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有人表揚一個人,總喜歡說某某“興趣廣泛”,而那個被表揚的某某,多半會做謙虛狀:“哪里,哪里,您才真是興趣廣泛呢!”結果賓主皆歡。
僅僅作為玩樂或日常生活的點綴,興趣自然是可以廣泛的,至少可以使人在業(yè)余時間不再無聊。如果想在興趣的基礎上做成一份事業(yè),我們就必須對它有所“提煉”。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除了吃飯、睡覺、必要的休息,能夠用于工作和愛好的時間并不多。將時間集中于一兩件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事上,你可能做出不俗的成績。如果興趣太分散,每件事情上用功都不充分,一個人很可能一事無成。
那些優(yōu)秀的人物非常懂得這個道理。魯迅年輕時也喜歡過不少東西,比如篆刻、看戲、習武,但他在這些方面所花時間有限,一生最喜歡、用力最勤的是寫作。據肖紅回憶,每天晚上當客人離去、家人熟睡,就是魯迅的讀書、寫作時間,時間長達七八個小時。華羅庚有文學才華,閑暇時喜歡寫詩,但他寫詩純屬玩玩,一不求發(fā)表、出版,二不求鮮花、掌聲,他的主要精力始終放在數學研究上,也正是科學上的成就使他名滿天下。袁隆平也有自己的愛好,比如游泳、拉小提琴,但他也只是業(yè)余時玩玩,他真正耗費了畢生心血的還是雜交水稻研究,這項研究,為中國以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做了大貢獻。
“提煉”興趣還可以讓人養(yǎng)成某種富有特色的思維方式。同樣到一個好看好玩的地方,一般人看了也就看了,玩了也就玩了,不會再留下什么,但作家會寫出散文、詩歌,畫家會創(chuàng)作出漂亮的美術作品,書法家會從溪水、樹木、石頭里感悟到某種極富特色的線條,科學家可能發(fā)現某種特殊的土壤、巖層……他們之所以具有常人不及的本領,是因為他們長期專注于一種興趣,這種興趣一遇合適的環(huán)境就會變成靈感。
像生活中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世間也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人與人的區(qū)別首先在于先天的資質。有的人忠厚、純樸、做事很有條理,但他缺少想象力,那么,他去釣魚、習武,一點問題也沒有,如果選擇做作家、畫家,很可能白白浪費了時間。有的人腦子里整天天馬行空,選擇下象棋、田徑什么的,很可能耐不住性子,也不會有什么成就,但做演員、導演,說不定卻是大才。根據天資“提煉”興趣,這興趣才會變成生命的快樂,而非負擔。
人面臨的客觀條件也各各有別,有人工作輕松,寫作、畫畫都拿得出時間,愛好大可盡其自由;有人工作忙碌,每天回到家就想睡覺,這個時候,就應該選那些不怎么耗時間的愛好,比如弄花草、玩自拍。如果選錯了目標,興趣是“提煉”了,但興趣對你的意義卻無形中大打折扣。
“提煉”興趣,說到底,其實就是給生命立一個整體的框架、架幾根承重的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