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由單一式宣傳到價值型傳播:典型人物報道范式的歷史變遷*
    ——基于1960~2017年典型報道的內容分析

    2018-04-26 07:12:30陳懷林
    中國出版 2018年3期
    關鍵詞:典型人物典型話語

    □文│徐 敏 陳懷林

    典型報道是中國主流媒體重要的宣傳題材,是我國新聞業(yè)中特有的報道形式。隨著媒介環(huán)境的變遷,典型報道模式也會有所轉變,典型人物同樣被刻上不同時代的發(fā)展烙印。此前的典型研究多用質性的方法抽取少量案例進行比較,或是從宏觀視角進行思辨性的分析。本研究是國內少見的關于典型報道的大型量化研究之一,以自1960年至今有關99位典型人物的104篇長篇通訊為研究樣本,首次以實證主義的方式檢測典型報道范式的長期演變過程,不僅能透視我國媒體工作者探索新聞規(guī)律的實踐歷程,還能結合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宏觀背景,多元視角地闡釋典型的歷史消長與變遷,也為今后的新聞業(yè)“講好中國典型人物故事”提供經驗給養(yǎng),具有現實意義和借鑒作用。

    一、問題緣起及研究背景

    典型報道的演變與社會變遷相共振。祝建華認為,不同時代背景下,宏觀的社會環(huán)境及微觀層面的受眾特征均具差異性,此外,隨著國情發(fā)展及政策重心轉移,國家會調整典型的宣傳目標。[1]以往的研究通過史料的梳理、質性的觀察和個案的分析,察覺到典型報道的變化趨勢,他們發(fā)現典型的形象建構發(fā)生了由“造神”到“塑人”的變化;政治話語為導向的傳統(tǒng)宣傳模式逐步遭受公眾的疏離使得典型宣傳式微,新聞話語逐步取代宣傳話語;自2013年以來,在“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背景下,典型報道是在中國環(huán)境下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典范,新的發(fā)展勢頭使其仍具生命力。

    1.典型報道的演變趨勢

    我國早期的典型報道過多地強調其教化功能,長期以來被貼上政治宣傳的標簽,典型人物曾被賦予神圣化、完美化的單一式形象。在社會主義革命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典型建構是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手段。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末,我國不斷提升的教育水平使得受眾的認知感增強,人物“高大全”形象缺乏真實性從而偏離受眾,典型報道也未達到預期的正面宣傳效果。朱清河曾分析典型“式微”的原因,即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大眾傳媒“政府喉舌”的單一角色逐漸多元化,以往高大全式的僵化手法是“單向度”價值訴求的產物,此類風格已言過其實。[2]因此新聞界開始不斷反思以往典型夸張、失實的極端化報道手法,逐步去政治標簽化,典型人物更具個性特征,回歸真實性。而如今,新興的媒體技術廣泛普及,信息環(huán)境更具多元化和復雜性。麥尚文觀察到新世紀起典型報道敘述策略和報道形態(tài)有所突破,典型的人物媒介形象多元化,報道模式也由單向宣傳變?yōu)榛觽鞑?。[3]

    可見,典型報道自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的發(fā)端期,60年代繁榮鼎盛的黃金期,到80年代初其影響力逐步減弱的衰退期,直至今日已有7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縱觀報道范式的長期變化,其逐步由宣傳思維回歸到新聞邏輯。傳統(tǒng)的“通稿”模式已日漸消退,范式的轉變體現在其內容、話語、采編及敘事方式等方方面面。

    2.我國實踐中的新聞傳播規(guī)律

    典型報道范式的轉型與我國媒介環(huán)境發(fā)展密不可分,是媒體人不斷自我審視的結果。尊重并遵循新聞規(guī)律地開展輿論宣傳工作是我國媒體人的基本理念和普遍準則。在2016年的“2·19” 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記者應“客觀、真實、全面”地報道事實。新聞規(guī)律的基本要求在于真實、客觀公正、全面公開等。[4]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現實差異使不同國家呈現不同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新聞活動亦是如此。[5]中國環(huán)境下的新聞規(guī)律強調中國根基、需結合本土經驗,新聞輿論工作要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6]楊保軍歸納我國新聞業(yè)的核心觀念為“宣傳新聞主義”,宣傳是我國新聞工作的本位和出發(fā)點。[7]可見,我國新聞事業(yè)是為社會主義和人民服務,新聞工作者承擔著必要的社會責任。

