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璐 許睿
[摘 ? ? ? ? ? 要] ?在現(xiàn)代動機研究中,期望價值理論一直是解釋行為選擇的重要理論之一。在期望價值理論的框架中,效能期望和對任務的主觀價值判斷是影響個體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重點討論自我這一因子在期望價值理論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對自我較能和自我身份在外語學習中的應用,分析影響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的因素,提出動態(tài)循環(huán)的動機研究方法,為外語動機研究提供新的研究途徑。
[關(guān) ? ?鍵 ? 詞] ?期望價值理論;自我較能;自我身份;動機研究;外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 ?H319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5-0026-03
動機理論一直是外語學習研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解釋學生個體的學習行為選擇以及指導教師的有效外語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期望價值理論是現(xiàn)代動機研究中的重要理論之一。近年來,隨著對社會文化和社會認知作用的重視,自我與社會的交互關(guān)系也逐步成為期望價值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自我的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且循環(huán)的過程。這一過程對個體的外語學習行為選擇有決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自我形成過程在動機理論框架下的影響機制,并應用到個體外語學習行為選擇的分析中。
一、期望價值理論模型
期望價值作為一種動機理論,是研究動機與成就的重要理論模型之一。期望價值理論認為,個體對成功完成一項任務的期望以及對這項任務的主觀價值判斷決定了最終成就。Atkinson (1957)[1]提出了早期的期望價值模型。Atkinson 的期望價值理論模型對行為動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為復雜和全面的分析角度。他將實現(xiàn)成就的動機、主觀可能性預期和成就的誘因價值三個因素綜合起來,構(gòu)建了早期的期望價值理論模型。
Eccles et al. (1983) [2]在Atkinson的基礎(chǔ)發(fā)展出了現(xiàn)代期望價值的理論模型,并應用到分析學生的數(shù)學成就結(jié)果中。不同于Atkinson 的模型,現(xiàn)代期望價值理論模型更加詳細地分析了期望和價值的相關(guān)因素,并將心理、社會、文化等因素加入理論模型中,完成了從對單純個人內(nèi)在信念的分析轉(zhuǎn)化到對整個社會和文化對個人信念產(chǎn)生影響的分析,其中包含兩個核心問題“我是否有能力完成這項任務”以及“我是否愿意完成這項任務”。這兩個問題決定了個體的信念,指導個體對一項任務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量,完成困難任務時的持久度以及當兩項任務沖突時如何做出選擇。Eccles(2009)[3]進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期望價值理論模型,提出了自我這個因子。她認為無論是個體自我還是集體自我,都會影響塑造個體對任務成功的期待和對任務價值的判斷。在她的理論框架中,一共包含了五個部分。這五部分有著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第一部分由四個因素組成,分別是頂端文化環(huán)境(比如社會角色系統(tǒng)、社會活動評判,文化標準)、關(guān)鍵社交者的信念和行為(比如父母、老師、兄弟姐妹、同伴)、個人及家庭的特點(如才能、性別、種族、家庭人口)以及個人過往經(jīng)驗。這四大因素是個人與現(xiàn)實世界形成交互的最主要來源。第二部分包括個人對第一部分的認知和解讀以及對第一部分經(jīng)歷的記憶和情感反應。第三部分包括兩個因素,形成的個人知識和未來目標、形成的個人和集體自我。第三部分的兩個因素分別對應影響并形成了第四部分的兩個動機信念,也是期望價值理論中兩個最核心的理論組成,即效能期望和對任務的主觀價值判斷。第四部分的任務主觀價值判斷中,有四個組成因子,分別是興趣—娛樂價值,成就價值、實用價值、相對成本。第五部分是最終的任務,活動和行為選擇結(jié)果。
這一動態(tài)的自我形成過程還與Marcia(1993)[4]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論。根據(jù)探索和程度高低,Marcia提出了四種同一性的狀態(tài):同一完成型,即形成了相對的自我;延緩型,即仍然處在探索自我的過程,還未形成穩(wěn)定的自我;早閉型,即沒有經(jīng)歷探索就形成了穩(wěn)定自我,大多源于家庭或核心社交者的影響;彌散型,即消極對待自我形成,不探索也不尋求穩(wěn)定自我。Marcia理論中的延緩型對討論在大學生所經(jīng)歷的自我動態(tài)探索過程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Wen(1997)[5]對美國的漢語學習者學習動機進行了實證研究,將期望價值理論作為研究的理論框架,使用了“動機=價值×期待值×預期學習能力”這一測量公式,證明了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有正相關(guān)的關(guān)系。趙詠(2006)[6]在其實證研究中,對學生在期望價值理論中的英語學習目標和努力程度進行了測量,得出了二者正相關(guān)的關(guān)系,同時測量出焦慮感與學生的努力程度無關(guān)。
在這個期望價值理論模型中,本文重點要分析的部分是自我和自我的形成作為核心的中介部分,是如何連接動機信念、行為選擇和行為選擇結(jié)果的。在這個相互關(guān)系模型中,由于自我的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因此為理解個體在行為選擇上產(chǎn)生的變化提供了重要的動態(tài)視角,并且充分解釋個體在面臨任務沖突時采取解決方法。
二、自我效能信念、期望值及其在外語學習中的應用
