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強調了高中語文的詩詞教學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詩詞的審美教學,實現(xiàn)語文的審美教育。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詩人的真情吟唱,是心靈對現(xiàn)實的應答,他們或發(fā)思古之幽情,或嘆人生際遇,或觸發(fā)情思,或彰顯情志……入選教材的古詩詞大都文質兼美,往往包含豐富多彩的感情、深邃的意境、精雕細琢的語言,這些詩文佳作中的美,展現(xiàn)了一個璀璨奪目的美的世界,千百年來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的精神樂園。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掘詩文中美的元素,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力、理解力,使他們在審美的愉悅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獲得精神的升華。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審美
古詩詞是一種思想高度凝練,情感高度集中的文學體裁,意境優(yōu)美,對仗工整,不僅能開拓學生的視野,陶冶美的情操,還能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文學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承載著語文知識內容和結構,而且蘊含著思想道德、審美情趣等。審美教育能夠促進智育和德育的發(fā)展,保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中國是詩歌的王國,眾多偉大的詩人流芳千古,他們的詩詞佳作就像天空中的恒星,永遠璀璨奪目。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一、吟詠知韻律美
古詩詞的韻律“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可見古人做詩十分講究用韻?!奥曧崊f(xié)和,曲應金石”,即做詩要用韻,韻的作用不僅在于能使曲調和諧,且能夠配樂器演奏。詩歌遣詞造句凝練、含蓄、優(yōu)美,節(jié)奏鮮明,講究變化,富于音樂美,最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朱自清曾說:“吟誦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味,變成活的語氣。”因此,鑒于詩歌本身具有形之聲的特性,故較其他文學樣式更適宜于誦讀。
誦讀之中,眼到、口到、耳到,心終能與詩歌共鳴。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音字咬合之中,感受李清照顧盼期待、悲慘憂郁的凄涼心境;于“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長短錯落之中,感受“謫仙人”李白的過人豪氣。柳郎“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的柔情筆觸,一唱三嘆,哀離愁別緒;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引吭高歌,懷古思今,抒報國豪情。在讀中尋找情感的交匯點,在情感指導下尋求朗讀的切入點。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思其神態(tài),感其情懷,在共鳴之中體驗韻律之美。
二、融情知意境美
詩歌是特別注重形象的描繪?,F(xiàn)代多媒體可以把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和其他多媒體軟件合理地運用到詩歌教學中,其直觀的形象、美妙的圖畫、動聽的音樂,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喚醒學生潛在的審美意識運用多媒體把詩歌中的內容進行畫面渲染,突出意境,把抽象的文字轉換成色彩多姿的畫面,構成一種意境,給學生以形象的直觀感受,運用多媒體把詩詞的內容化靜為動,幫助學生品詞析句,啟發(fā)想象,訓練表達美,在深刻地感知詩歌意境的同時,再加上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解,使課堂妙趣橫生,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效果,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使古詩詞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鑒賞陸游和唐碗堪稱詞史上“雙璧”的兩首《釵頭鳳》時,陸游和表妹唐婉之間有著怎樣的愛情故事,沈園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它的建筑風格及歷史淵源,等等,光憑老師介紹,學生不會有深刻的印象和透徹的領悟。通過多媒體把“沈園”的圖片、簡介、陸游和唐婉在那一方粉壁上留下的《釵頭鳳》手跡等,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并且把電視劇《沈園的故事》播放給學生看,伴著優(yōu)美的畫面、動情的解說、哀婉的歌曲、直觀的人物,那兩首《釵頭鳳》便能深深地植根在學生的心中,那風中的“紅酥手”也自然會成為學生的永久記憶,這相對于傳統(tǒng)的鑒賞方法,顯然效果更佳。
三、天人合一知意象美
意象是情思的載體,是情思的物化形態(tài),更是領悟詩詞思想情感、揣摩詩詞意境的關鍵所在。因此,只有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捕捉意象,才能讓他們全方位感悟詩詞的情觸,達到游刃有余的境地。學生在賞析描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作品時,可以將作者描寫的物象作為突破口,借助意象的動靜、虛實和色彩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從而體會天人合一的意象之美。
在古詩詞當中,為了更好地理解詩詞的意象在其中的準確含義,經常要把單一的某個意象放到一定的意境中去。例如,在馬致遠的元曲《天凈沙·秋思》一文中,里面的“枯藤”“老樹”“古道”“西風”等意象單獨分析看不出什么深刻的含義,但是如果把這些聯(lián)系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畫面,從而感受到一種蕭瑟悲涼的氛圍。而下文當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則構成了一幅祥和、平靜、安詳的生活畫面,展現(xiàn)的是江南人家的風光圖,與前面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對作者家鄉(xiāng)的寫照。上述意象構成一幅游子思歸圖。再根據最后一句話“斷腸人在天涯”,就足以看出作者的漂泊羈旅的游子心,給人以震撼的藝術感受。
古詩詞代表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精粹,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深邃的意境、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滋潤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彰顯了古代文化的無窮魅力,利用古詩詞教學進行審美教育是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應滲透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語言文字的教學對學生進行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從而培養(yǎng)審美能力,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激發(fā)熱愛生活的熱情。語文教師要利用好古詩詞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引導學生從審美的角度去體驗和學習內容,并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學識修養(yǎng)熏陶和影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美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參考文獻
[1]邱為將.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古詩詞意境教學[J].中學教研,2013(12):20.
[2]寧海彥.淺談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2015,4(226):25.
[3]陳仁萍.利用古詩詞進行語文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1,(7):16-17.
[4]范維勝.古詩詞鑒賞三步曲[J].語文教學通訊,2013,(3):47.
[5]周小雄.讓古詩詞走進中學生[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1).
[6]韋志成.語文教學藝術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7]程翔.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
[8]嚴增武.淺析教學過程中的審美情感[J].教育研究,1987(3).
[9]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10]施春暉.在古詩詞教學中培植學生的審美心境[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8(3).
(作者單位:云南省騰沖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