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函清 周初夏
(臨海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消化科,浙江 臨海 317016)
相關臨床調查表明早期胃癌術后5年生存率超過90%,且進展期胃癌不足20%〔1,2〕。目前,我國對于胃癌發(fā)現(xiàn)率較低,臨床上主要經(jīng)病理活檢、消化道造影等相關檢查技術發(fā)現(xiàn),但患者對胃鏡檢查依從性差,并且消化道造影容易漏診〔3〕。近年來,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PG)、腫瘤標志物和炎癥因子等血清檢測方法逐漸應用于臨床,且主要用于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早期胃癌等〔4,5〕。本研究探討老年早期胃癌患者G17、PG、腫瘤標志物和炎癥因子的變化及意義。
1.1研究對象 選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臨海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老年早期胃癌患者81例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行病理學檢查、胃鏡檢查確診為早期胃癌;②年齡≥70歲;③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者;④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肺、腎、肝功能嚴重異常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③精神疾病者。男45例,女36例,年齡70~86〔平均(78.94±4.13)〕歲,臨床分期:Ⅰ期49例、Ⅱ期32例。另選同期收治的老年胃部良性病變患者70例作為對照組,男37例,女33例,年齡70~85〔平均(77.91±3.89)〕歲,其中慢性胃炎36例、胃潰瘍23例、胃息肉11例,排除胃癌及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精神疾病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肺肝腎功能異常者。兩組性別和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主要試劑 人G17、人PGⅠ、Ⅱ試劑盒(上海潤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腫瘤標志物試劑盒:人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72-4、CA19-9試劑盒(北京利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白細胞介素(IL)-8試劑盒、IL-17、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試劑盒(上海遠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2主要儀器 日立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羅氏cobase 601型電化學發(fā)光檢測儀。
1.2.3血清標本采集 均于清晨空腹抽取研究對象6 ml外周靜脈血,以離心半徑15 cm、離心轉速3 000 r/min、離心時間10 min,進行血清標本的分離,且將其放置于-70℃下保存待測。
1.2.4檢測方法 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測定G17和PGⅠ、Ⅱ含量,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CEA、CA72-4和CA19-9含量,采用ELISA測定IL-8、IL-17和VEGF含量,均嚴格依據(jù)試劑盒說明書標準測定。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血清G17和PG含量比較 見表1。觀察組血清G17和PG Ⅱ水平高于對照組而PG Ⅰ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含量比較 見表2。觀察組血清CEA、CA72-4和CA19-9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見表3。觀察組血清IL-8、IL-17和VEGF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血清G17和PG含量比較
表2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含量比較
表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胃癌主要是指發(fā)生胃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由于胃癌臨床癥狀較為隱匿,早期缺乏特異性體征和癥狀,故而早期診斷率較低僅為10%〔6,7〕。因此,臨床上尋找簡單、快速的診斷方法尤為重要。
胃黏膜組織發(fā)展為胃癌或胃癌前病變時,則會出現(xiàn)PG基因突變,以至失去分泌PG Ⅰ的功能,并且基因突變細胞而取代黏膜細胞,從而造成其分泌PG Ⅰ的功能下降;然而PG Ⅱ主要由成熟腺細胞分泌,且分布范圍較為廣泛,與癌細胞分化無顯著關系,故而PG Ⅱ分泌水平相對穩(wěn)定或略高〔8〕。G17主要由胃竇G細胞分泌,在萎縮性胃炎中,當發(fā)生胃竇萎縮時,會使得胃竇腺體數(shù)量降低而造成胃竇G細胞數(shù)量下降,G17分泌也隨之下降,進而使得血液循環(huán)的G17水降低。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胃癌前病變。相關研究顯示,胃癌患者G17含量處于一種較高水平〔9〕。PG和G17均由胃黏膜組織分泌,檢測PG和G17含量變化,能夠反映胃黏膜分泌功能。二者聯(lián)合檢測PG和G17用于早期胃癌具有重要診斷意義。
