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經濟體制的大變革,尤其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生產生活發(fā)生巨大變化,農民的精神狀態(tài)和個性也隨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何世光以敏銳的眼光捕捉這一新的變化,在《鄉(xiāng)場上》通過馮幺爸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前后的言行舉止及性格心理的變化真實再現了農民的精神狀態(tài)。
【關鍵詞】馮幺爸;性格;轉變
在新時期文學中,有不少作家關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下人們精神狀態(tài)變化。何世光的《鄉(xiāng)場上》就是改革文學中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佳作。他生動形象地刻畫了農民馮幺爸由怯到勇,由無聲到憤怒,從屈辱中站起來的精神變化過程。
在黨的政策沒有落實之前,馮幺爸在梨花屯是一個軟弱窩囊、委曲求全過日子的莊稼漢。他對于生活不報太多希望,再加他孩子多負擔重,思想保守,不思進取,既無本錢又無手藝,的馮幺爸認為做豬兒生意是傷天害理這一歪理。各種原因使他越來越窮,對生活看不到希望,也造成馮幺爸的委曲求全,軟弱窩囊的個性特點。作者以鄉(xiāng)村司空見慣的打架事件,安排馮幺爸為羅二娘與任老大女人的糾紛作證,來展示人物的精神變化。從事件開始,一向強勢的羅二娘斷定馮幺爸會為自己說話,逼著馮幺爸為自己作證。但貧窮軟弱的馮幺爸只能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一方面他不想得罪梨花屯的這尊神,另一方面他的良心尚存,他不愿欺辱和他一樣貧窮可憐,受人欺辱的任老大女人。所以一個簡單的作證,馮幺爸連一句真話都不敢講,只能無奈地選擇沉默。在心中盤算起人物關系和身份,一個是食品購銷站的會計,一個是窮酸的教書匠,兩者在地位上的差距讓任老大妻子明顯的底氣不足。也正是這一差距,良心讓馮幺爸在證據確鑿的事實面前猶豫了。他一面心里盤算著他家有八口人,大小六個娃兒,一家人總還得過生活,還得要靠著回銷糧過日子,需要羅二娘的“幫助”。這樣馮幺爸哪里敢得罪羅二娘,得罪羅二娘也就得罪了整個梨花屯鄉(xiāng)場的整個上層社會,自己一家人的不會有好日子過。另一方面,良知又無法使自己作偽證。面對人物身份的懸殊差距,馮幺爸一心委曲求全,不能按照自己所見作證,期望用插科打諢的方式,始終沒有正面的回答是否在場的問題,甚至是索性走到一邊,不在吭聲,無奈地選擇沉默,陷入了沉思,他期望以逃避的狀態(tài),來躲去這次的尷尬。
可是在羅二娘的步步緊逼之下,面對任老大妻子的懇求,以及曹支書的追問,躲不過去的馮幺爸索性不開口,選擇沉默。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fā)。馮幺爸沉思良久,他終于鼓足了勇氣,“在這街上算不得一個人……不消哪個說,像一條狗!……”,這是他對過去生活的怒吼,長久壓抑在心中的憤懣不平終于爆發(fā)了。馮幺爸的覺醒和勇氣來自新經濟政策在替他撐腰。在經過長久的沉思之后,他意識到今時不同往日,馮幺爸細數將田責任到人以后的經濟政策給自家生活帶來的好處。他家的糧食也夠吃了,也不愁買不到東西了,現實生活的變化使他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馮幺爸自信地認為,只要有錢,在哪里都可以買到肉,不再受羅二娘掌控。正是因為以后的生活有了經濟保障,不再依賴于權勢和地位,而是靠自己的勤勞雙手,為了公平與正義,馮幺爸才敢對曹支書、羅二娘壓在心中的不平如此怒吼。醉酒后馮幺爸“唏唏噓噓”的哭,是他在對過去多年屈辱日子的宣泄,也是其渴求尊嚴的隱蔽表現,只是經濟的貧困,使其喪失尊嚴,不能令其挺直腰桿以平等的地位做出公正的判決。而小小鄉(xiāng)場上的爭吵,卻將其推到了毫無尊嚴的位置。馮幺爸在為兩個孩子誰欺負誰的問題上作證,忽然被抬到了證人的地位,擔負著公正的重任。但這樣的權力不能任其正常的使用,還要受到另一層社會權力的束縛,馮幺爸的人權長期受到社會的制約而喪失,面臨抉擇時,選擇逃避的方式,但上層社會一再的逼迫,反逼出了他壓在心中的尊嚴。公正的權力強予他時,怒斥著持權力的上層社會,吼出了做人的尊嚴。馮幺爸以獨立的地位,站在正義的一邊,裁決了這兩個女人的糾紛。
從馮幺爸性格心理前后的轉變,主要原因還是農村經濟體制的變革,農民生活富裕了。在新的經濟制度下,農民積極性得到提高,依靠勤勞的雙手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足。馮幺爸的滿足之情溢于言表,這也是馮幺爸以前從未有過心理和幸福的感受。過去體制的不完善,計劃經濟使農民對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發(fā)揮,農村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和人際關系以及官僚主義作風都加重農民生活的負擔。在處理兩家的糾紛時,曹支書看似秉正處理,實則偏袒羅二娘,同時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不斷向馮幺爸施壓、威脅,羅二娘也企圖憑借自己的經濟優(yōu)勢來恐嚇、誘惑馮幺爸,整個事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圍觀的民眾雖然對事實心知肚明,卻沒有勇氣得罪羅二娘和曹支書,卻把希望寄托在馮幺爸身上。處于弱勢地位的馮幺爸,受到羅二娘和曹支書的身份壓力,導致不得不偏袒羅二娘的局面。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從制度大大解放人們的思想,像馮幺爸這樣的人,由無聲到怒吼,他前后精神狀況的變化,成了鮮明的對比。從過去依附別人,低三下四,到現在的自力更生,這一轉變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家經濟政策的轉變給馮幺爸的生活注入信心,讓他看到希望,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旨在反映農村新經濟政策開始實施,農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也有了相應的變化。
參考文獻
[1]何士光.鄉(xiāng)場上[J].人民文學,1980(08).
作者簡介:牟玉珍,女,貴州遵義人,遵義師范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與貴州地方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