對于行為的選擇,Eccles et al.(1998) 在其所提出的期望價值理論中,將期望值作為直接影響行為選擇的兩大變量之一。在Eccles(2009)的文章中,她進一步地探討了“自我”的效能信念并提出了其對期望值的決定性作用。Eccles 提出了四種自我效能信念形成的來源:(1)外在和內(nèi)在的對比過程,主要指在時間和精力的投入與最終成就比率方面,自我與他人的比較;(2)自我對學習成功或失敗原因的認知;(3)社會影響,包括父母、教師及同伴的評價,(4)個體主動的自我建設。通過內(nèi)在和外在的對比,個體會分析自我在某一特定任務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以及投入與產(chǎn)出是否有合理的對應關(guān)系。而在這一分析的過程中,與他人的對比成為判定自我效能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根據(jù)Weiner(1974)提出的歸因理論,當個體評估一項任務的失敗原因時,如果歸因于自我的能力和努力,將會對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產(chǎn)生影響,積極的影響可能是激勵自我投入更多的時間,消極的影響可能是否定自我完成這一任務中的能力,從而放棄投入。在社會影響的方面,來自于他人的評價對個體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也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這一自我效能信念建立的來源對教學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對學生能力正面和積極的評價可以很大程度提升學生對某一任務的動機,促進學生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個體主動的自我建設體現(xiàn)了個體在自我認知和自我身份探索過程中有意的行為,最終建立合理的自我信念。
Eccles 對自我能力信念的分析呼應了20世紀末的社會認知過程研究趨勢。Erikson(1968)將社會認知引入研究自我形成過程的分析中,將其作為自我,尤其是年輕人自我的重要理論基礎(chǔ)。從社會認知的角度,本文認為Eccles 所提出的四種自我效能信念來源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個體與外部世界的交互,一是個體對外部世界的內(nèi)在解讀。從這個角度分析,可以將自我效能期望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與成就相關(guān)的行為選擇之間建立起相互的循環(huán)關(guān)系,打破單一影響關(guān)系。因為個體的行為選擇為自我效能的發(fā)展提供了社會交互的來源,而自我通過與社會交互以及內(nèi)化后形成認知,會形成新的自我效能價值,最終與行為選擇形成循環(huán)的關(guān)系。
通過自我效能信念的動態(tài)演變,可以對自我,動機和行為選擇之間的循環(huán)關(guān)系進行分析,并將其應用到外語學習的個案分析中。為了更好地分析自我效能信念與期望價值理論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本文作者對非英語專業(yè)大一的一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在全班53名學生中,該學生對自我英語水平的評價非常高,同時其自我預估的英語作業(yè)任務可完成度在全班學生中是最高的。根據(jù)高考英語分數(shù),該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在班級排名為前20%。這說明該學生的英語自我效能信念建立得很好。在與該學生的訪談過程中,本文作者了解到該學生加入了英語社團,并擔任了一定的職務,甚至有時會犧牲自己的專業(yè)學習時間來參加社團活動。通過這些社團活動,該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使用英語與高年級的同學交流。而這些交流作為他與社會的接觸,為他提供了建設自我效能信念的來源。他對自己參與英語社團活動以及使用英語與他人交流所做出的內(nèi)在解讀是對自我英語能力的較高評估,因此建立起了正面的英語自我效能信念。這樣的自我效能信念反過來又會對他在行為選擇上產(chǎn)生影響。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該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討論,課下投入時間和精力完成作業(yè),并且在訪談中表示,他認為自己可以很高效地完成英語任務,所以會選擇優(yōu)先完成英語任務。而這些行為選擇再一次對他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產(chǎn)生了循環(huán)作用。由于他在英語課堂的活躍表現(xiàn)以及良好的作業(yè)完成,教師和同學對他的英語能力有很多正面的評價。這些評價和鼓勵不一定是基于他真實的英語水平,部分原因是他積極和活躍的表現(xiàn)。然而,該學生對這些評價進行了內(nèi)化解讀之后會再一次形成更為正面的英語自我效能信念。在訪談中,該學生表示他會有意識地與其他同學做比較,可是他比較的主要是課堂的口語表達頻率和流利度,這也是他的優(yōu)勢。而對發(fā)音的標準度和語法的正確度,他并沒有進行有意識的比較,這兩方面是他的弱勢。在對這位學生進行訪談的過程中,本文作者發(fā)現(xiàn)該學生在對社會接觸提供的資源進行的自我解讀是建立其英語自我效能信念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該學生選擇了忽視對自我弱勢方面的資源進行解讀,僅對自我優(yōu)勢的方面進行解讀,并基于此建立起較高的自我較能信念,從而提升自己英語學習的動機,在行為上優(yōu)先選擇英語學習,形成了良性的動機循環(huán)關(guān)系。
三、自我身份,主觀價值判斷及其在外語學習中的應用
Atkinson(1957)將價值解釋為成功或失敗的相應誘因。價值的測量依托于回報或懲罰的數(shù)量。在Atkinson之后,許多研究者繼續(xù)擴充了對任務價值的測量標準,將影響價值判斷的因素定義為任務自身的特點以及個人的需求。Eccles及其同事(1983)提出了任務價值的四個組成部分:(1)對任務的內(nèi)在興趣及情感享受,(2)實用性,(3)成就價值,(4)成本代價。根據(jù)Eccles(2009)的理論分析,成就價值和成本代價是影響個體身份和身份建立的主要因素,而個體身份會直接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個體身份,無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都會影響個體趨向于選擇與個人身份相一致的活動,降低參與與個人身份及核心價值相悖的活動概率。這一理論與Wigfield et al. (2009)對任務的重要性和個人身份之間關(guān)系的描述十分類似。Eccles也將個人時間和精力的代價作為判斷此項任務與個人身份之間關(guān)系的重要指標。
