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冬 梅
(河南省沈丘縣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 周口 466300)
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近年來發(fā)病率逐年增長,下肢血管病變作為糖尿病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也隨之增高,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2型糖尿病確診時約有10%的患者伴有明顯的下肢動脈硬化病變,通常在糖尿病病程10~15年時出現(xiàn)下肢疼痛、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等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極易發(fā)展成糖尿病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截肢或死亡[1]。因此,及時有效地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進行治療對防止糖尿病并發(fā)癥、降低殘死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他汀類藥物治療糖尿病類代謝性疾病療效顯著,低分子肝素鈉通過抗凝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2],本研究對我院2015年8月~2017年3月期間8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不同他汀類藥物與抗血小板藥物聯(lián)合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對我院2015年8月~2017年3月期間8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間歇性跛行、下肢靜息痛、腳趾壞死、潰瘍,踝/肱動脈血壓比值<1,下肢血管彩超檢查顯示脛動脈、股動脈及足背動脈血管壁增厚,動脈管腔狹窄,血流速度下降,動脈斑塊顯示強回聲,符合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診斷標準[3],且排除心肝腎功能障礙、腦出血、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障礙及藥物過敏者,患者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入選的患者按照用藥差異,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8.76±3.12)歲,平均病程(15.63±1.75)年;研究組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69.37±3.26)歲,平均病程(15.88±1.6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P>0.05),可進行數(shù)據(jù)對比。
患者入院后詢問病史,給予糖尿病健康知識教育,配合飲食運動,有效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根據(jù)患者的血糖水平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注射維持血糖穩(wěn)定后口服西洛他唑片(浙江大冢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014)治療,50mg/次,2次/d。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口服普伐他汀鈉片(上?,F(xiàn)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456)治療,40mg/次,1次/d;而研究組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20050)治療,10mg/次,1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個月。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C反應蛋白(CRP)等炎性介質水平變化,足背動脈血流量及ABI變化,并觀察治療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及纖維蛋白原等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IL-6、TNF-α及CRP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6、TNF-α及CRP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研究組治療后IL-6、TNF-α及CRP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例數(shù)時間IL?6(ng/L)TNF?α(ng/L)CRP(mg/L)研究組40治療前25.48±2.16134.52±12.4622.87±7.65治療2周后14.17±0.46?#103.85±9.21?#15.43±8.59?#對照組40治療前25.52±2.23133.87±12.5322.67±7.38治療2周后20.86±4.63?121.15±13.35?19.72±5.39?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足背動脈血流量及ABI均明顯增高,且研究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2。
組別足背動脈血流量[ml/(s·min)]ABI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0.52±0.140.65±0.080.80±0.110.91±0.15對照組0.53±0.130.60±0.090.79±0.120.86±0.03t值0.632.630.592.07P值>0.05<0.05>0.05<0.05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及纖維蛋白原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3。
組別例數(shù)全血黏度(mPa/S)血漿黏度(mPa/S)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研究組404.99±0.920.97±0.1441.52±3.913.70±0.31對照組405.51±0.180.83±0.0642.51±2.893.89±0.29t3.882.132.083.16P<0.05<0.05<0.05<0.05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其主要病因與長期的高血糖、內分泌失調、微血管病變、血管內皮損傷、脂質代謝紊亂、血小板聚集、血流動力學改變、微循環(huán)障礙等多種因素有關,嚴重者會發(fā)展成糖尿病足,最終導致截肢[4]。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下肢血管病變的幾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0倍以上,也是導致糖尿病致殘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5]。下肢血管病變主要累及膝關節(jié)以下動脈,動脈硬化、血栓及斑塊形成使得血管腔變窄、閉塞,從而引起患者發(fā)生下肢疼痛、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等癥狀。西洛他唑屬于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可抑制血小板及血管平滑肌內的磷酸二酯酶Ⅲ的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擴張動脈血管,增加動脈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huán)。他汀類藥物與抗血小板藥物聯(lián)合應用可有效清除自由基,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而保護神經(jīng)。在本研究中,阿托伐他汀在改善患者炎性狀態(tài)及血流狀態(tài)方面較普伐他汀更為顯著,表明阿托伐他汀與抗血小板藥物聯(lián)合應用可顯著增強藥效,改善患者下肢供血狀態(tài),其原因可能與調節(jié)炎性介質水平及內皮功能有關。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IL-6、TNF-α及CRP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6、TNF-α及CRP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研究組治療后IL-6、TNF-α及CRP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足背動脈血流量及ABI均明顯增高,且研究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及纖維蛋白原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
綜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與抗血小板藥物聯(lián)合應用能有效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炎性狀態(tài)及血流狀態(tài),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1 孫欣.辛伐他汀聯(lián)合舒洛地特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臨床療效.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2016,11(1):42~44.
2 谷超元.前列地爾聯(lián)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療效.糖尿病新世界,2015,13(18):17~19.
3 楊常志.舒洛地特聯(lián)合辛伐他汀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療效觀察.河南醫(yī)學研究,2015,24(1):97~98.
4 歐陽斌.探析舒洛地特聯(lián)合辛伐他汀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有效性.糖尿病新世界,2015,10(5):46.
5 王智慧,陳立新,姬小云,等.復方芎蝎膠囊聯(lián)合西洛他唑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100例療效觀察.河北中醫(yī),2015,37(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