腫瘤標志物主要是腫瘤細胞分離產(chǎn)生激素、抗原或酶等各種代謝產(chǎn)物,主要存在于腫瘤組織中,或分泌到宿主的體液內。近年研究表明血清腫瘤標志物CEA、CA72-4和CA19-9為惡性腫瘤基因表達產(chǎn)物,能夠存在于患者細胞、血液和體液中〔10〕。CEA是首次發(fā)現(xiàn)的酸性多糖蛋白復合物,可作為常見的一種腫瘤標志物被應用于內胚層來源的胃、肝臟、食管等部位惡性腫瘤的檢測與診斷,同時能夠用于惡性腫瘤術后的監(jiān)測。CA72-4對胃癌具有很高的特異度和敏感度。相關研究顯示,血清CA72-4診斷胃癌準確度為77%、特異度為98%和敏感度為51%〔11〕。CA19-9主要是由唾液糖蛋白和唾液糖脂組成,是非特異性的一種腫瘤相關抗原,主要存在于胎兒的胃、胰腺和腸等上皮細胞中。相關研究報道顯示〔12〕,單獨檢測CA19-9診斷胃癌的準確率為63.53%、特異度為67.89%和敏感度為55.74%。
炎癥因子在胃癌發(fā)病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IL-8被認為是炎癥致癌的一種主要因子,并且與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緊密。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會造成抗炎細胞因子和促炎細胞因子失衡,造成IL-8水平明顯升高〔13〕。IL-17是一種新進的促炎因子,主要由Th17細胞分泌。IL-17能夠趨化調節(jié)中性粒細胞,使其在組織局部聚集,同時可促進其他炎性反應因子合成和釋放,加重局部的炎癥反應。IL-17不僅參與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抗感染的發(fā)病過程,同時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意義〔14〕。研究顯示,VEGF過度表達能夠促使胃癌組織在低氧狀態(tài)下分泌大量VEGF,并且VEGF過度表達又能夠促使胃癌組織新的血管生成和轉移〔15〕。本研究表明,老年早期胃癌患者血清G17、PG、腫瘤標志物和炎癥因子存在異常,對胃癌和胃癌前病變診斷具有重要參考依據(jù),有利于提高胃癌癌前病變檢出率。
1張 勇,陳 凜.71例老年早期胃癌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1):51-3.
2程 清.血清胃蛋白酶原對胃癌早期診斷的意義〔J〕.現(xiàn)代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28(1):67-9.
3姜中華,孫喜春,郝明達,等.老年患者胃低張充氣狀態(tài)下螺旋CT 與胃鏡在胃癌診斷中的臨床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4;13(8):1338-41.
4劉中娟,程歆琦,郭子建,等.胃癌癌前病變相關標志物的檢測〔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3;40(2):134-7.
5鄧曉晶,鄭海倫.聯(lián)合檢測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在萎縮性胃炎及胃癌篩查中的價值〔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4;39(12):1624-7.
6李克兵.老年胃癌與中、青年胃癌的臨床表現(xiàn)、病理特征的比較及預后分析〔J〕.安徽醫(yī)藥,2013;17(2):285-6.
7黃恒星,左 洪,萬文明.青年及老年人胃癌的臨床病理學特點及對比分析〔J〕.江西醫(yī)藥,2012;47(2):124-8.
8鄭奎城,林曙光,李曉慶,等.血清PG和G-17及幽門螺桿菌抗體表達與胃癌發(fā)病率相關性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2;19(1):24-7.
9劉中娟,郭子建,趙召霞,等.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Hp-IgG抗體對胃癌、萎縮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狀況的血清學評價〔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4;21(5):576-80.
10賈笑強,李永慧,楊曉霞,等.CEA、CA19-9與CA72-4用于診斷老年胃癌的臨床價值研究〔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15(33):6469-71.
11甘建春,劉 寧,王德侯,等.血清腫瘤標志物CEA、CA19-9及CA72-4在胃癌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3(6):882-4,919.
12張 艷,李 洋.腫瘤標志物CEA、CA19-9和CA242在診斷老年胃癌患者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8):1371-2.
13趙志威,姜 濤,張哲男,等.IL-1,IL-6,IL-8與胃癌的關系〔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15(8):1589-91.
14孟欣穎,馬 健,江 晨,等.胃癌組織中IL-17、IL-6和TGF-β1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胃腸病學,2011;16(10):593-6.
15李慧臻,劉 琳.VEGF與胃癌前病變程度相關性的研究〔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