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仕江
“血脈”是一部有關家族記憶的非虛構作品,透過“家譜”的分析和梳理,將遙遠的家族人物一個個樹立在紙面上,作者不僅讓歷史中的他們說話,同時也與歷史中的他們進行心靈上的對話,再現(xiàn)了一幕幕久遠的往事,折射出九寨溝縣李氏家族歷史的變遷,追溯遠去的年代,解析一個家庭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喚醒了復雜地域李氏后輩的集體記憶,讀來容易引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和思考。
一
該作品以節(jié)制的文學語言書寫,注重故事敘述與細節(jié)表現(xiàn),尤其對當?shù)卦S多民俗文化的發(fā)現(xiàn)與書寫,還原了民族文化特有的地標與屬性,讓人看到作者從現(xiàn)實生活重新出發(fā)卷入歷史的方式,為一部家族傳記奠定了良好的寫作基礎與方向,《血脈》有別于我們常見的純粹家史撰寫或通訊報道,更區(qū)分了遠古時期的口傳心記式的整理記錄。作者文學的起步之作,能夠主動自覺地切入到一個家族領域,這是一種寫作上的挑戰(zhàn),她的這種挑戰(zhàn)是依據(jù)自己血脈里的親情秩序的創(chuàng)作實踐而建立的,因而具有讓一切文學寫作回到原點的說服力。如此文學上的嘗試,一開始就給我們帶來了寫作的驚喜,可以說《血脈》是四川近年非虛構寫作的新收獲。
二
《血脈》因其作品的寫作難度,多來自于找不到確定關系的人和事,尤其是人和人的關系,作者要回到久遠的時間節(jié)點上參與歷史的重塑,這的確很難。在情感隔離的時代背景下,很多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容易走投無路,迷失方向,從而提前放棄寫作。翻閱《血脈》里的人和事,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也曾多次將筆尖伸向那些沒有情感交際的“猜詳者”,讓人預感作者到了快要寫不下去的地步,但讀者的擔心在作者冷靜的寫作態(tài)度面前,往往顯得多余。客觀地講,《血脈》一書在當下一窩蜂的非虛構作品面前,真實地還原了一個家族當時的一種歷史景象,其旁觀與融入的簡約筆調,十分難能可貴。《血脈》之于非虛構寫作,讓人看到作者留心于歷史轉折點的象征意義。
三
家譜文學本就是古老的一種文化遺產(chǎn),作者大量的時間取材都在拷量并尊重“真實”上做文章,從現(xiàn)有的文本格局來看,作者在穿梭歷史人物之間,還可以盡量體現(xiàn)出個人命運與歷史大背景的時代關聯(lián)。在建立結構與文學情感上,作者還可以對家族記憶里的人和事進行重點的篩查、辨識與取舍,哪些人和事對文本最有價值,尤其是父輩以及作者本人的關系,之于倒回時光確切能夠遇見的那些人和事。在立體的書寫空間里,還有許多上升的聯(lián)想維度,假設多一些對人類生存處境的關注以及對歷史積極的創(chuàng)造精神,必將為一個非虛構文本提供更傳奇的可能性。
作為一個非虛構文本,建議此書再版時,取消附錄。在裝禎設計上,找到屬于《血脈》更加準確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