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變異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是指一個語言社區(qū),因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語言狀況發(fā)生了變化。近十幾來,云南騰沖市由于社會、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的發(fā)展,騰沖方言在語音和詞匯方面出現(xiàn)了一定的變異。本論文從騰沖方言語音中的聲母的變異、韻母的變異,詞匯中外來詞的消失和生活中一些常用詞的逐漸消失論述了騰沖方言的變異。
【關鍵詞】騰沖方言;變異;語音;詞匯
騰沖方言屬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雖然屬于北方方言區(qū),但在語音和詞匯方面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一、語音方面的變異
(一)聲母的變異
騰沖方言中有23個聲母,除了普通話中的21個聲母外,多出了舌根音[?]和舌面音[n]。普通話的一部分零聲母的音節(jié),在騰沖方言里,被冠以了[?]和[n]兩個聲母。具體表現(xiàn)為開口呼韻母ai、an、ou、en、ang自成音節(jié)時,騰沖方言讀為?ai,如愛;?an,如安;?ou,如嘔;?en,如硬;?ang,如昂;其中“硬”本為普通話中的齊齒呼韻母,在騰沖方言里變?yōu)榱碎_口呼韻母。合口呼韻母除了wo(我)自成音節(jié)時,讀成?o,其他讀作沒有動程的o。在騰沖方言里,把“你家”合讀為nia,孃孃讀為niangniang,“疑”讀為ni,但其中[n]的發(fā)音部位不是舌尖中音,而是舌面音。
除此之外,騰沖聲母部分翹舌音被混讀為平舌音。
但是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騰沖方言中的舌根音[?]和舌面音[n]兩個聲母,在不同年齡、不同地區(qū)使用情況已經(jīng)不盡相同了。在中心城區(qū),舌根音[?]的使用除了“我”還讀為“?o”,“我家”讀為“?ua”以外,其他則完全消失。而在農(nóng)村地區(qū),文化程度較低,年齡較大的人群中仍在使用原有的[?]聲母,這些地區(qū)中年齡較小的人群中使用情況跟城區(qū)是一樣的。但舌面音[n]無論城區(qū)還是農(nóng)村仍在為大部分人所用。翹舌音被混讀為平舌音現(xiàn)象也有所改觀,除了“師、生、瘦、皺、驟、束、疏”等字被大部分人讀為平舌音外,其他發(fā)音跟普通聲母相同。
(二)韻母的變異
騰沖方言韻母有32個,跟普通話差別最大的是騰沖韻母中無撮口呼韻母和后鼻韻母(ang韻除外)。撮口呼韻母在騰沖方言中全部歸為齊齒呼韻母,后鼻韻母(除ang韻)全部歸為前鼻音韻母。此外,騰沖方言韻母有“io”韻“iu”(i和u直接拼合)和uê(u和ê直接拼合)。如“略、卻、學、覺、雀、削、約、藥”等音節(jié)韻母均為“io”;“局、曲,旭、育”等音節(jié)韻母為“iu”;“國、擴、闊、或、拙”等音節(jié)韻母為“uê”。
這些韻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異,不同的人群使用方言韻母的情況出現(xiàn)了不同的情況。撮口呼韻母在受過教育的年輕人群中(特別是25歲以下的人群)已經(jīng)出現(xiàn),他們不再把一些常用的撮口呼韻母讀為齊齒呼韻母,而在教育程度較低的農(nóng)村邊遠地區(qū)和年齡較大的人群中,仍把所有的撮口呼韻母讀為齊齒呼韻母。前后鼻音韻母在城市教育程度較高的學生中已經(jīng)能夠區(qū)分大部分,但是由于受到周圍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口語表達中仍然習慣讀成前鼻音韻母,但在書面注音中已經(jīng)學會區(qū)分。而騰沖方言中的“io、iu、uê”韻母,一般只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使用,在年輕人的方言中,已經(jīng)消失殆盡。
騰沖方言的語音變異主要體現(xiàn)在聲母和韻母上,聲調(diào)變異不明顯。
二、詞匯方面的變異
(一)外來詞消失
由于騰沖地處中緬邊境,老一輩人往來于騰沖和緬甸做生意,帶來了許多騰沖當時沒有的東西,也把這些東西的名稱帶了過來。如草標(肥皂)卡批傘(襯衣)、麻蒙(芒果)、satia(拖鞋)、撐子(雨傘)、麻哈拉(菠蘿)、老緬茄(番茄)、老緬瓜(南瓜)等,這些詞語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才知道是什么,年輕人已經(jīng)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更談不上在日常生活中來應用了。
(二)有關日常生活中一些常用詞逐漸消失
1.名詞類
如巴魚(魚)、薄刀(菜刀)、擺子(瘧疾)、繃繃(圍裙)、秋乎(怪物)、豆狗(菜青蟲)、吊蘿(菜籃子)、歡喜(豬腦)、洋傘花(杜鵑花)、喀拉(角落)、猴三(猴子)、馬鍋頭(馬幫的領頭人)、餿事(壞事)、手拐頭(手肘)、山靈果(山楂)、資那泥(泥巴)、尖擔蟲(蛔蟲)、縮衣(毛線衣)、焐脖(圍巾)、廊陰客(屋檐下的臺階)、告子手(愛告狀的人)、團轉(附近)等。
2.動詞類
如包彈(責罵)、齊理(收拾整理)、扯筋(扯皮)、倒嗓子(吃,貶義)、翻筋(翻臉)出吹(抵消)、沖殼子(聊天)、尾(跟隨)、打爛戰(zhàn)(到處借錢混飯吃)、行晃(不堅固而搖晃)等。
3.形容詞類
如打頭(油膩)、喬(客氣)、倒郎磕氣(有氣無力)、原不原(不出所料)、婁餿(寒酸)、龍火里火(糾結不清)、咪摸(做事慢)、欺頭(便宜,占便宜時用)、撇脫(干脆、爽快)、習習掃掃(不利索、不整齊)、務俗(不清爽)、張搗(言行與身份不符)等。
以上歸納的這些詞,在騰沖年輕人中已經(jīng)不再使用了,它們正在悄然從我們的方言口語中消失。騰沖方言在歷史的進程中,不知不覺中逐漸發(fā)生著一些變異,其變異原因跟我們這個時代的經(jīng)濟、文化、教育分不開,也跟青年人追求時尚的心理有關。
總之,從騰沖人的發(fā)音和用詞上來看,其方言變異情況是新老有差別,長幼不相同的。地處偏遠,教育相對落后的地方,方言變異的情況少一些,而城市、教育程度比較發(fā)達的地方變異情況多一些。年紀越大的變異越少,年紀越小的變異越多。
參考文獻
[1]云南省騰沖縣志編纂委員會[M].北京:中華書局,1995.
作者簡介:張美安(1965.01—),女,漢族,云南騰沖人,本科,保山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