    伴隨著社會發(fā)展及媒介生態(tài)的遷延,我國媒體人正不斷地探索、認識與掌握著新聞規(guī)律。在“文革”時期,報道的“宣傳腔”呈現“單向灌輸”的特征,傳播模式缺少雙向互動性;自1978年,我國新聞業(yè)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陳力丹曾指出改革開放后,新聞敘述發(fā)生了由“呈現意義”到“報道事實”兩個維度間的轉變,逐步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以滿足社會多層次需求;[8]20世紀80年代的媒體行業(yè)是新聞改革與新聞本位的回歸,新聞的媒介功能重新定位,認識到媒體不僅具宣傳功能,還應為受眾提供信息、傳播知識或娛樂消遣等服務性業(yè)務;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新聞記者扮演著事實真相的鑒定者和輿論監(jiān)督者的角色,中國新聞實踐強調官方議程中的參與性和影響力,需及時發(fā)現并解決社會問題;2000年以來,“人人皆記者”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中,新型的傳播結構及“公民記者”的受眾身份轉型使網絡輿論的影響力增強,傳統(tǒng)媒體的可信度降低。但網絡的自由尺度難以保證信息的客觀公正,傳統(tǒng)主流媒體受到嚴峻考驗的同時,其輿論引導地位日益重要。媒體人對新聞規(guī)律的掌握受到受眾的監(jiān)督,受眾對客觀公正性的需求日漸提高。王潤澤經過對我國當代記者的深度訪談后指出,他們在新時期對“服從宣傳工作”的典型報道進行反思和修正,站在社會責任的立場,消弭“宣傳”和“新聞傳播”間的鴻溝,走出中國新聞人的實踐特色。[9]

    總而言之,典型報道是中國新聞工作者踐行新聞規(guī)律的一面鏡子,能折射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典型報道范式的研究需系統(tǒng)化的方法加之完備的理論體系以實證主義驗證這一歷史演變。王辰瑤認為,近30年來的典型研究依然停留在如何“改造”典型報道的策略論上,思辨性地推導出典型報道的新模式,而非“被證實”。[10]由此可見,以新聞傳播規(guī)律為理論指導,對典型報道施行標準化的量化測量可以彌補當前典型研究的空白。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以《人民日報》為研究樣本,分析單元為每篇有關典型人物的新聞報道。

    1.樣本選取

    《人民日報》是我國第一大報,是在中國社會有廣泛影響力的權威性官媒。在典型報道的選取上,由于《人民日報》報道過的典型人物數量較多,本文則依據其代表性及重要程度對報道進行抽樣,其需滿足兩個標準:其一,頭版新聞通常會被視為重要程度最高、最具宣傳價值的新聞內容,因此相關典型報道需發(fā)表在《人民日報》頭版;其二,新聞的體裁需為長篇通訊。

    因20世紀60年代是我國典型人物宣傳最為鼎盛時期,出現了如雷鋒、焦裕祿等深深嵌入幾代人的集體記憶中,“經久不衰”且影響深遠的經典媒介形象。故本文以60年代為開端,時間范圍為1960~2017年。在典型人物選取上,本文的參考資料為2009年出版發(fā)行的《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對于2009年至今的典型抽樣,本研究查閱了中央電視臺主辦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欄目(2009~2017年),通過檢索中國知網的《人民日報數據庫》進行樣本篩選。最終選取到的典型人物共計99位,典型報道共計104篇(包括連載),本文在編碼過程中將關于同一人物的連載報道視為一篇新聞進行分析。

