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星
摘 要:本文借用物質(zhì)文化批評視角考察張愛玲《金鎖記》文本中的物質(zhì)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主人公曹七巧在物質(zhì)作用下逐漸扭曲變態(tài)的心理狀態(tài),主要從月亮、服飾和財物三個角度出發(fā)研究張愛玲物質(zhì)選擇的傾向和追求穩(wěn)定性、永恒性生活的心理。
關鍵詞:物質(zhì)文化批評 《金鎖記》 永恒穩(wěn)定
一、引言
物質(zhì)文化也即物質(zhì)和文化的關聯(lián)性。“物不僅對人形成壓迫,還與人形成親密的糾纏。早期人類學家馬塞爾·莫斯的名著《禮物:古代社會交換的原因與形式》為理解物質(zhì)世界與文化的糾纏打開了一扇門:這里的物,在很大程度上和‘經(jīng)久不衰的工具和建筑物無關,而是食物、衣著、日常用品等人類行為的載體。這些物品可以成為負荷道德和情感內(nèi)容的禮品,可以以非商品的方式交流保存?!眥1}這樣,物質(zhì)就不再是外在的、非人的,而是成為記憶、時間、生命意味的負荷者。張愛玲的小說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出現(xiàn)大量的物質(zhì)細節(jié)描寫,借助特定的或瑣碎或連續(xù)性的物品渲染氣氛、表現(xiàn)主題,書寫著自己對物質(zhì)生活、人性的體驗。本文以《金鎖記》為研究文本,從物質(zhì)文化批評入手,用新的視角更好地解讀文本?!督疰i記》描寫了在金錢和情欲中掙扎的主人公曹七巧,她從麻油店的女兒成為黃金枷鎖里的少奶奶,再到一個瘋子一樣的小老太太的心路歷程。本文將從月亮、服飾、財物三個方面探析小說中人物心理扭曲的過程和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傾向。
二、月亮物象
月亮這一物象在《金鎖記》中反復出現(xiàn),首尾呼應,梳理了整個小說的發(fā)展情節(jié),一開頭就奠定了全文的情緒。三十年的時間變遷,月亮還是掛在天空,狀如銅錢,似“濕暈”“淚珠”,色是紅黃或圓白,但作為人生三十年艱辛道路的見證者,“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捌鄾觥笔嵌嗝从辛Φ男稳菰~,整個文本即刻籠罩上悲傷、哀傷的嘆息。
大幕徐徐拉開,故事慢慢道來:深夜姜府的兩個丫頭的談話交代了那個動亂、遷移的時代背景,有著神秘色彩的二少奶奶,月光正透過窗子照著她,照著她入睡。黎明初曉,萬物萌動,“扁扁的下弦月”“像赤金的臉盆”,沉了下去。天是森冷的蟹殼青,太陽像是切開的西瓜。這是一個開始,月亮下去,太陽出現(xiàn),一切都有新的可能和希望,文中的故事并沒有一開始就是沒有光的窒息的黑暗,蠢蠢欲動的生命力也曾綻放,整個節(jié)奏是舒緩的。
時光的流逝,曹七巧不斷扭曲的人格不僅僅鎖住了自己,也在鉗制著她的兒女,長安、長白是她生命的延續(xù),她不緊要阻礙生命的成長,還要親手扼殺包括她自己在內(nèi)的一切生命之花的綻放。長安放棄新式教學并被取消與深愛的童世舫的婚約后,文中有大量段落描寫長安痛苦的心理。模糊的月亮,淡淡的圓光籠罩中,復調(diào)式的手法,相似或是相同的句式“蒼涼的手勢”,口琴里吹著以前的故事,悲劇一再地出現(xiàn),如此地綿延不絕。長安,一個年輕的生命,本來有著無限的可能和選擇,去接受新式教學,也許她從此走上了和曹七巧、舊家庭不一樣的道路,但最終母親的阻撓和自己的退縮,她選擇回到舊家庭中成了一個年輕的曹七巧。和童世舫的婚姻又是一次轉(zhuǎn)機,但曹七巧扭曲的心理看不得別人這樣幸福快樂,即使是她自己的女兒,與童世舫見面時有心機地故意流出長安抽鴉片煙的事,這完全摧毀了長安在世舫心中的古典美人形象,將長安推進沒有光的所在,生命也在黑暗中沉寂。
