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文
古代的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具有實質(zhì)意義,以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為主的歐亞聯(lián)系通道,也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歐亞文明的主軸之一。為了尋找古代絲綢之路留下的蛛絲馬跡,我們從西安出發(fā),一路自駕西行直至位于西北邊陲的帕米爾高原,即絲綢之路的中國段,4052公里的路途,且行且看,我們在道路上融入自己的探索,收獲的是道路留給我們的震撼。絲綢之路上的一站一地、一點一滴讓我們明白:一帶一路=歷史符號+多元文化+壯美風景。以下,是我們自駕沿途收集的絲綢之路上的14站精粹。
第1站:陜西西安古城
這里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終點,更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會之地:萬國來朝圖是絲路盛景的重現(xiàn)。西安的古城墻古城門是歷史的沉淀,大慈恩寺和寺中的大雁塔是佛教東傳中土并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大雁塔如今更是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而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第2站:陜西寶雞法門寺
(距第1站127公里)
這里出土了佛祖釋迦牟尼的佛指骨舍利、銅浮屠、八重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等佛教至高寶物,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九大奇跡”,其中的釋迦牟尼佛真身佛指骨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也使得法門寺成為世界佛教文化圣地。
第3站:甘肅天水佛教石窟群
(距第2站236公里)
絲綢之路橫貫甘肅的東西,佛教東傳一直是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主流,來自印度的僧侶經(jīng)西域向中原進發(fā)弘揚佛法,首先便是從新疆進入甘肅,在這里定居傳播或翻譯經(jīng)典后再繼續(xù)東進長安,于是甘肅便成了中國當時佛教石窟開鑿最多的地區(qū),而天水地區(qū)更是以麥積山石窟、大象山石窟、水簾洞石窟等石窟的存在而成為佛教石窟藝術(shù)之鄉(xiāng),佛教的歷史和文化皆化身為泥塑、石雕完好地保存在洞窟之中。
旅行感言
從西安(古長安)西行之路,追溯千年之前,便是那古絲綢之路,古道之上,無數(shù)商賈西去東來,帶走了東土的文化,帶回了西域的風情。直到正式出發(fā)前的那一晚,當我們徜徉在回民街上,品嘗著來自各地的豐富小吃的同時,也能充分感受到多元文化在飲食文化方面于千年古都中的縮影;次日駕車出西安,沿古道西行,一路上以凡夫俗子之身,在法門寺親眼目睹了佛祖指骨舍利的祥瑞和地宮中眾多佛教寶物的至高無上。及至在天水境內(nèi),在那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洞窟中仰望那一尊尊見證了千年佛教文化的輝煌的精美佛像雕塑時,我們才猛然意識到,車輪下西進的道路也正是佛教東傳之路,而回望古都西安的方向,原來那里也正是玄奘西天取經(jīng),傳回佛家教義的起點與終點……
第1~3站自駕Tips
①連霍高速西安至天水段,車道較為狹窄,大型貨運車輛較多,行駛中在跟隨或超越這些車輛時要特別注意觀察,保持安全距離。
②連霍高速西安至天水段隧道較多,是重大交通事故易發(fā)地,極易堵車,故行駛該路段請時刻關(guān)注當?shù)亟煌窙r在廣播和導航軟件中的實時播報。
第4站:甘肅蘭州黃河之都
(距第3站352公里)
這里,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穿城而過,因此作為黃河之都的蘭州成為黃河文化最重要的傳承之地。黃河岸邊炳靈寺石窟的“建弘元年題記”,則是目前我國石窟寺中最早的題記,因其見證佛教東傳的歷史而與麥積山石窟共同成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兩處遺址點而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第5站:甘肅武威古城
(距第4站273公里)
這里古稱“涼州”,自古便是絲綢之路上“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地,“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的商業(yè)重鎮(zhèn)。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的“馬踏飛燕”便是出土于這里的雷臺漢墓,“馬踏飛燕”不僅是武威的象征,更是中國在國際上一張重要的對外開放的名片。
第6站:甘肅張掖古城
(距第5站240公里)
這里古稱“甘州”,也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古城外的馬蹄寺見證了佛教的東傳與興盛,而古城內(nèi)的大佛寺中臥大佛,曾使沿絲路來中國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為之驚嘆,更在繁華的張掖古城留居一年之久。
