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雷 任崎屹 何成元
摘 要:作者通過多年實踐和調研,就如何提高造林成效?分析影響造林成效的成因,提出了提高造林成效的對策措施,以供造林綠化工作參考。
關鍵詞:植苗造林;成效;成因;對策
一、造林成效概述
造林成效的好壞事關造林綠化成敗,事關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事關國土生態(tài)安全。反映造林成效的指標主要有造林株數成活率、造林株數保存率和保存面積,通常以小班為單位,采用樣地或樣行方法檢查小班造林株數成活率和造林株數保存率,按照小班面積加權平均求算某一地區(qū)平均成活率和保存率。造林株數存活率是指當年單位面積造林存活株樹占造林總株數的百分比,造林株數保存率是指三年后單位面積保存株樹占造林總株樹的百分比,保存面積是指達到造林株數保存率標準的面積。川東地區(qū)年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成活率在41%(不含41%)以下要求重造,成活率在41%-85%要求補植,成活率在85%(含85%)以上為造林合格標準;面積保存標準根據植被配置類型分別以郁閉度、覆蓋度或株數保存率確定。郁閉度是指單位面積喬木樹冠投影覆蓋面積與總面積之比;覆蓋度是指單位面積灌木對地表遮蓋面積與總面積之比。對喬木樹種郁閉度大于等于0.2或者株數保存率大于等于80%,對于灌木樹種覆蓋度大于等于30%為保存合格標準。
造林株數成活率是一個關鍵指標,株數成活率一旦沒有達到合格標準,不僅因補植或者重造帶來的人力、物力、財力、地力的浪費,更談不上郁閉度、覆蓋度、株數保存率達到合格標準。因此我們應注重造林施工中的每個工序,做到科學施工、科學造林,使株數成活率達到合格標準,實現造林成林既定目標。
二、影響造林成效的成因
影響造林成效的原因有多種因素,除水、熱、光、土壤等自然因素外,很多屬于人為因素。一是樹種規(guī)劃不合理。沒有按照適地適樹和適樹適地的要求選擇樹種,片面理解尊重老百姓意愿,沒有科學選擇樹種。特別是外地引進新品種,未進行種源試驗,隨意引進外來品種,外來品種的生物學特性與其生態(tài)學特點不相適應,造成成活率低下。二是未進行整地或整地不規(guī)范。很多地方造林沒有整地的概念,沒有整地工序。一些地方把整地與栽植一同進行,整地后翻耕的土壤沒有充分熟化,整地規(guī)格不達要求,整地方式不科學,不利于苗木定根生長。三是準備工作不充分。一些地方苗木調運到位后,沒有及時進行第二次搬運,裸露苗木失水多,加之勞動力準備不充分,栽植造林的時間長,極不利于苗木成活。四是苗木質量差。苗木規(guī)格沒有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二級以上苗木要求,纖細苗、未木質化苗、無根苗、病蟲苗等不規(guī)格苗木成活率低。五是栽植時間選擇不恰當。隨心所欲確定栽植時間,導致栽植后遇高溫天氣,致使苗木成活率低。特別是落葉樹種的葉沒有完全脫落就上山栽植,常綠樹種在極端低溫栽植,成活率低。六是栽植方法粗礦。一些地方栽植造林是挖一鋤,放上苗,再錘一鋤,極不利于苗木定根。七是施肥不科學。基肥施用過淺,基肥與苗木根系接觸極易燒苗;苗木栽植后沒有成活就進行苗木追肥,也容易燒苗。八是林糧間種。間種高桿作物,嚴重影響苗木生長;在林糧間種時,老百姓為了多耕種糧食作物,每年全面整地,以至于將已經栽植的苗木根系都進行了翻耕,也嚴重影響苗木成活率,有的苗木本來已經成活了,但由于耕種糧食作物,一些苗木逐年死亡,造成苗木保存率低。九是管護不落實。一些地方由于沒有管護,牛、羊踐踏,人為因素損害苗木嚴重。十是檢查驗收不嚴格。一些林業(yè)造林項目在檢查驗收走過場,沒有嚴格按照檢查驗收辦法進行驗收,沒有把真正的造林成果反映出來,致使管理部門沒有掌握真正的造林情況,沒有及時進行整改和補植補造,致使造林成效低下。
三、提高造林成效的對策措施
造林工序包括作業(yè)設計、整地方式及規(guī)格、苗木質量及調運、栽植方法、栽后管護、補植補造以及建檔立卡、檢查驗收等諸多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直接影響成活率,歸結起來就是要把好“十關”。一是把好作業(yè)設計關。小班外業(yè)勾繪的地塊和地類選擇不當,直接影響施工的質量,退耕還林地應選擇坡耕地,荒山造林應選擇政府規(guī)劃的宜林地,禁止將基本農田納入造林規(guī)劃。二是把好樹種關。按照適地適樹和適樹適地的原則,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經濟規(guī)律,以市場為導向,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科學選擇適生的造林樹種。三是把好種子關。林木種子是種子和苗木的統(tǒng)稱,育苗種子必須經過種子檢驗檢疫合格后才能用于育苗,種苗質量必須至少達到國標二級以上,種苗檢驗機構、種苗生產單位以及種苗用苗單位應加強監(jiān)督配合。四是把好整地關。整地是指在造林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死植被和活植被,并以翻墾土壤為重要內容的一項生產技術措施。整地的作用就是改善土壤的立地條件,特別是改善小氣候、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改善土壤的化學性質、減少雜草和病蟲害等,同時增強水土保持效能。因此定點定穴、提前整地、大穴整地、土壤聚合壟作整地,是提高造林存活率最關鍵的措施,影響苗木一生的生長。五是把好施肥關。施入基肥的深度至少低于苗木根系10厘米以上,否則容易爛根;苗木栽植后根須沒有定根的不能施肥,一定要在苗木成活后才能施肥。六是把好栽植關。栽植的時間最好選擇在陰天或者雨天前,在栽植苗木時,要把苗木放正,并使苗根展開。填土時先用濕潤而細碎的表土填入穴內,植到三分之二左右。將留木輕輕向上一提,使苗根舒展,踩緊后,把余土填上。再踩,苗木栽植深度,一般要比原來在苗圃內略深一點。為了保持土壤中的水分,栽后應在穴面上蓋一層松土。在有條件的地方,植苗后應澆足定根水,這就是群眾所謂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栽植技術。栽苗成活的技術關鍵是穴大根舒,深淺適當,根土密接。七是把好技術指導關。整地的深度夠不夠、栽植的苗木是否壓實、栽植的密度是否合理等,需要技術人員現場監(jiān)督指導,出現問題及時整改。八是把好禁止復耕關。農林間種不僅不利于苗木的生長,也極易造成水土流失,應杜絕農作物和其它經濟作物種植,這是提高質量的前提。九是把好管護關。三分造七分管,管護是關鍵,實行“五定一獎”責任制,即定管護人員、管護責任、管護范圍、管護內容、管護時間,落實管護獎懲。十是把好驗收關。必須嚴格按技規(guī)標準和作業(yè)設計進行檢查驗收,搞好技術培訓和職業(yè)道德培訓,培養(yǎng)業(yè)務過硬和思想道德過硬的驗收人員隊伍,把好驗收最后一關,真切反映造林施工情況,以加強整改,提高質量。
把好造林質量關,不斷提高造林成效,是加快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推進國土綠化關鍵一招。作為務林人,一定要有勇于擔當的責任感和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求真務實,真抓實干,把提高造林質量和成效作為自己工作的使命,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