曹七巧對兒子長白的占有欲更是到了變態(tài)的地步,她看不得兒媳婦芝壽和兒子的親密,設計挑撥二人的夫妻關系,甚至用鴉片來拴住長白留在她的身邊。長白給七巧燒一夜煙的那個夜晚的月亮,恐怖到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猙獰的面孔上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氣氛是詭譎的、陰鷙的,曹七巧此時扭曲的情欲形象外顯化了。這是一個陰森恐怖的世界,兒媳吶喊道:“這是個瘋狂的世界,丈夫不像個丈夫,婆婆也不像個婆婆。不是他們瘋了,就是她瘋了。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云,像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遍地的藍影子,帳頂上也是藍影子,她的一雙腳也在那死寂的影子里。”{2}極陰暗的人的心理和極明亮的月亮同時出現(xiàn)在夜里,月亮這一物象將曹七巧內(nèi)在的、心理的情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與開頭呼應的結(jié)尾,讀者思緒被拉得更長,意猶未盡。悲劇的表現(xiàn)力度更大,這不是一個偶然的故事,是日常恒久的像月亮一樣一直存在的未完待續(xù)……
三、服飾物象
張愛玲小說中的服飾描寫自成一派,她獨特的審美感受和對色彩的極致追求,服飾物象已成為小說靚麗的風景。服飾的顏色、材質(zhì)、款式、搭配是張愛玲著墨的重點,服飾在小說中不僅是人物的穿著,它更能體現(xiàn)甚至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一種心理狀態(tài)?!督疰i記》中主人公曹七巧的幾次出場對應的是人生的幾個重要的階段,出場后的服飾作者每次都細致勾勒。從服飾搭配和顏色選擇中讀者感受到人物心理的變遷。
曹七巧第一次出場,“雪青洋縐手帕”“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藍如意子”,顏色搭配很鮮亮,服飾材質(zhì)也很講究,曹七巧嫁進姜家還沒幾年,生活上是富裕的,心理上也是活泛的,即使在姜家不受待見,但是她潑辣、大膽,有著對姜季澤深切的情欲。這還是一個有正常情愛,有喜有憂的一個人。
曹七巧守了丈夫十幾年,老太太的去世,這個大家庭的產(chǎn)業(yè)終于有了她的一份。被黃金枷鎖鎖了十幾年,可錢財一分也不是她的,現(xiàn)在到了分家產(chǎn)的時候了,曹七巧有著得到財物的興奮,但也有孤兒寡母勢單力薄的擔憂,“穿著白香云紗衫,黑裙子”,揉紅了的眼圈兒,燒熱的顴骨。這是在老太太死后不久,分家產(chǎn)時曹七巧的描寫,守孝的裝束,還有那哭喪揉紅了的眼睛,那是對錢財?shù)目释陀睢?/p>
在分家后,曹七巧拼命守著用一生的青春換來的遺產(chǎn)。幾個月后,姜季澤上門獻殷勤,畢竟是她愛過的人,曹七巧心里還存在依稀的念想,她穿著佛青色的紗襖子,特地系上一條玄色鐵線紗裙,“一條玄色的鐵色紗裙”是曹七巧最后僅剩的一絲火苗,那是青春留下的感情,和錢財無關。但是,姜季澤澆滅了她最后的一點正常情欲和生命力。
還在世上的曹七巧已經(jīng)不是個人了,而是一個瘋子。世舫看到門口背著光立著一個老太太,穿一件清灰團龍宮織緞袍,醒目的是那大紅的熱水袋,然后一級一級上去,通入沒有光的所在。暗灰卻不失森嚴的緞袍穿在沒有光的小老太太身上,越發(fā)顯得大紅熱水袋的醒目和恐怖,這個紅色是曹七巧血液的紅色,是情欲之火的紅色,卻再也不屬于她。
四、財物物象
曹七巧身上,一直有著兩股對立力量的抗衡,財物和情欲,最后她選擇了金錢,一個黃金鎖,鎖住了她的一生,也扭曲了她的心理、困住她的生命。
