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散文《冬陽·童年·駱駝隊》中,作者以童年視角描繪了老北京冬日幾幅生活畫面,表達了對純真心靈的期冀,抒發(fā)了對故園的眷戀。本文將從紐馬克翻譯批評理論出發(fā),通過對比張培基和齊邦媛、殷張?zhí)m熙兩個譯本,從詞匯、句法層面對其語言特色、意境描寫和情感表達加以分析,比較名家的不同翻譯風格。
【關(guān)鍵詞】紐馬克翻譯理論;語言;意境;情感
一、前言
作家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是一篇敘事性散文,篇幅不長,卻語言質(zhì)樸,意味深長,像一曲童年的歌謠。張培基先生和齊邦媛、殷張?zhí)m熙老師分別翻譯過這篇散文(以下分別簡稱張譯和齊、殷譯),對比名家的譯作,對于翻譯實踐起著很好的指導作用。英國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PeterNewmark)認為前人提出的直譯和意譯缺乏實用價值,因此提出語義翻譯法和交際翻譯法,并提出功能批評法和分析批評法兩種翻譯批評方法,一方面,便于批評者對譯文質(zhì)量進行評析,另一方面,對譯作的對比分析也是提高翻譯水平的有效途徑。
二、紐馬克的翻譯批評理論
紐馬克在《翻譯問題探討》(ApproachestoTranslation)中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概念。語義翻譯法是以原文意義為中心,強調(diào)譯文忠實于作者的語言水平,追求詞意上的細微差別,以再現(xiàn)原文的實際效果。語義翻譯仍需考慮原文本的美學價值,適用于“抒情型”文字。交際翻譯法力求準確地傳達原文的語境含義,無論是譯文的內(nèi)容或語言都要以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為準則。交際翻譯法強調(diào)再現(xiàn)原文的要旨,重視譯文可能帶來的社會價值,因此適用于信息型文字。紐馬克肯定了翻譯批評與翻譯方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在《翻譯教程》(ATextbookofTranslation)中提出了翻譯批評的兩種方法。功能批評法多側(cè)重思想內(nèi)容的傳達,從宏觀上判斷譯者是否在所遵循的翻譯原則下達到了翻譯目的,不重詞、句、段落等細節(jié),是一種較主觀的批評方法。功能批評法主要從語言風格和語言功能來分析原文的寫作特點。分析批評法較具體微觀,主要比較語言形式,如語義、句子結(jié)構(gòu)、語序調(diào)整等。
紐馬克還指出一項綜合性的翻譯批評應(yīng)包括五個步驟:(1)對原文本的寫作意圖和功能做簡要分析,包括文本類型、語言特色、作者態(tài)度及讀者對象等;(2)分析譯者對原文目的的解釋、翻譯方法以及譯文可讀性;(3)選擇典型的原文、譯文進行對比,以語言形式為主;(4)從譯者遵循的翻譯標準出發(fā),衡量譯文的所指準確性和語用準確性;從批評者的角度關(guān)注譯文的質(zhì)量和語義虧損等;(5)評價譯文在譯語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
三、通過紐馬克的翻譯批評理論解讀《冬陽·童年·駱駝隊》兩個譯本
本文將采用分析批評法,基本靠近五個步驟來對《冬陽·童年·駱駝隊》的兩個譯本進行對比分析。紐馬克認為散文屬于表達型文本,其核心思想是表情達意。作者獨特的語言形式和內(nèi)容應(yīng)視為同等重要。散文的風格是由語言、意境、情感三方面構(gòu)成的。在語言上,原文以孩子的視角寫作,文字樸實,句子簡短,描寫生動形象。在環(huán)境描寫上,作者抓住普通的生活畫面,描寫帶有溫馨又感傷的冷色調(diào)。如作者關(guān)注拉駱駝的人和駱駝,是故鄉(xiāng)冬日生活一景,也是實實在在的窮苦人的生存境遇。在情感的塑造上,原作者善于用富于感情的生動筆觸,既有對家鄉(xiāng)的人和事的懷念,又有對孩童時真善美的內(nèi)心世界的向往。翻譯時,譯者應(yīng)充分傳遞原文的風格。
(一)語言上的對比
文中出現(xiàn)了文化負載詞,如“南山高末”和“烏金墨玉”,商人將煤稱作高級的茶葉末兒和金子玉石,用以招攬生意,極具漢語特色。兩個譯本在“南山高末”的處理上略有不同,張譯為“top-gradecoaldustfromSouthern Mountain”,齊、殷譯為“SouthMountaincoal”,張譯的解釋更加清晰。
(二)意境刻畫的對比
例1: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太陽特別地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
張譯:Aswinterwasdrawingtoanendandspringcoming nearer,thesunbecamesowarmthatpeoplefeltliketakingoff theircotton-paddedjackets.
齊、殷譯:Winterwasalmostover,springwasnear,and thesunwasespeciallywarm;warmenoughforpeopletotakeoff theircotton-paddedjackets.