基于此理論基礎(chǔ),本文作者認為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自我身份的認知和建立會對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選擇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英語在學生的自我身份中占有一定或重要的比重,在面臨需要選擇英語學習活動時,該學生會趨向于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英語成就價值與其個人身份關(guān)系更加緊密。這一理論框架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英語教學實踐有很好的指導作用。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如果能夠?qū)⒂⒄Z學習加入學生個人的自我身份建立中,并在學生行為選擇上做出鼓勵和積極引導,會逐步幫助學生將英語的成就價值提升,并且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代價。
與自我效能信念的形成過程類似,學生的自我身份建立也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所做出的行為選擇會進一步影響自我身份的確認、修改和增加。
期望價值理論可以有效地分析個體的行為選擇的內(nèi)在動機和影響因素。通過對自我形成過程的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效能和自我身份對外語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一旦確立積極的自我效能觀念,找到外語對自我身份的重要影響作用,就會被激發(fā)出外語學習的動機,并且在面對選擇時,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投入外語學習中。外語教師在面對高校大學生的動態(tài)自我身份建立這一特點時,如果可以找到外語與學生自我效能及自我身份的結(jié)合點,就可以有效地將外語引入學生自我形成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外語自我效能觀念,同時將外語融入學生的自我身份中,從而提升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使學生形成自主的外語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Atkinson. J.W. 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risk taking behavior [J]. Psychology Review,1957(6):359-372.
[2] Eccles, J. S.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 [M].In J. T.Spence (Ed.),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San Francisco, CA: Freeman, 1983.
[3]Eccles, J. S. Who am I and what am I going to do with my life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identities as motivators of action. [J] EducationalPsychologist, 2009(44):78-89.
[4] Marcia, J. E.The status of the statuses: Research review[M]. ?In J. E,1993.
[5]We,X. H. Motiv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students of Chinese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7(2):235-236.
[6] 趙詠.期望價值理論及其在外語學習動機中的應用 [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8):132-135.
Influence of Self-Construction Process in Expectancy-Valu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Behavior Choices
Zhao Wen-lu,Xu Rui
Abstract:In modern motivation researches, Expectancy-Value theor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in explaining behavior choices. In Expectancy-Value model, expectation of success and subjective task value are two major factors in influencing individuals behavior choic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factor of self-construction and its role in Expectancy-Value model. Through application of self-concept and identit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factors and influencing schema in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By proposing the dynamic and reciprocal self-construct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study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Keywords:expectancy-value theory;self-concept;identity;motivation study;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