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平 賀亮明
【摘要】護理人文關懷課程關系到護士關懷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切實提升護士的人文關懷能力,可以通過設置護理人文關懷的課程、營造護理人文關懷的環(huán)境氛圍、運用多種人文關懷培訓模式、培養(yǎng)護士的共情能力等途徑來實現。
【關鍵詞】提升;護士人文修養(yǎng);鞏固;創(chuàng)文成果
一、設置護理人文關懷的課程
護理人文關懷課程結合臨床實踐,傳授人文關懷理論及方法、護理倫理學、人際溝通學等理論知識,通過人文關懷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使護生能夠掌握人文關懷知識,獲得人文關懷感知,具備人文關懷能力,養(yǎng)成人文關懷品質,表現人文關懷行為。
二、營造護理人文關懷的環(huán)境氛圍
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氛圍,利用環(huán)境育人,是人文關懷能力培訓的有效途徑。要加強環(huán)境建設,增加校園和醫(yī)院人文景觀。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加上隨處可見的名人名言、大家畫像、中外名畫等,既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也給人精神上的享受,能夠達到“陶冶人、激勵人”的目的。研究表明,環(huán)境中關懷氛圍越強,護生/護士關懷能力分值越高。
三、運用多種人文關懷培訓模式
(1)小組教學模式。組建關懷小組,通過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分享經驗、小組討論等啟發(fā)護士臨床中的關懷意識,用人文的、整體的方法來進行臨床護理活動,逐漸將人文知識內化為護士的品質性格和工作態(tài)度,形成護理的人文核心,使護士重視疾病更重視人,重治療的同時也注重對患者的關懷。(2)網絡教學模式。由于護理工作需要倒班、護士集中時間較少等原因,網絡教學的優(yōu)點越來越得到凸顯。將關懷教育模式與網絡媒體相結合如微課和教學APP,注入護理關懷語言到在線模塊中,完成一定課程并通過考核獲取相應學分,利用網絡教學的多樣性拓展人文關懷教學的空間。(3)其他教學模式。應用分層教學法,即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翻轉課堂,即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
四、培養(yǎng)護士的共情能力
步驟一:培訓擺脫“自我中心感”。人在兒童時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會以為太陽為他而發(fā)光,星星為他而閃爍,全家都是以他為中心而存在的。由于自小受到的照顧和呵護太多,再加上重成績、輕人格的培養(yǎng),成人后仍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如今電子科技的迅速發(fā)展使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虛擬,真實感的消失也使人們的共情能力下降。所以,要想具備共情能力,首先要做的是學習擺脫“自我中心感”,多關注周圍的人。培訓方法是鼓勵有意識地多參加集體活動或以他人為主角的活動(如他人的生日宴會);引導節(jié)假日或一些特殊日子給他人祝福等。
步驟二:培訓對他人需要的敏感。在公共汽車上沒有讓座的青年人不一定都是道德問題,有的人是因為缺乏對他人需要的敏感。一位母親說,她懷孕時很少有人給她讓座,但后來抱著嬰兒上街時,經常有人主動給她讓路、讓座。這說明了有些人并不缺少“共情的心”,而是缺少“共情的眼睛”。同理,有的護理人員在患者需要幫助時沒有及時“出手”,不一定是缺乏道德和善良,而是缺乏對他人需要的敏感覺察。其實,患者的一聲嘆息、一個苦笑、一個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稍縱即逝的皺眉等等,都可能反映出患者的感受或需要,所以,護士要學會“于細微處見真章”。
步驟三:培訓主動傾聽和觀察能力。通過主動傾聽和觀察非言語信息,增加對他人的了解和理解。傾聽時不僅要用耳,還要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用心感受??刹捎萌缦路椒ㄟM行訓練:(1)認真傾聽:與其他人(如朋友、同學、同事)一起練習對對方談話內容的反應,試著把對方所言的意思講明白,讓對方檢查是否理解了其中含義。(2)形象思維:當對方講述各種事情時,試著把他們的述說用圖像在自己的腦海中顯示出來;如果不能運用視覺思維,就找合適的詞匯來描述。
步驟四:培訓換位思考和善解人意。通過主動傾聽、仔細觀察和認真詢問,明確患者最關心的問題,與患者討論他們最關心的事情。盡可能地對他人的行為做出善意的解釋,努力嘗試替他人的行為尋找理由。如思考“患者A總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樣子,是什么使他這樣?”要放下自己的參照標準,設身處地站在患者的角度來理解其內心的感受和行為。
步驟五:培訓良好的共情表達能力。運用語言技巧,把自己對患者的理解傳達給對方,為此,需努力使自己的詞匯更為豐富,以便能相對準確地表達。護士不僅要準確地理解患者的問題,而且還要表示愿意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感受,繼而引導患者對自己的問題作進一步思考,從而促進其內在心理機制的恢復。
參考文獻
[1]馬支豹暉,聞德亮.醫(yī)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2]王錦帆,尹梅.醫(yī)患溝通[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葛金平(1973—),女,漢族,湖南湘潭人,本科,碩士,教授職稱,湘潭醫(yī)衛(wèi)職業(yè)技術學院紀檢監(jiān)察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職業(yè)技術教育;賀亮明(1964—),女,漢族,湖南湘鄉(xiāng)人,本科,碩士,教授職稱,湘潭醫(yī)衛(wèi)職院圖書館館長,研究方向: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