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明 董 瑞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 甘肅 成縣 742500)
杜甫迫于生計的艱難,也難以抗拒同谷“佳主人”對同谷溫暖豐饒描述的誘惑。乾元二年(759)初冬,杜甫拖家?guī)Э陔x開生活四個多月的秦州,經(jīng)過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zhèn)、石龕、積草嶺、泥功山等,穿越今隴南禮縣、西和、成縣,來到“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1](《發(fā)秦州》)的“南州”(即同谷,今成縣)。然杜甫到同谷后,“佳主人”并沒有給他以實際的幫助,溫熱的希冀跌成冰冷的失望,落難無助的詩人過著“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同谷七歌(一)》)的悲辛生活?!锻绕吒琛繁闶窃娙送纯嗟纳鼌群?。生活陷入絕境,加以吐蕃覬覦下的成州岌岌可危。萬般無奈,杜甫只得又攜家眷,在臘月凌烈的寒風中,于乾元二年臘月初從同谷出發(fā),“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發(fā)同谷縣》)于此年歲末到成都。
杜甫從同谷出發(fā),所經(jīng)路線歷來爭論不一,主要集中在水會渡、白沙渡、飛仙閣等地點的方位問題,還有是否去過兩當,是否經(jīng)過鳳嶺,等等。筆者不揣淺陋,就杜甫入蜀路線略陳己見,求教于方家。杜甫自同谷出發(fā)后,經(jīng)過寶井堡,在栗亭小憩數(shù)天,向南翻過木皮嶺,越河池東行至嘉陵江邊,溯江而上至兩當西坡鄉(xiāng)尋吳郁不遇,遂經(jīng)鳳州鳳嶺連云棧道,南入漢中接金牛道,過益昌、江油,至蜀郡成都縣。
杜甫從同谷鳳凰村出發(fā)后,經(jīng)過寶井堡,首先到達栗亭。栗亭,北魏置栗亭縣,不久廢為鎮(zhèn),唐代屬成州同谷縣。據(jù)柳宗元《興州江運記》載“自長舉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過栗亭川,逾寶井堡”[2],可知栗亭在寶井堡之東,位于今徽縣栗川鄉(xiāng)山根村。此地氣候溫暖濕潤,土地平曠,田肥水美。享譽中外的“隴南春”及后繼的“金徽”系列酒就產(chǎn)于此地。杜甫對“下有良田疇”(《發(fā)秦州》)的栗亭充滿欣然和留戀,多逗留了幾日,并賦詩《栗亭十韻》。114年后的咸通十四年(873),忠武軍名將趙鴻出任成州刺史,其《栗亭》詩曰:“杜甫栗亭詩,時人多在口;悠悠二甲子,題記今何有?”原題注:“杜公栗亭十韻,今不復(fù)見?!睋?jù)殘存詩題,《栗亭十韻》應(yīng)為十首組詩。當杜甫之時, 栗亭當?shù)厝诉€對杜甫栗亭詩朗朗上口,惜百年之后,就湮沒不聞了,空留詩題。北宋著名詞人賀鑄以《寄題栗亭縣名嘉亭》緬懷杜甫:“少陵昔避地,幽棲鳳皇川……環(huán)堵久蕪沒,斯亭名尚傳?!惫饩w《階州直隸州續(xù)志》載:“栗亭草堂,名嘉亭,在栗亭縣,宋建,邑令趙洋取杜甫‘栗亭名更嘉’之句為榜?!盵3]1992年在栗亭山根村發(fā)現(xiàn)宋代《杜甫詩范》碑。唐以后歷代詩人謳歌杜甫栗亭的作品,則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栗川山根村曾有杜甫廟,惜在文革中被毀,現(xiàn)為農(nóng)戶居所,還留有傳為杜甫曾用過的水井一口。
木皮嶺在栗亭東南。杜甫《木皮嶺》詩云:“首路栗亭西,尚想鳳凰村。季冬攜童稚,辛苦赴蜀門。南登木皮嶺,艱險不易論。汗流被我體,祁寒為之暄。遠岫爭輔佐,千巖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別有他山尊?!痹娛|出栗亭,繼而南向登木皮嶺,又繼續(xù)辛苦地奔波。但木皮嶺位置歷來都有不同說法?!斗捷泟儆[》卷六十九載:“木皮嶺,在河池縣西十里。詳見成州。杜甫發(fā)同谷,取路栗亭,南入郡界,歷當房村,度木皮嶺”。[4]《元豐九域志》卷三載:“中,栗亭。州東五十里。二鄉(xiāng)。泥陽一鎮(zhèn)。有雷牛山、栗亭川?!盵5]又據(jù)民國版《徽縣新志》載:“木皮嶺,西南三十里。一名柳樹崖,脈與龍洞山聯(lián)屬。石徑層沓,人馬登陟崖坎,艱于行。木皮嶺在河池西,杜甫發(fā)同谷,取道栗亭,南入郡界,歷當房村,度木皮嶺?!盵6]