    2.變量設置及編碼

    本文旨在檢測時間變量對典型報道的影響?;谇叭搜芯?,本文將典型時期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①1960~1976年”,其間為“文革”時期;“②1977~1999年”,“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后至20世紀末是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與社會轉型較大的時期;“③2000~2012年”,自21世紀以來,隨著新媒體技術滲入,媒介生態(tài)更替較快;“④2013年至今”,為“中國夢”的新時期,媒介環(huán)境進入“人人皆記者”的全媒體時代。

    因變量的設置上,研究考量了典型選題,此外,基于新聞規(guī)律原則,本文的測量標準包括客觀性原則、中立性原則及體現新聞價值的時效性三個變量及其相對應的指標。

    變量一為“典型選題”。其中包含兩個指標,“典型類型”和“人物身份”?!暗湫皖愋汀币罁谌宋锸论E的不同利益導向進行分類?!?分=犧牲奉獻型”,這類人物以國家、集體利益為導向,為國家而自我犧牲、舍生取義的烈士或勇士,比如革命烈士黃繼光、董存瑞、邱少云;或因集體或多數人的利益而勇于犧牲、甚至獻出生命的人,如汶川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譚千秋;“2分=品德完善型”,這類人物是以他人利益為導向,助人為樂、拾金不昧、見義勇為、尊老愛幼、捐資助學等道德崇高的榜樣,如資助貧困學生的歌手叢飛;“3分=職業(yè)素養(yǎng)型”,這類人物以合理的個人利益為導向,從社會角色定位入手,為行業(yè)標兵、愛崗敬業(yè)、職業(yè)精英、艱苦創(chuàng)業(yè)、勞動模范等,如“辛苦我一人,幸福千萬家”愛崗敬業(yè)者徐虎。

    第二個指標是“人物身份”,根據人物的職業(yè)和社會地位進行區(qū)分?!?分= 高層及中層干部(領導者、共產黨員干部、軍官等),2分= 行業(yè)精英(知識分子、企業(yè)家、醫(yī)生、科學家、奧運冠軍、娛樂明星等),3分= 普通人(工人、農民、學生、基層干部、戰(zhàn)士、普通歌手等),4分= 其他”。

    由于一個人物可能存在多個榜樣事跡或身份,比如雷鋒又是樂于助人的“品德完善型”,同時又是恪盡職守的“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本文根據人物的主要事跡或最高級別身份作評判。

    變量二為“客觀性原則”。根據新聞規(guī)律的理念,記者是社會的觀察者、事實的報道者,應客觀性地呈現事實。此項包含三個指標:第一個指標為“白描手法的運用”,多細節(jié)描寫而少作者主觀評論,報道更顯客觀性。白描手法的運用能展現人物真實的一面,捕捉人物個性特質;如任長霞的報道中“她的玉照下也有不少女人化妝用的必需品,一瓶忘記擰蓋的化妝品仍散發(fā)著淡淡的芳香……”;這展現了一個愛美的平常女性,而不是只會為百姓伸冤、十全十美的警察形象?!?-3”刻度的編碼,分數越高表明細節(jié)刻畫的篇幅越大,報道更傾向使用白描手法。

    第二個指標為“直接引語的敘述”,檢測文章是否以敘述為主,作者是記錄者而非創(chuàng)作者。直接引語的使用能體現報道話語講述權力的轉移。傳統(tǒng)的典型報道多以第三人稱進行新聞敘述,作者在語言中明示自己的態(tài)度,表示肯定贊揚、支持或懷疑等話語,而直接引語的描寫能讓人物自己說話,更真實?!?-3”刻度編碼,分數越高表明報道更傾向采用直接引語敘述。