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的張掖國家丹霞地質(zhì)公園,是中國彩色丹霞的典型代表,其壯美的丹霞更是當選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這里地處風景奇美的祁連山下,水草豐茂,從而擁有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亞洲規(guī)模最大、世界第一大的山丹軍馬場。
第7站:甘肅酒泉古城
(距第6站594公里)
這里古稱“肅州”,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更是守護中原的門戶,因此這里擁有絲綢之路歷史上最密集的雄關(guān)群:嘉峪關(guān),號稱“天下第一雄關(guān)”,城關(guān)兩側(cè)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guān)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陽關(guān)和玉門關(guān)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guān)隘,也曾是絲綢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軍事重地和途經(jīng)驛站,更曾是通西域和連歐亞的重要門戶,如今后者的遺址也因“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而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見證絲綢之路的歷史。
這里的敦煌石窟,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fā)現(xiàn),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莫高窟更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成為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佛教藝術(shù)寶庫。
鳴沙山月牙泉因秀美奇特的沙漠景觀而被譽為“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而敦煌雅丹國家地質(zhì)公園則以其獨特的大漠風光、形態(tài)各異的地質(zhì)奇觀被人們稱為“魔鬼城”,也是迄今為止在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地質(zhì)形態(tài)發(fā)育最成熟、最具觀賞價值的雅丹地貌群落。
第8站:新疆吐魯番古城
(距第7站799公里)
這里曾是車師古國,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姑師”之地曾是開辟西域的重要通道,這里也曾是西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之一,如今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見證著絲路文化數(shù)千年的沉淀,并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火焰山,因為《西游記》里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撲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而聞名天下;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里的葡萄溝因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葡萄而名揚中外。
第9站:新疆烏魯木齊
(距第8站192公里)
絲綢之路進入新疆后由于天山山脈的存在而分道,晉隋時開辟絲綢之路新北道,烏魯木齊正處于新北道的要沖之地,北庭都護府曾設立于這一區(qū)域。
如今的烏魯木齊是亞歐大陸橋經(jīng)濟帶上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因其毗鄰中亞各國,自古以來就是溝通東西商貿(mào)的重要樞紐,對中亞地區(qū)具有較強的輻射作用,再一次成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橋頭堡。
旅行感言
從蘭州至烏魯木齊是最能體現(xiàn)古絲綢之路兩千年歷史沉淀的一段旅程, 這一路所經(jīng)之處曾經(jīng)是中原帝國的邊防之地,雄關(guān)漫道,經(jīng)過的一座座塞外雄關(guān)古城依然可以在我們腦海中生動地描繪出一幅幅邊塞圖景,“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邊關(guān)詩更是令人熱血賁張。莫高窟的壁畫可謂是佛教繪畫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但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沙海綠洲、沙山駝隊、戈壁奇觀都讓這片土地充滿神奇……