在金錢和情欲對抗中,她糾結(jié)、掙扎過。和姜季澤調(diào)情失敗后,她失聲大哭,倒像是在嘔吐。插在發(fā)髻里風涼針上的鉆石閃閃掣動著,鉆石千斤重,鉗制著她不能追求人生的一點情欲,而是常年守在一個沒有生命的骨癆病人身邊,這是內(nèi)心的斗爭,是青春生命的追求。
后來,她安分了,認命了,變成那“鮮艷而凄愴”的“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標本”,華而不實,金錢架起來的空架子,眼睛是心理世界的投射,我們看到的潑辣的曹七巧已經(jīng)失去靈動的生命,只是眼睛直勾勾朝前看著。原因就是那醒目的戴在她耳朵上的實心小金墜子,像兩把銅釘把她釘在門上?!靶〗饓嬜印边@一物象,已經(jīng)戰(zhàn)勝了曹七巧的情欲,她還是一個人,不過是有著人的皮囊罷了。
用生命守著這些財物的曹七巧,具有肉感的生命已經(jīng)離她而去,年輕時戴著的鐲子原來是她三十年來一直戴著的黃金枷。“徐徐將那鐲子順著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睍r間是這么殘忍,不留一點情面,圓滾的胳膊現(xiàn)在是骨瘦如柴,過去的就再也不會回來。
五、張愛玲追求物質(zhì)的永恒穩(wěn)定性
以物質(zhì)文化批評視角看張愛玲《金鎖記》中的物質(zhì)生活,它們承載著小說人物悲歡離合、承轉(zhuǎn)起伏的命運。張愛玲小說創(chuàng)作中對物質(zhì)生活特殊的喜愛是她區(qū)別于其他作家明顯的標志,也是我們了解張愛玲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入口途徑。物質(zhì)具有恒常性、活化石性,張愛玲又是一個對時間、永恒和短暫特別敏感的作家,她的時代感、命運沉浮常常流露在作品中。孟悅曾剖析過張愛玲小說中的時空關系,即“意象化空間”,他指出:“她是從中國的生活形態(tài)去觀察時間,把時間寫入中國‘參差的空間的?!睍r間就在物里。
張愛玲在《談音樂》一文中,一開始就是一句:“我不大喜歡音樂。不知為什么,顏色與氣味常常使我快樂,而一切的音樂都是悲哀的。”但凡讓人注意到,總是可喜的,使世界顯得更真實。“氣味總是暫時的,偶爾的;長久嗅著,即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氣味到底是小趣味……顏色和氣味的愉快性也許和這有關系。不像音樂,音樂永遠是離開了它自己到別處去的?!眥3}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或許可以理解張愛玲小說中為什么偏愛物質(zhì),它是實在的、恒久的、讓人感到踏實的。
{1} 孟悅:《什么是“物質(zhì)”及其文化?(上)——關于物質(zhì)文化的斷想》,《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8年第1期,第65頁。
{2} 張愛玲:《張愛玲全集·傾城之戀》,十月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247頁。
{3} 張愛玲:《談音樂》,選自《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166頁。
參考文獻:
[1] 孟悅.什么是“物質(zhì)”及其文化?(上)——關于物質(zhì)文化的斷想[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8(1).
[2] 張愛玲.張愛玲全集·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0.
[3] 王曉明主編.批評空間的開創(chuàng)——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4] 張愛玲.張愛玲全集·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