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幺
小怪物長什么樣?有眼睛嗎?鼻子長什么樣?有沒有嘴巴呢?
它穿什么顏色的上衣呢?褲子呢?小怪物要不要穿鞋子???
對孩子來說,在這個他還不夠了解的世界里,總有未知的東西讓他們好奇又驚懼。
有家長反映:她家孩子看到風吹窗簾都直說“怕怕”,問題當時還是大白天。這讓她非常費解。
費解不代表無解。重要的是,不要因為不理解孩子的“怕”,就隨意安慰“沒事”,或者急著告訴他“別怕”。
了解孩子恐懼的來源
嬰幼兒的知識主要來源于直接經驗,對事物的了解流于表面,較難發(fā)現(xiàn)事物背后的邏輯。這種對事物的“知之甚少”,往往會引發(fā)孩子的警惕。特別是遇到以下情況后,孩子的恐懼會更嚴重。
情感分離 孩子的分離焦慮是這種心理恐懼的折射表現(xiàn)之一,是孩子出于本能的“自保機制”。孩子意識到親近的人有可能會離開,但又不確定這種離開是暫時性還是永久性的,就會產生焦慮。
但其實這段焦慮的過程,對孩子來說,恰恰是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部分。弱小的孩子正是靠著這種本能的恐懼反應來規(guī)避許多危險,同時及時向外界求援。
認知有限 有一陣子,我發(fā)現(xiàn)我弟弟Eric如廁之后,不大愿意自己來按沖水,表情也有點怕怕的。他以前都是好好的,對此并沒有特別恐懼。
后來我才了解到,他看旋轉下去的水渦,覺得很像黑洞。偏巧那陣子他開始了解太空知識,小家伙在擔心:廁所黑洞會不會把自己吸走呢?
你看,雖然孩子開始自己“解讀”,但認知水平總歸是有限的,這個時候需要我們幫助孩子補齊認知缺口。
情緒敏感 豐富的聯(lián)想能力除了幫助孩子認識事物,有時也會給孩子帶來苦惱。朋友家的孩子有一陣子很害怕夜晚的光影。他會跟大人說,“紅色的好像眼睛啊,那一條紅色一條黑色好像條紋的是什么?”在大人眼里,或許只是斑斕璀璨的燈光,但孩子卻聯(lián)想到光怪陸離的“怪物”。
外界強加 有次帶孩子去小區(qū)里逛,一個兩歲多的小妹妹走路走得很慢,我就聽著爺爺在前邊大聲地喊著:“你再不走快一點,小狗就把你叼走啦!”
小妹妹聽完,趕緊快速跟上去。爺爺很滿意,繼續(xù)補充著說,“真乖,走路快的孩子才不會被叼走?!?/p>
這其實是一種“嚇?!?。這種簡單粗暴的嚇唬,也許能在短時間內“治住”孩子,但結果往往是讓孩子真的認為小狗會傷害自己,或者認為爺爺會丟下自己。
當孩子說“我怕”時,怎么回應
當孩子說“我怕”時,大人最常做出的反應是什么呢?
“別怕!”
“這有什么可怕的啊?”
“怕什么怕??!別那么膽小?!?/p>
“勇敢點?!?/p>
用“否定恐懼”的方法安撫,很有可能會陷入無效循環(huán)。
就像我們向朋友傾訴生活苦惱時那樣,孩子尋求的未必是一種解決方法,而是一種理解。這種“理解”本身,已經是一種安慰和療愈。
而在恐懼的當下,最好的方法就是表達理解。
所以,孩子害怕的時候,我們可以蹲下來抱住他,輕輕撫摸他的脊背,說:“嗯,寶寶覺得那個很可怕對嗎?是的,它看起來像某樣東西,真的有點嚇人呢?!?/p>
同時我們要幫孩子把無形恐懼“具象化”。
孩子的語言能力有限,很多時候無法明確表達自己怕這個事物的哪一部分。我們在幫助他表達、克服恐懼時,要具體化、現(xiàn)實化,多利用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幫助孩子將恐懼“具象化”。
下面我分享3種方式給大家:
給怪物穿衣服 有陣子晚上睡覺時,Eric曾因為怕黑,不讓關燈。他滿腦子天馬行空的想法,覺得黑黑的地方會有小怪獸出來。
于是,我就和他一起玩“給怪物穿衣服”的游戲:
小怪物長什么樣子?有眼睛嗎?幾只?。勘亲娱L什么樣子?嘴巴呢?給它穿個什么顏色的上衣呢?褲子呢?小怪物要不要穿鞋子啊?
要不要給它穿個斗篷?對啊,對啊,就是那種黑黑長長的……
和孩子一起造型的過程,是將無形(黑暗、怪獸)落實到具體(眼睛、鼻子、嘴巴、衣服、帽子等),而且都是孩子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關鍵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放慢語調,不僅幫孩子舒緩怕黑的緊繃心情,還可以讓他的小身體也放松下來,兼具催眠效果。
把恐懼畫出來 涂涂畫畫的過程,也可以幫孩子破除恐懼。上面提到的有個孩子害怕風吹窗簾,我就給家長介紹了具象化的辦法,讓她和孩子一起做了一本叫《窗簾怪》的“書”。
雖然操作起來有些簡單粗暴,就是用剪刀剪出一些形狀,貼在紙上,但是特別有效。孩子自己在做手工的過程中,把自己頭腦中無形的恐懼,具化成了躲在窗簾后面的大嘴巴怪獸。
孩子媽媽后來反饋給我說,“孩子特別喜歡自己拿著書念叨,‘窗簾后面有什么?‘哦,原來是窗簾怪啊。原來很害怕很恐懼的東西,現(xiàn)在對他來說,是很好玩的……”
這個想象的過程,成功幫他化解了恐懼。
需要注意的是,“具象化”的辦法適合在時過境遷、孩子情緒平穩(wěn)的時候循序漸進。在恐懼心理“發(fā)作”的當下,最好不要硬碰硬,應該平靜地把他帶離“恐怖現(xiàn)場”。
孩子特別害怕的時候,其實是大腦中情緒警鈴大作的狀態(tài)。這時候,如果我們強迫孩子鼓起勇氣、直面恐懼,往往會起到反效果。
化解孩子的恐懼,前提就是接納孩子的恐懼。有很多的害怕和恐懼,我們不一定明白原因,但是我們可以學習理解和接受,相信孩子恐懼的合理性,并愿意和他一起去面對和打氣。
實際操作中,化解孩子的恐懼,并不會一蹴而就。所以要給自己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孩子有了一點進步,就要充分肯定和鼓勵。
要相信,孩子的內心有充足的力量,只是節(jié)奏比較慢,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培養(yǎng)這種力量,讓它足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