翻過青泥嶺,杜甫一家來到嘉陵江和永寧河匯流的合河口。學界多認為杜甫是從水會渡順嘉陵江而下,即從白水道直到略陽,再取道金牛道入蜀。但在唐代嘉陵江上游灘險流急,峽谷刻深,江路兇險無比?!杜d州江運記》載:“自長舉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負重而上,若蹈利刃。盛秋水潦,窮冬雨雪,深泥積水,相輔為害。顛踣騰藉,血流棧道。糗糧芻藁,填谷委山;馬牛群畜,相藉物故?!盵8]自然環(huán)境的險惡使得白水道的通行時斷時續(xù)。又據(jù)北宋嘉佑二年(1057)《新修白水路記》載,宋真宗景德元年和仁宗嘉佑二年,兩次開通白水路。①杜甫一家深陷青泥嶺淤泥之苦,受盡步履之艱辛,不會不顧全家老小性命之攸,冒險走白水峽江路。杜甫一家應(yīng)是從故道向東走連云棧道,順便拜訪老朋友兩當吳郁。
杜甫是否到過兩當,學界爭議不一。仇兆鰲《杜詩詳注》《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下注云:“殆是公自秦州西至同谷時道經(jīng)兩當,故作此詩”。這個推測是錯誤的。杜甫自秦州赴同谷路線是非常明晰的,是經(jīng)赤谷到禮縣鹽官,再經(jīng)西和石堡法鏡寺,穿越西和縣城,然后折東南經(jīng)青羊峽、坦途關(guān)、積草嶺到同谷;根本不經(jīng)過兩當;如果去兩當,應(yīng)穿行徽縣,路線和今天316國道大致相疊。但沒有跡象表明杜甫由秦州只身赴兩當。兩當之行應(yīng)是由同谷入蜀途中順道探訪,一則為不能疏救吳郁而面呈愧疚之情,二則在生計山窮水盡之時希冀得到救助,三則長舉段江路兇險,以探訪更安全的入蜀道路。杜甫渡過嘉陵江后,逆江而上兩當琵琶洲(兩當縣西坡鎮(zhèn)三渡水,吳郁故鄉(xiāng)所在地)探訪故友,惜吳郁不在,只留空宅一座。杜甫訪友不遇,遂書《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寒城朝煙澹,山谷落葉赤。陰風千里來,吹汝江上宅。雞號枉渚,日色傍阡陌。借問持斧翁,幾年長沙客……于公負明義,惆悵頭更白……”以表悔愧、悵惘和遺憾。
杜甫入蜀不是直接順嘉陵江路南下(前文已述),而是東走連云棧道。連云棧道很大一部分在鳳縣境內(nèi)。尋吳郁不遇,杜甫東行至鳳嶺,過連云棧南棧道,經(jīng)褒城、勉縣、寧強,至四川省廣元。在鳳縣地界,杜甫留有《曉過鳳嶺二首》。杜甫的詩,在其生前就已經(jīng)散佚很多,存世之詩是在他死后由別人陸續(xù)收集起來編輯的?!稌赃^鳳嶺二首》不見于《杜詩詳注》《杜詩鏡詮》等杜詩注本,可能是散逸未收錄之作。由秦州到同谷再到蜀地紀行詩也并非按照行跡先后次序布排,如《兩當》《泥公山》等便是。附《鳳縣志·藝文卷》[9]所錄《曉過鳳嶺》于下:
其一
霜寒曙景動,戴月陟層巔。
馬足低臨樹,峰腰側(cè)見天。
云光開竹石,秋色老林泉。
回首山城里,稀疏出曉煙。
其二
壁立當天半,雄奇非一名。
疏煙時起滅,疊嶂幻陰晴。
緣逕崖花紫,凌風梵磬清。
徘徊下山路,石磴拂云平。
經(jīng)過連云棧道后,杜甫一家踏上金牛道,翻越寧強五丁關(guān),來到五盤嶺。其《五盤嶺》中吟道:“喜見淳樸俗,坦然心神舒?!鄙絼蓦m然險峻,但天氣和暖,水清山秀,民風淳樸,詩人的心緒得以些許舒放,憂愁稍微消解。
石柜閣緊鄰飛仙閣,楊慎《飛仙閣》云:“飛仙閣上元珠侶,千佛崖前巴字水?!鼻Х饚r即古石柜閣,位于廣元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東岸,是四川境內(nèi)最大的石窟群?!斗捷浖o勝》載:“綿谷縣北十里至大安軍界,橋閣共一萬五千三百十六間,最著者石柜、龍門。”[15]《四川通志》載:“千佛巖在縣北十里江東岸,石崖蜿蜒,其形如門,上有千佛,唐利州刺史韋杭所鑿。”[16]杜甫《石柜閣》云:“石柜層波上,臨虛蕩高壁。清暉回群鷗,暝色帶遠客?!倍鸥Τ舜杏诩瘟杲?,江間奇石多姿,石柜閣倚江而鑿,高壁影蕩,水光山色交映?!皟?yōu)游謝康樂,放浪陶彭澤”(《石柜閣》),對美景頓生流連,暢想謝靈運和陶淵明之悠游寄情于山水田園。