出敦煌便進入新疆,這里便是歷史上的西域,無論是這里的大漠戈壁,還是這里的雪峰草原,或是這里的男女老少,這里的歌聲舞姿都成為遼闊天地之間的一道道別致的風景,不至新疆你就無法了解真正的絲綢之路。
第4~9站自駕Tips
這一段路程,路線漫長,路好車少,長途行車很容易疲勞,要注意控制車速,嚴禁疲勞駕駛。
第10站:新疆伊犁
(距第9站683公里)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東北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西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交界,位于州境西部的霍爾果斯口岸是中國陸路最大的通商口岸,在歷史上也是絲綢之路新北道最后關(guān)口,從這里古絲綢之路便可達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區(qū)域,而如今這里也是“一帶一路”中歐班列的出境路線。
這里是絲綢之路上自然風光最為秀美的一片區(qū)域:賽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積最大、風光秀麗的高山湖泊,又是大西洋暖濕氣流最后眷顧的地方,因此有“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淚”之名;這里的伊犁河谷是新疆草原最為集中的區(qū)域,鞏乃斯草原、唐布拉草原、那拉提草原、喀拉峻草原、庫爾德寧草原、巴音布魯克草原、昭蘇草原,水草豐美之地逶迤千里,生機無限,風光無限。
第11站:新疆庫車
(距第10站233公里)
從巴音布魯克草原我們沿著著名的獨庫公路翻越天山,到達了南疆的庫車。這里古稱“龜茲”,曾是絲綢之路新疆段中道上的重鎮(zhèn),產(chǎn)生于印度的佛教,經(jīng)絲綢之路最先傳至這里,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經(jīng),在《大唐西域記》中就曾記述屈支國(一般認為即龜茲)的佛教景象。
這里的佛教石窟是中國佛教石窟中開鑿最早的,其中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中建造最早的,也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地理位置最西的石窟群,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這里的蘇巴什佛寺作為新疆現(xiàn)存最大的佛教文化遺址,在歷史上曾經(jīng)沿用近千年,它也是絲綢之路上重要文化中心之一,中國古代三大佛經(jīng)翻譯家之一的龜茲高僧鳩摩羅什曾在此開壇講經(jīng),唐玄奘西去天竺取經(jīng)路經(jīng)此地時,亦駐留。如今這里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庫車城外的克孜爾尕哈烽燧,是目前古絲綢之路舊北道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遺址,它曾經(jīng)為維護西域的安全和絲綢之路的暢通發(fā)揮過巨大的作用。
庫車不僅有著悠久歷史和濃郁的多元文化,更有著壯美的風景:天山神秘大峽谷擁有著龐大的紅色山體群,經(jīng)億萬年的風剝雨蝕、洪流沖刷,形成縱橫交錯、層疊有序的垅脊與溝槽,遠看如詩如畫,狀若布達拉宮,仙天瓊閣;近瞧若人似物,如夢似幻,惟妙惟肖,神韻萬端;令人觀后頓生鬼斧神工、奇景天成之慨嘆。尤其是谷口處的山體最為壯觀,若是在夕陽斜射時觀之,但見晚霞映山,色艷如火。
旅行感言
駕車翻越貫通南北疆的獨庫公路,沿路的風光之美,幾乎讓我們忽略了道路的險峻,直到穿過常年積雪的長達340米的哈希勒根(蒙古語的意思就是“此路不通”)隧道后,我們感慨的還是短短的340米,卻讓這句千古流傳下來的蒙古語意成為了歷史,直到此時,我們還并不了解這條讓古語落空的獨庫公路背后有著多么悲壯的英雄故事。
直到在路邊望見那座靜默矗立的紀念碑,走進“喬爾瑪烈士陵園”的陳列室那一刻,我們仿佛走進了獨庫公路的歷史:這段天山公路從開工建設到建成通車的那10年的崢嶸歲月;那墻上一個個鮮紅的名字,一共168個,記錄著為這條公路獻出生命的168位英雄,他們當中最年輕的才僅僅19歲,正是他們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鑄就了這條英雄之路。
第10~11站自駕Tips
①全程大部分為柏油路面,但接近山口附近時,受常年冰雪及雨水侵蝕,會出現(xiàn)路基下沉、塌陷,應注意低速通過。
②公路坡道、彎道連綿不絕,駕車時必須堅守交規(guī),切不可隨意超車、超速。
③公路經(jīng)過地區(qū)多為高山峻嶺,山中天氣變化極大,雨、霧甚至是冰雪隨時都可能遭遇,務必低速通過,小心駕駛。
第12站:新疆喀什
(距第11站711公里)
這里古稱“疏勒”,絲綢之路中國段的南、北、中三路在此交會,是著名的“安西四鎮(zhèn)”之一。唐玄奘西天取經(jīng),在路過此地后著有《大唐西域記》,對喀什當年的描述可謂細微見著,濃墨重彩;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疏勒城貨如云屯,人如蜂聚”,這里被描寫成為“東方開羅”。今天,這里依然是中國的西大門,周邊與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印度五國接壤,有紅其拉甫、吐爾尕特、伊爾克什坦、卡拉蘇四個邊境口岸對外開放,無愧“一帶一路”上的重要樞紐。