    第三個指標為“人物情感的全面呈現”,檢測報道是否體現了典型人物作為普通人的情感。個人情感的全面刻畫是報道中人文意識的體現,會使文章可信度增強。在傳統(tǒng)的文章中,典型人物毫無負面情緒,只有人物正面情感的歌頌。而人文情懷的呈現還需體現人物的正常訴求,如人物面臨困境時的苦惱、猶豫等負面情感?!?-3”刻度:1分=無人物情緒描寫;2分=只呈現人物的正面情感;3分=正面和負面情感均有呈現。

    變量三為“中立性原則”。根據新聞傳播規(guī)律,新聞從業(yè)者應服務于公眾利益。測量此變量的維度為“政治話語的呈現”。傳統(tǒng)的典型報道中,常出現描述黨的方針、政策來體現人物的思想理念,以表述政治觀念對人物事跡的決定性作用;但遵循新聞規(guī)律的報道應“去政治化”,削弱“宣傳腔”以顯中立?!?分=無呈現,2分=微弱的呈現,3分=呈現黨的理論、執(zhí)政理念、方針、政策等政治話語”。

    變量四為“時效性判斷”。典型人物的時效性可判斷新聞價值為實用主義或形式主義,以此檢測人物與其報道年份發(fā)生的新聞事件的關聯性,最近時間內的新聞事件可信度較高。時效性高的一類典型是從每年的重大事件中走出的典型,其事跡是受眾親身經歷并非塑造出來。如鐘南山是“非典”(SARS)事件中的醫(yī)生模范典型。還有一類為時效性低或無時效性的典型,有的出現在輿論高峰期,以集中說服的形式呈現的典型形象。比如“文革”時期的“白卷英雄”張鐵生。“1分= 無時效性,非新聞事件中的人物,2分= 來源于近三年內的新聞事件中的人物,3分= 來源于一年內的新聞事件中的人物”。

    兩名傳播學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編碼員在受過專業(yè)培訓并達到共識后對典型報道進行編碼,編碼員內部信度檢測結果高于85%。

    3.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設計及文獻回顧,基于客觀中立性標準及新聞時效性的判斷,本文提出以下幾個研究假設。

    假設一:后期的典型報道比前期的典型報道更傾向于運用白描手法

    假設二:后期的典型報道比前期的典型報道更傾向于采用直接引語的敘述

    假設三:后期的典型報道比前期的典型報道在人物情感的呈現上更為全面

    假設四:后期的典型報道比前期的典型報道越來越少地呈現政治話語

    假設五:后期的典型報道比前期的典型報道的新聞時效性更高

    永靖縣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生產的娃娃菜因質地脆嫩,口感甘甜、清爽,富含蛋白質、維生素、胡蘿卜素及鉀、鈣、鈉、磷、鐵等營養(yǎng)成分,而深受消費者的青睞。但近幾年,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在市場上銷售的娃娃菜品種比較混亂,沒有一個當家品種,為了篩選出適合永靖縣栽培的娃娃菜優(yōu)良品種,永靖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于2018年初進行了娃娃菜新品種引進試驗。

    三、研究結果與發(fā)現

    研究結果顯示,典型報道的歷史變遷是典型的宣傳使命和新聞運作規(guī)律間相對接并不斷協(xié)調的過程,其報道范式的轉變體現在人物形象建構、媒介的呈現和范式各因素間的交互關系上。

    1.典型形象的多元化建構

    首先,新聞報道在典型選題上較多元化。如表1所示,在“典型事跡類型”方面,“職業(yè)素養(yǎng)型”成為最主要的人物品質(62篇,62.6%),其次是“犧牲奉獻型”(24篇,24.2%),品德完善型(13篇,13.1%)。由此可見,長期以來,國家在典型報道上注重弘揚兢兢業(yè)業(yè)、將崇高理想與堅定工作崗位相統(tǒng)一的職業(yè)精神,各行各業(yè)涌現出的先進工作者的社會可效仿性較高。此外,不管是以國家利益為最高行為導向、自我犧牲的英雄人物如烈士邱少云,還是為拯救他人或集體而獻出生命的模范人物,如歐陽海,依然是典型人物選取的重要標準和潛在邏輯。