經(jīng)過水會渡后杜甫蜀道路線是明晰的,幾無爭議。因此后文論述從簡。
桔柏渡即桔柏津,在昭化縣(今廣元昭化區(qū))東北三里。即嘉陵、白水二江合流處也。多桔柏,因名。《方輿勝覽》載“桔柏潭在利州昭化縣”[19],桔柏潭即桔柏渡,昭化縣今為廣元昭化區(qū)。《重修昭化縣志》卷三載:“東界廣元十五里,自縣東門五里過嘉陵江,曰桔柏渡,有塘房?!盵20]清代張邦伸《云棧紀程》云:“由廣元城南渡漢壽水,行二十五里,至張家灣,十里至桔柏渡。”[21]唐玄宗幸蜀次利州,至益昌縣渡桔柏江,即桔柏渡。杜甫《桔柏渡》云:“青冥寒光渡,架竹為長橋。竿濕煙漠漠,江永風蕭蕭……孤光隱顧盼,游子悵寂寥。無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贝硕温范鸥σ患疫€是乘舟而行,江流浩浩,煙波渺渺,周遭一派清幽。但此景此情轉(zhuǎn)瞬而逝,游子樂景哀情,目的地未到,還得登山臨遠。
金牛道經(jīng)過的大劍山,古稱“梁山”,在劍閣縣東北劍門關(guān)鎮(zhèn)12.5公里處,東西長115公里,群峰高聳入云,嚴若劍戟橫陳,峭壁中斬,猶如“門之辟”,故名“劍門”?!杜f唐書》卷四十一載:“劍門,縣界大劍山,即梁山也。其北三十里所,有小劍山。大劍山有劍閣道,三十里至劍處,張載刻銘之所。劍山東西二百三十一里?!盵22]《劍州志》卷五載:“大劍山亦名梁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對如門……二劍古不以關(guān)名。諸葛亮相蜀,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路,于此立劍門關(guān)?!盵23]劍門關(guān)峭壁如城墻,兩崖夾峙如門,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成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杜甫《劍門》云:“惟天有設(shè)險,劍門天下壯。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兩崖崇墉倚,刻畫城郭狀。一夫怒臨關(guān),百萬未可傍。”詩人對劍門關(guān)位置的險要深有體會。劍門關(guān)今有始建于宋代的思賢樓,上有杜甫畫像。
鹿頭山有鹿頭關(guān),鹿頭關(guān)在今德陽市羅江縣白馬關(guān)鎮(zhèn)。三國時曾于此設(shè)綿竹關(guān),北朝至隋唐置鹿頭關(guān),五代移至鹿頭山西南綿遠河右岸的黃許鎮(zhèn),另名白馬關(guān)至今?!蹲x史方輿紀要》卷六十六載:“其重險,則有鹿頭關(guān)。鹿頭關(guān),在成都府漢州德陽縣北三十里鹿頭山上,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東西兩川之要道也?!盵24]《新唐書·地理六》也載漢州德陽郡有鹿頭關(guān)。[25]鹿頭山地勢險要,是川北山區(qū)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是入蜀的最后一道關(guān)隘,也是拱衛(wèi)成都的天然屏障。杜甫《鹿頭山》云:“及茲險阻盡,始喜源野闊?!痹竭^鹿頭山便氣象一新,進入一望無垠的成都平原,暖氣襲人,視野開闊,綠意融融,心胸亦為之豁然;更重要的是距離目的地——成都已很近了,流離逃難的一家老小終于快安穩(wěn)休憩了,老杜的欣喜溢于言表。
越過鹿頭關(guān),杜甫過梓潼、德陽、廣漢,歷經(jīng)千辛萬苦,于乾元二年臘月底到達成都。先后在高適、岑參、嚴武等友人的資助之下才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近五年蜀中生活。詩圣疲憊的心靈得以暫時安放,創(chuàng)作詩歌四百多首,促成了詩人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高峰。
