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云飛
冬雪夏雨,春華秋實,可謂自然界之常識。人自幼經(jīng)寒歷暑,會慢慢明白自然之理。人慢慢長大,在家庭熏陶和社會熏染中,便知美丑妍媸,人禮待道。成人之后,經(jīng)過歷練,知道了社會擔當和人性的微妙,曉得了善惡是非,可謂有了點社會公德方面的常識,算個“社會人”了。
自然常識,只要不是天生智力缺陷,一般都能理解,容易達成共識。所以,公司之間、單位之間,在談項目說事時,一般會先聊兩句天氣,其實是希望所談的事,也像談的天氣一樣,達到雙方認同。
然而,社會公德之常識,卻很難像老天爺制定的規(guī)律一樣,讓天下人不得不認同。當下一些人,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以后的發(fā)展,專門靠挖別人大廈的墻角,來修自己的小破屋,完全置契約、公德等常識于不顧。
朋友說,有一親戚干裝修,給一皮毛加工廠做裝修,下水管用了家庭裝修用的直徑三四厘米的管。朋友勸親戚:人家做皮毛加工,用這樣的管,三兩天不就堵了?親戚說:不管這些,只要驗收時通了,就“歐”了!———為一點蠅頭小利,就給人埋雷。一葉障目,利欲熏心。
在自然常識方面,人們不得不尊重自然,并達成共識。你大雨天出門不打傘,愣頭愣腦在雨中飄,那可能真是想讓腦子進水———當然,現(xiàn)在看來,之前過分注重人定勝天,人為改變地形地貌的一些工程,已經(jīng)遭到大自然的報應了。而在文明公德方面,你若沒一點公德心與同理心,有常識沒共識,報應也是遲早的事。
此前還看過一個故事,說一同胞去美國旅游,看到當?shù)匾荒贻p乞丐,四肢發(fā)達,身體倍兒棒,舉著帽子在街頭乞討。他走上前丟給乞丐10美元,像咱所熟悉的大爺大媽數(shù)落不成器的孩兒般,說道:“年紀輕輕的,干點啥不好,為啥干這行呢?”孰料,年輕乞丐把錢還給他,回了句:“我的故事,不是靠10元錢能買來的?!边@又是個雞同鴨講,讓人大跌眼鏡摸不著北的故事。
這個故事中,同胞和年輕乞丐,你更傾向于誰?一些上歲數(shù)的大爺大媽可能會站在同胞一邊,繼續(xù)數(shù)落那個乞丐:真是好心當成驢肝肺,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但是,我想幫那位年輕乞丐,再回敬幾句:這樣以利他之名,行口伐之實,叫行善嗎?捫心自問,許多時候,我們在數(shù)落別人時,是不是把自己的意志與邏輯,強加于別人?這樣做,其實把人與人之間起碼的尊重遺忘了。然而,這似乎就是我們某些人所認同的常識:你得跟太陽底下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不然,你就是異類,會被排除人類圈的。最后,他還得說:這是為你好!
再講個故事,去年搞笑諾貝爾獎(由科學幽默雜志主辦,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fā)笑,之后發(fā)人深省”的研究。)生物學獎的獲得者是英國人托馬斯?司懷特斯。他的獲獎原因是,他混進了羊群,當了幾天山羊———他安上模擬山羊四肢的假肢,像山羊一樣行走;他甚至像羊一樣吃草,為此還專門安裝了一個人工瘤胃,來消化青草。他最后得到了山羊的親近與好感。牧羊人說他成功了。
這個英國人的職業(yè)是概念設計師,而他的所作所為相當于行為藝術。托馬斯說這個作品的源起是這樣的:鑒于壓力大、焦慮、煩躁已成現(xiàn)代人的生活常態(tài),托馬斯想體驗一下無憂無慮的動物的生活,借以遠離喧囂煩亂的塵世。
一切水落石出之后,你是不是恍然大悟,覺得這哥兒們特偉大?或許你還會想到,這種行為演繹對抑郁癥可能還有效果呢。那么,我再做個假設:倘若那個年輕乞丐行乞是為類似項目募集資金,你又作何感想呢?
如果把我們當下的公序良俗與人性標桿當成一個常態(tài),那么,許多人看到的“常態(tài)”,心中的常識,正如一潭死水,一成不變;而思想家、藝術家,特別是特立獨行的行為藝術家,他們就是攪動水池的人。他們讓人一次次重新認識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常道”總是在發(fā)展變化的,所以他們不會說,他們要做出來,以特立獨行的方式,給你當頭一棒!
三個故事,三個層次:自私的裝修商,無利他心;表面上施舍他者的唯我獨尊者,不知尊重為何物;努力把自己變成山羊的行為藝術家,看到了現(xiàn)代文明的桎梏之苦,正無私無我地尋求逃脫之方。
有人說,看過那個山羊男人的報道了。他希望把自己的設想,實現(xiàn)科技轉(zhuǎn)化,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體驗———看,這說到底還是一種商業(yè)行為。是的,由于固化的常識體認,你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