前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幾個短句簡括地敘述冬去春來,時光流逝。張培基先生采用的是一個由as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一氣呵成。而齊、殷老師則是按照漢語的句式結(jié)構(gòu),采用了四個獨立的句子,導致結(jié)構(gòu)上不夠緊湊,層次感不強。后句張譯同樣沒有拘泥于原文的句式結(jié)構(gòu),“too”一詞的使用很到位,但缺少了原文用反問句的韻味。反觀齊、殷譯的處理,則形神兼?zhèn)洹?/p>
(三)情感塑造的對比
在情感的表達上,作者重點突出了三個方面,一是對拉駱駝的人和駱駝的描寫,體現(xiàn)了作者對卑微生命的關(guān)注與同情。
例2: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
張譯:Itmovesslowly,butneverfailstoreachthe destinationofitsjourney;itchewsitsfoodslowly,butneverfails togetitsfill.
齊、殷譯:Theywereneverinahurry,walkingandchewing slowly,theywouldalwaysarriveattheirdestination,alwayseat untiltheywerefull.
原文描寫的是駱駝的生活狀態(tài),疊詞和短句的重復運用,拉長了語言的節(jié)奏,足以見得駱駝的“沉得住氣”。齊、殷譯遵從原文的結(jié)構(gòu),略顯散漫。張譯則調(diào)整了句子結(jié)構(gòu),用兩個對照句表達,更符合英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
情感描寫的第二個方面是通過“我”和爸爸的對話“駱駝為什么系鈴鐺”來表現(xiàn),“我”不滿意于爸爸的解釋,主觀營造一個美好的世界:浪漫的駝鈴驅(qū)散了旅途的寂寞,拉煤人不再覺得生活艱辛。這正體現(xiàn)了兒童世界的純真和美好。
例3: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帶上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
張譯:Fatherexplainedthatsincecamelswereindangerof beingattackedbywolves,abellwashungonthemtoclanga warningtothelatterthattheformerwereunderhumanprotection.
齊、殷譯:Papatoldmethatcamelswereafraidofwolves becausetheywereoftenbittenbythem.Theherdsmentiedthebell onsothatwhenthewolvesheardittinkling,theywouldknowthat theyweremenaroundtoprotectthecamelsandwouldnotdare attack.
此句,“爸爸”為“我”解釋給駱駝系鈴鐺的原因。張譯采用一個長句很清晰地交代了原因,且被動句“abellwas hungon”的處理,符合英語常用被動句式的特點,用“the latter”“theformer”分別代指“wolves”和“camels”避免了重復,是地道的英語。相比之下,齊、殷的譯本略遜一籌。
三是作者著筆于回憶重溫童年的生活畫面,點明創(chuàng)作的初心。
例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匆姸栂碌鸟橊勱犠哌^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張譯:AsIwrotecontemplativelyandslowly,Ivisualizedthe caravanapproachinginthewintersunandheardthepleasantding-dongofthecamelbell.Mychildhooddaysreturnedtomymind.
齊、殷譯:SilentlyIreminisce,slowlyIbegintowrite.I seethecaravanofcamelsapproachingunderthewintersun,Ihear thepleasingtinkleofthebells,andchildhooddaysreturnonce againintomyheart.
此句是對原文開頭的回應(yīng),一句“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文章戛然而止,童年的滋味如何,各有各的品味了。張譯將第一句的兩個分句譯成一句,“contemplative”一詞很有神韻,這里的“默默地”不僅是沉默,更是一種沉思,是沉浸在回憶中的如癡如夢。其次“看見駱駝隊走來”,也并非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作者的想象或記憶,用“visualize”比“see”更貼切。當然齊、殷譯也有可取的地方,如“tinkle”一詞的使用,就避免了與前面“tangtangtang”的重復,駝鈴的悅耳聲仿佛在耳邊回響。
四、結(jié)語
通過對兩個譯文的選詞和句式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兩位譯者都是基于原文的文本特點,采用語義翻譯法,以原文的詞語意義為中心,強調(diào)譯文忠實于作者的語言水平,追求詞意上的細微差別,以再現(xiàn)原文的實際效果。由于譯者的素養(yǎng)和理解的視角不同,譯文具有了不同的風格。相比較而言,齊、殷譯文忠實通順,但有些表達過于拘泥于原文結(jié)構(gòu),缺了點原文那種淡淡的憂傷的意味。而張譯更擅長跳出原文結(jié)構(gòu),重“意”而非“形”,且極具文采,更能體現(xiàn)原作者的感情用意,在整體上稍占優(yōu)勢??傊?,譯者不僅要在句子層面上力求做到語言準確細致、雅俗得當,還要完美地再現(xiàn)原文的藝術(shù)風格。
參考文獻
[1]Peter,Newmark.ApproachestoTranslation[M].:Pergamon Press,1981.
[2]Peter,Newmark.ATextbook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3]邵琳,彼得·紐馬克.文本類型翻譯理論對翻譯批評的啟示[J].科技資訊,2007(10).
[4]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王嬋.紐馬克翻譯理論在不同文本類型中的體現(xiàn)[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
作者簡介:何夢麗(1990—),女,碩士,湖南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