杜甫自同谷入蜀歷時一月,地跨三道(隴右道、山南道、劍南道)八郡(同谷郡、河池郡、順政郡、漢中郡、益昌郡、普安郡、江油郡、蜀郡),行程上千公里。期間也留下許多傷時憂身、悲天憫人的作品。歸結(jié)起來紀行路線如下:
同谷(《發(fā)同谷》)→栗亭(《栗亭十韻》)→木皮嶺(《木皮嶺》)→兩當三渡水(《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鳳嶺(《曉過鳳嶺二首》)→連云棧道→七盤關(guān)(《五盤嶺》)→龍門閣《龍門閣》→飛仙嶺(《飛仙閣》)→千佛巖(《石柜閣》)→白沙渡(《白沙渡》)→水會渡(《水會渡》)→桔柏渡(《桔柏渡》)→劍閣《劍門》→鹿頭關(guān)《鹿頭山》→成都(《成都》)。
杜甫蜀道紀行,不僅記述了杜甫闔家老小入蜀的艱辛,描寫了蜀道的險峻、風光的雄奇、民習的古樸,開拓了古蜀道山水詩的新天地,也勾勒了蜀道的一種走向,給后世研究蜀道文化歷史地理提供了詩史的坐標。
注釋:
①刻石位于甘肅徽縣城南28公里處大河鄉(xiāng)徽白公路懸崖上。高2.8米,寬1.83米,額篆“新修白水路記”6字,正文楷書26行,行37字。為北宋陜西合陽宣德郎守殿中丞、知雅州、軍州雷簡夫撰文書寫。
參考文獻:
[1]【清】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文中所引杜詩除《曉過鳳嶺》外均出自此書.
[2]【清】董誥.全唐文(06)[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清】呂震南.階州直隸州續(xù)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7.
[4][12][15][17][19]【南宋】祝穆.方輿勝覽[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北宋】王存.元豐九域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中國地方志集成·甘肅府縣志·輯36·嘉靖徽郡志[M].乾隆徽縣志[M].嘉慶徽縣志[M].民國徽縣新志[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7]【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8.
[8]【清】董誥.全唐文(06)[M].北京:中華書局,1983.
[9]【清】朱子春.鳳縣志[M].中國臺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10]【明】李賢.明一統(tǒng)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13]【明】楊慎.全蜀藝文志[M].北京:線裝書局,2003.
[14]張成德.中國游記散文大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6][18]四川通志[M].成都:巴蜀書社,2004.
[20]【清】張紹齡.重修昭化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成都:巴蜀書社,1992.
[21]【清】張邦伸.云棧紀程[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79.
[22]【后晉】劉日句.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3]【清】李梅賓.劍州志.劍閣縣志辦.
[24]【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5]【北宋】歐陽修,宋祁.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