患于未然,使思政教育落到實處。因此,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輔導員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思政課的改革與教育
姜彥君等學者認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指導文件、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等三方面針對性缺乏,必須找到適應中外辦學機構的自身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實效等。我們意識到,關于思政課的設置大部分中外辦學院校只設立在學生在國內學習期間,而國外留學期間,思政課程完全缺失。這有客觀原因,但是筆者認為,加強海外留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可以采取選修網絡課程、實踐學分等辦法來實現與國內思政課程的對接。
三、結論
以上研究論文在安全應急、學生黨建、思政教育和管理、輔導員工作創(chuàng)新等方面提出了可供借鑒的方法,尤其是提出解決交換生管理和服務問題的關鍵在于通過優(yōu)化組織架構,規(guī)范管理機制、利用網絡資源、加強出國前教育、發(fā)揮黨員戰(zhàn)斗堡壘作用等方式,提升黨員思想覺悟,構建可操作、有實效的出國學生管理模式。面對高校出國留學的學生大軍,相關研究逐漸升溫,教學管理模式的探討非常充分,但是交換生思想教育研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研究,沒有相關的專著,也沒有深入研究的系列文章,尤其是科學實證類的文章較少,使這一研究領域存在許多空白點,而這是中外辦學或者是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研究得非常細致深入,明顯還有巨大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陳昌貴.走進國際化:中外教育交流與合作研究[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2]程星.大學國際化進程[M].商務印書館,2014.
[3]趙立瑩.國際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組織發(fā)展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4]梁綠琦.國際化教育的理論與探索[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5]聶慶艷.我國出國留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5.
[6]崔紫娟.文化多元對大學交換生政治認同的影響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
[7]姚明,趙諍.中國海外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芻議[J].東南亞縱橫,2006(5):72-74.
[8]陶春麗.中國高校輸出國際交換生思想政治教育[D].中南民族大學,2010.
[9]沈永英.論高校境外留學生應急安全的戰(zhàn)略管理[J].戰(zhàn)略決策研究,2013(1):63-70.
[10]李濤.中國海外留學生群體安全利益的維護[J].學術探索,2013(10):103-107.
[11]屈佳.中國海外留學生被害問題研究:基于7起留學生被殺害案件的分析[J].理論月刊,2017(6):184-188.
[12]陳宏偉,齊山華,陳文生,等.我國高校海外留學生黨員教育對策[J].高校輔導員,2015(2):62-65.
[13]崔春花,丁貞棟.當前高校學生黨支部創(chuàng)新設置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5):41-43.
[14]范寶祥.國際化視野下的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8):39-40.
[15]楊琳.海外大學生黨員教育與管理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9):48-49.
[16]包莉.新媒體視閾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國內外黨建對接模式回顧與展望:以南京郵電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為例[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J],2013,12(2):166-168.
[17]郭強,孫秀成.新時期高校海外留學生黨建工作探析:以南京部分高校為例[J].社科縱橫,2011(10):145-148.
[18]郭強,孫秀成.信息化視閾下海外學生黨建工作的現狀與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以南京郵電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為例[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00-105.
[19]謝銘威,張璇.境外高校交換生黨員的教育與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2):130-131.
[20]湯力峰.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下高校出國學生黨員管理工作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2(s1):107-108.
[21]朱潤萍,趙曉泉.海外留學生愛國情懷的網絡呈現:基于對澳大利亞中國留學生QQ群的內容分析[J].視聽,2015(18).
[22]陳崔玨,張蕓,孫晨陽.基于“易班”平臺的大學生黨建工作遠程化模式探索: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海外留學階段黨建工作的實踐創(chuàng)新[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4):259-262.
[23]葛郝銳.高等教育國際化形勢下海外學生的思想教育與管理創(chuàng)新[J].世界教育信息,2008(6):39-42.
[24]劉瑩玉.中外合作辦學中海外留學生骨干隊伍建設與培養(yǎng)探索[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6)115-117.
[25]蘇健.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輔導員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1(4):101-102.
[26]姜彥君.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思政課管理理念的新發(fā)展[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