    從“人物身份”分布看,典型人物涵蓋不同階層。報道對“普通人”有較高關注度(56篇,56.6%),這是典型宣傳“走進基層,從群眾中來”的體現。挖掘普通群眾的優(yōu)秀品質,引導民眾積極向上。此外,“行業(yè)精英”典型(27篇,27.3%),“高層/中層干部”典型為16篇,占16.2%。反映出國家重視人才建設的政策重心,將專業(yè)素養(yǎng)高的人才上升到國家典型宣傳層面,此類典型可突出國家發(fā)展的前進勢頭,樹立社會楷模。

    表1 典型類型及人物身份的分布情況

    2.媒介呈現的客觀中立性追求

    除形象的建構,典型的媒介呈現能體現報道是否遵循新聞規(guī)律,新聞從業(yè)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體現在典型的敘述策略與新聞素材的組織方式上,應進行事實報道而非意義的呈現。如表2所示,本文基于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和T檢驗,比較不同時期報道踐行客觀中立性原則的變化情況。

    首先,在白描手法的運用上,F(3,95)=16.87,P<.001。Turkey的事后檢驗程序表明“2013年至今”(M=3.00,SD=0.00),“2000 ~ 2012 年” (M=2.51,SD=0.70), 以 及“1977~ 1999年 ”(M=2.46,SD=0.70)會比“文革”期間(M=1.23,SD=0.44)的報道更傾向于運用白描手法,假設一被驗證。其中,“文革”時期和其他各年份的均值有顯著差異。白描是新聞語言的特點,運用白描的敘事手法使報道著重于典型人物的細微生活而無修飾,語言更準確簡潔,后期的典型報道更具人物的個性特點。

    其次,在直接引語的敘述上,F(3,95)=7.67,P<.001。Turkey的 事 后 檢 驗 程 序 表明“2013年至今”(M=2.88,SD=0.35)均值最高,“2000~ 2012年 ” (M=2.19,SD=0.66), 和“1977~1999年”( (M=2.14,SD=0.73) 比“文革”期間(M=1.46,SD=0.66)報道的直接引語敘述更多,假設二被驗證。“文革”時期和“2013年至今”報道的差異性最為顯著。這表明,后期典型報道中,記者越來越傾向于將自身角色定位為客觀事實的陳述者,站在“觀察者”的立場。

    表2 時間變量影響下的“客觀性”和“中立性”變量單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及T檢驗(t Tests)

    報道在人物情感的全面呈現方面,F(3,95)=3.56,P<.01。Turkey的事后檢驗程序表明“2013年至今”(M=2.63,SD=0.52),“2000~ 2012 年”(M=2.47,SD=0.50),以及“文革”后至20世紀末(M=2.20,SD=0.47)會比“文革”期間(M=2.15,SD=0.38)的報道越來越多地呈現人物的全面情感,假設三成立。后期報道跳出口號標語式“高大全”的傳統(tǒng)政治典型的媒介框架,進入更易被公眾接納的“平凡者”場域。增添了人物在面對理想與現實沖突時的困惑,在遇到困難時的苦惱和猶豫,他們成為具喜怒哀樂的普通人。這體現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易引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

    F(3,95)=20.7,P<.001,Turkey的 事 后 檢驗程序表明“1960~1976年”(M=3.00,SD=0.00)的均值最高,其次是“1977~1999年”(M=1.94,SD=0.73),“2000 ~ 2012年” (M=1.58,SD=0.73) ,“2013年至今”(M=1.00,SD=0.00),假設四被驗證,報道中政治話語的成分比例越來越少。

    為更好體現典型報道政治話語式微的趨勢,本文通過交叉表(crosstab)對不同時期的典型報道進行政治話語呈現差異的比較,結果如表3顯示,差異最顯著的為“1960~1976年”與“2013年至今”的報道,十年“文革”時期多為政治導向型的新聞價值,其比例高達100%,而2013年至今的報道中政治話語變量“有呈現”的比例下降至0%。進入21世紀后的典型報道中政治話語“無呈現”的比例比前期(1977~1999年)上升了近30%;可見,隨著時間推移,典型報道逐步“去政治化”直至政治話語的完全消失。新聞工作者日漸偏重從社會價值的視角來挖掘新聞,而非依照政治標準來選取典型事件和人物。

