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維櫻
火鍋太過艷麗,一招制敵,導(dǎo)_致四川其他菜始終被遮蔽得厲害。
火鍋太過艷麗,一招制敵,導(dǎo)致四川其他菜始終被遮蔽得厲害。
如果在重慶有本地人帶路,開胃先鋒必是火鍋,“此味開過百味開”?;疱伈荒苷罩獾厝嗽萍狞c評榜單吃,不然吃完再說給當(dāng)?shù)厝司蜁獾匠靶?。重慶每年有“小面50強”榜單的激烈競爭,火鍋沒有。連鎖無數(shù)或幾十年的老店都低調(diào)得很,“任何一家生意再大,也不敢自稱火鍋的老大”。巴倒?fàn)C是重慶火鍋里兩個老字號之一,另一個則是橋頭。嘉陵江畔的橋頭火鍋一直以別無分店著稱,巴倒?fàn)C開在南山上,基本上一山一江,把火鍋的水陸兩路來源代表清楚,味道不分。
我人生的第一片毛肚就是小時候來重慶小姑姑燙給我的。作為北方人對于清湯羊肉麻醬的纏綿情結(jié),在那個脆爽鮮嫩的瞬間被顛覆了。“七上八下”聽著很簡單,可是燙出爽脆口感卻不容易。
“巴倒?fàn)C”是一種方法論。把一片淡黑色下半葉牢牢夾住,先放在火鍋最中間的位置。老吃客絕對不會喊伙計調(diào)火。鍋內(nèi)大面積沸騰說明溫度太高,這樣燙成一鍋老硬是大忌。剛剛一鍋平靜的紅棕色鍋底開鍋以后,就要放到小火。
毛肚是重慶火鍋第一菜,如果有人先放了素菜進(jìn)鍋,你就可以憤而離席了。因為素菜尤其是富含葉綠素的菜,會讓鍋底變酸,“壞湯”這個貶義詞一般用在萵筍葉子、筍片尤其是黃瓜的身上,第二“壞”的是土豆、藕片這些淀粉質(zhì),鍋底會整個起粉變稠,所以這些菜一般羞答答地退居最后。我曾經(jīng)在成都見過一桌子外國人圍著純粹的牛油紅鍋,點了十幾盤厚片新鮮生牛肉,沒有素菜,這些吃牛肉長大的非“內(nèi)臟控”的火鍋愛好者,以牛油涮牛肉的內(nèi)行吃法讓我心生敬意。
把毛肚慢慢地提起一放,從圓心輕輕向外劃,但始終連著湯,不完全提到空氣里,待外皮已經(jīng)起了綠豆大小的連片的小泡,就差不多熟了。在夾起來之前,先在鍋邊紅油里停一秒再放到碗里?;疱佒虚g沸騰的是湯,旁邊不動的是油。中間燙熟,邊緣給味,吃起才是麻辣。
要“巴倒”,意思是這塊菜你得死死看住。鍋子邊緣和中間的溫度與水油比例完全不一樣。對牛油火鍋里的“老三篇”,毛肚和鴨腸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型。只有黃喉不太嬌氣,湯水一漲,可以盡情倒進(jìn)去,但也得大開以后“再等等”,大家齊動手地?fù)破饋?。如果無法掌握時間差,可以觀察黃喉的樣子,比起一開始的乳白色,煮熟的黃喉已經(jīng)出現(xiàn)略微的收縮,切開的花刀有一點卷的時候就可以吃了。我最喜歡黃喉,即使略微燙久一點也不至于全盤皆輸。
清油火鍋在重慶以外的地區(qū)很有市場,到了重慶本地全靠邊站,基本絕跡。牛油火鍋也就成了重慶火鍋的標(biāo)志。400斤乳白色的牛油大方磚一次倒入炒料的大鐵鍋,光化掉就需要一小時。很多人在吃火鍋的時候發(fā)現(xiàn)油湯四濺,甚至?xí)C手,這就說明底料的油有問題,真正的純牛油火鍋絕對不會濺燙,這不是火大火小的問題,而是油里摻雜了水和雜質(zhì)。
火鍋底子的顏色不能太紅,如果土豆煮完變成紅色,而不是紅棕色,就有色素問題。再就是火鍋雖然麻辣,更重要的是香,不是聞出來的,而是吃出來的,一直到最后香味都要純正,發(fā)苦一定不對。麻醬和羊肉片吃的是麻醬味,但香油碟子卻是幫你吃鍋底湯味的。提供香油以外的蘸碟的店家在重慶非常少,成都有,也不多?;疱伒挠偷褪羌兇獾闹ヂ橄阌停铀饽嗍菢?biāo)配。重點就是,以碗里的油,化鍋里的油,不是要你吃香油,而是一片黃喉上面的紅油,能被碗里的香油給拉掉不少,最后你的油碗必然越來越紅。很多人以為油碟太油,夾菜就直接吃的人,一個是太燙,一個是紅油凝固在菜上再直接進(jìn)肚更辣。
吃火鍋一定要觀察本地人的吃法,但是重慶人和成都人一樣,最討厭矯情和好為人師,從來不當(dāng)面糾正一個外地人的錯誤做法。
(小綿摘自《文苑》 圖/曹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