第13站:新疆塔什庫爾干
(距第12站290公里)
“塔什庫爾干”,意為“石頭城堡”,這里從古至今都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邊陲重鎮(zhèn),是通往鄰國巴基斯坦的重要樞紐。這里恐怕是絲綢之路上最具有異域風情的地方,因為生活在這里的塔吉克族人,是地地道道、具有純正血統(tǒng)的雅利安人種,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
從喀什通往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侖公路被稱為世界上最高最美的公路。稱其為最高的公路是因為整條公路中國境內(nèi)最低海拔1154米,最高海拔4733米,被評為“世界十大險峻公路”之一。稱其為最美的公路,是其沿途經(jīng)過的帕米爾高原不僅是我國的“西極”,更是真正的世界屋脊,其自然風光奇美,被旅行者稱為離天堂最近的神秘仙境。從喀什一路過來,經(jīng)過的白沙湖是公路邊一處有著“沙山倒影”美景的湖泊;卡拉庫里湖,這片位于慕士塔格、公格爾冰峰腳下的湖水將峻美的冰山身影倒映于水中,湖山一色,交相輝映;而湖的南面是一片草原,一到夏季來臨,便是水清草豐,碧綠的草地,一頂頂白氈房星羅棋布其上,此情此景,如夢如幻。
慕士塔格大概是帕米爾高原上最為人所向往的雪峰了,“冰川之父”的美名早已深深印在了全世界登山客的頭腦中,而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這里是西行必經(jīng)的天險,當年的玄奘法師就曾分別繞行慕士塔格雪山的南北往返西域。
塔什庫爾干城外的石頭城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一個極有戰(zhàn)略地位的城堡,它被認為是玄奘曾記載于書中距今1400多年的塔吉克先民建立的古時朅盤陀國的都城;而石頭城下的金草灘是帕米爾高原上難得一見的水草豐美之地。
第14站:新疆紅其拉甫國門
(距第13站125公里)
這是我們沿絲綢之路而行的最后一站,也是在中國境內(nèi)能夠到達的絲綢之路上的最西端。從塔什庫爾干縣城前往紅其拉甫國門的一路,一直是在向高山進發(fā),沿途雪山連綿,風光壯美,但這里也是人類生存環(huán)境最惡劣之地,紅其拉甫在波斯語中是“死亡之谷”的意思,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50%,風力常年都在七八級以上,最低氣溫達零下40多攝氏度,這些數(shù)字在你贊嘆美景的同時,也不得不對大自然的嚴苛充滿敬畏。
紅其拉甫口岸雄偉的國門以及中巴7號界碑便是此行中最具有意義的地理標志。
旅行感言
當在喀什地區(qū)邊防支隊順利地開到了前往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邊防證時,真是興奮不已,這意味著我們已經(jīng)有資格駕車沿著中巴友誼公路前往塔什庫爾干了。
駕車出喀什市,雙向兩車道的平整油路令我們幾乎不敢相信這就是傳說中令人生畏的喀喇昆侖公路。就在公路的前方便可以看見遠處高聳的雪山群,這些群山,是昆侖山脈延伸與喀什平原交匯的山體,從寬廣的原野上遠遠看過去,連綿的雪峰仿佛在地平線上立起了一道寬闊而高聳的屏障,就那樣無遮無擋地自北向西橫亙在天際間,一望無際,延綿不絕,在清晨柔順的陽光下,云霞和著薄霧縈繞在山間,看上去風景真是美麗壯觀極了。但就是這道看上去極為美麗和壯觀的風景卻時刻在提醒著我們:前方,我們要去的地方可是號稱“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
不親自開車走一趟中巴公路,你不會了解那在塔吉克語中是“世界屋脊”的意思的帕米爾高原有多高;不親自開車走一趟中巴公路,你不會了解那被稱為中國“西疆極地”的帕米爾高原有多偏遠;
不親自開車走一趟中巴公路,你不會了解那被稱為中國“西疆極地”的帕米爾高原地貌有多復雜,氣候有多惡劣;
不親自開車走一趟中巴公路,你不會了解那被唐代的玄奘載入《大唐西域記》,被元代的馬可·波羅寫入《馬可·波羅行紀》的帕米爾高原的歷史有多豐厚;
不親自開車走一趟中巴公路,你不會了解這條穿越帕米爾高原的天路有多艱險;
不親自開車走一趟中巴公路,你不會了解這條穿越帕米爾高原的天路的沿途風光有多壯美;不親自開車走一趟中巴公路,你不會了解公路盡頭的“巴鐵”與中國有多鐵;不親自開車走一趟中巴公路,上一趟紅其拉甫,你不會了解這里的邊防官兵有多偉大!
第12~14站自駕Tips
①內(nèi)地游客從喀什前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必須在喀什當?shù)剞k理通行證。工作日周一至周五:需前往喀什市天南路科技廣場行政服務大廳辦理,周六周日或節(jié)假日:需前往天山東路喀什地區(qū)邊防支隊辦證窗口辦理。
②內(nèi)地游客從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自駕前往紅其拉甫國門,還必須在塔什庫爾干縣城的邊防檢查站辦理一張前往界碑通行證。
③從喀什前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中巴公路雖然全程路況不錯,但畢竟公路經(jīng)過世界上地質(zhì)構(gòu)造最為活躍、地殼抬升最迅速、地震活動最為強烈、下切侵蝕最為劇烈的地區(qū),特別要注意落石和塌方,另外,公路幾乎全程都在高海拔地區(qū),注意人車高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