    表3 不同時期典型報道在“中立性原則-政治話語呈現”中的差異 (crosstab交叉表)

    注: %(a-d)=不同時期典型報道在政治話語呈現中所占比例,Na=13,Nb=35,Nc=43,Nd=8;%(e)為各類目占總樣本的比例,Ne=99

    3.報道范式多因素間的交互關系

    首先,從時間變量與典型選題的關聯系數看(如表4),時間變量與典型類型正相關,r (97)=0.24,p<.05;與典型身份負相關,r (97)= -0.21,p<.05。早期的人物塑造具“逝者為大”的傾向性,多為新聞事件中自我犧牲、舍己為人的英雄人物。這類“犧牲奉獻型”人物往往是面對生死無所畏懼、具超長意志的“圣人”,在革命時期是凝聚思想共識的重要手段;而新時期的典型報道將視角轉移到在自身崗位上發(fā)光發(fā)亮的“專業(yè)素養(yǎng)型”高層或中層干部及行業(yè)精英。

    其次,不同歷史時期的典型報道在遵循新聞規(guī)律的實踐中,時間變量與“客觀性”各指標均呈正相關關系,新聞報道不斷追求客觀性。傳統(tǒng)典型報道過于形式化,固定的“通稿”模式會拔高人物形象而過于完美,受眾會與之產生距離感;而如今在敘事模式上,并非媒體說教灌輸的方式強加于受眾,細節(jié)刻畫和直接引語的敘事、及人物情感的全面呈現使人們對典型的感知力增強。此外,時間變量與政治話語存在顯著負相關,r (97)= -0.60,p<.001;這再次印證前文提到的政治話語“式微”現象,新聞報道更顯中立性。

    值得關注的是,時間變量與時效性卻無關聯,與本文假設五并不吻合。這表示隨著時間推移,典型人物并非越來越多地從新聞事件中走出,這一現象與我國典型報道這一新聞題材本身的特殊性不可分割。但時效性與典型類型存在顯著負相關r(97)=-0.65,p<.001,即相比較其他類型的典型,“犧牲奉獻型”是從同時期新聞事件中走出的典型,其時效性較高、更加真實。他們大多為已犧牲了的烈士或勇士,受眾在新聞事件中同步關注到典型,能切身體會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

    表4 時間變量、典型選題、客觀中立性與時效性的關聯系數(beta值)

    四、結語

    典型報道范式轉變體現了媒體工作者不斷追求傳播內容與報道形式上的客觀公正性,典型選題較多元化,人物塑造更具人文情懷,新聞話語逐步去政治化。但需注意的是,典型報道的新聞時效性并不高,究其背后的原因:典型報道是中國特色新聞事業(yè)的產物,典型的生產機制依然具正面價值觀導向的性質。王潤澤曾歸納我國典型報道的特殊性,即“新聞與宣傳結合”的產物,“宣傳”是中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宗旨。[11]典型報道的傳播模式體現了“宣傳”和“新聞規(guī)律”二者間的協(xié)調和統(tǒng)一。典型的宣傳特質是以傳播效果的視角進行的解讀,遵循新聞規(guī)律是新聞事業(yè)獲得成功的有效路徑。

    在“后典型”時代,典型人物報道的初衷未有改變,媒體寄托于榜樣人物的感召力來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然是以實現好的宣傳效果為終極目標。正如陳力丹談及自己在20世紀80年代所說“典型報道會消亡”的觀點時提到,典型報道產生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屬于宣傳范疇,雖然失去了曾經的轟動效應,但時代需要楷模,這種需要應回歸原來的位置,提供社會“一種溫馨的相互激勵的道德環(huán)境”。[12]從本文的研究發(fā)現可得,這種具“溫馨的相互激勵”特點的時代楷模已走下“神壇”,正以一個平等的視角與公眾對話。媒介對典型的建構不再是刻板、單調的“政治典型”,而是具人性化、有血有肉的尋常人。傳播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也由“說教-被動”的宣傳模式轉變?yōu)椤皞髡?受者”平等對話的傳播模式,媒體工作者們以新聞價值為導向,不斷踐行著新聞規(guī)律原則。由此可見,典型報道式微并不意味著它會退出歷史的舞臺,在“中國夢”的新時期,典型報道以價值型傳播的模式呈現,依然具有不竭的發(fā)展勢頭。以往政策議程的“傳者本位”觀念使典型人物題材與受眾觀念存在差距,樹立典型應該不僅體現政策議程的價值觀導向,還應“接地氣”貼近大眾生活,與“受眾本位”為理念的公眾議程相結合。新聞工作者應從公眾關注的熱點事件中尋找突破口,在社會爭議性話題中,發(fā)現的社會輿論焦點,以市場為導向地充分發(fā)揮典型報道的價值引導功能,以客觀中立性的新聞話語繼續(xù)“講好中國典型故事”。

    本研究除了在上文提到的貢獻,局限性在于未曾考量《南方周末》等市場導向性報紙及網絡新媒體對典型報道的新聞建構。未來的研究可以繼續(xù)挖掘不同定位、不同地域的媒體間以及傳統(tǒng)/新媒體間在典型報道范式中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1]祝建華.中文傳播研究之理論化與本土化: 以受眾及媒介效果的整合理論為例[J].新聞學研究,2001(68)

    [2]朱清河,林燕.典型人物報道的歷史遷延與發(fā)展邏輯[J].當代傳播,2011(4)

    [3]麥尚文.新時期中國典型人物 “媒介形象” 的變遷與突破[J].新聞大學,2006(2)

    [4][6]楊保軍.試析尊重新聞規(guī)律開展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要求[J].當代傳播,2017(6)

    [5]楊耕.社會科學的特殊性[N].光明日報,2017-04-24

    [7]楊保軍.簡論 “宣傳新聞主義” 的實質及其存在的可能問題[J].新聞春秋,2013(2)

    [8][12]陳力丹.新中國成立 60 年來典型報道演變的環(huán)境與理念[J].當代傳播,2009(5)

    [9][11]王潤澤.在服從宣傳需要與尊重新聞規(guī)律之間——中國當代記者心態(tài)史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7,39(4)

    [10]王辰瑤.意義的困惑——從典型報道看最近 30 年新聞理論的艱難探索[J].國際新聞界,2009(9)

    猜你喜歡
    典型人物典型話語
    新時代新聞媒體如何做好典型人物報道
    新聞傳播(2022年17期)2022-11-22 09:45:56
    用最典型的事寫最有特點的人
    多項式求值題的典型解法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典型胰島素瘤1例報道
    做好典型人物報道的若干思考
    傳媒評論(2019年6期)2019-10-14 00:59:20
    探索典型人物報道的融媒體采編創(chuàng)新手法
    傳媒評論(2018年1期)2018-03-22 01:24:29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網絡典型人物報道的“三度”——以江西網連續(xù)發(fā)掘全國重大典型人物報道為例
    中國記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40:17
    平邑县| 和田市| 金溪县| 梨树县| 武威市| 宁城县| 清流县| 尤溪县| 宁化县| 彝良县| 济阳县| 怀远县| 北票市| 毕节市| 读书| 镇江市| 铜梁县| 永清县| 措勤县| 青岛市| 永德县| 若尔盖县| 武鸣县| 潼南县| 淄博市| 玛纳斯县| 金山区| 青河县| 河池市| 公安县| 共和县| 伊宁县| 定西市| 平度市| 平安县| 湟源县| 余庆县| 大邑县| 齐河县| 沾益县| 辉县市|